【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與發展,現代教育環境下歷史學科的教育越來越重視通過情感目標教學實現學生歷史意識及情感的提升,進而洞察社會發展的趨勢環境,提升自身的民族意識和責任使命。本文針對歷史學科教學中情感目標構建以及有效運用展開討論,以推進歷史學科教學的發展提升。
【關鍵詞】歷史學科;情感目標;情感目標教學
情感教學作為歷史學科教學開展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和教學理念,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通過情感教學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情感與責任使命,進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成為當前教學研究所關注的重點。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學科中蘊含有更為豐富的情感教學素材,而歷史教學的重要目的則是要求老師通過對這些情感素材的運用,逐漸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化教學體系,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下文在進行歷史學科情感教育分析基礎上,對歷史學科教學中情感目標的構建以及教學運用進行分析研究,以供參考。
一、歷史學科的情感教育分析
1.歷史與情感
歷史學科是中小學教學的一門主要學科,也是一門社會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不僅學科內容非常豐富,并且具有相對突出的既往性和時地性特征,其中包含有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以及生產、生活的各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情感素材,是開展情感教育的重要基礎。心理學中,將人的心理現象定義為情感、認知以及意志的統一產物,情感在其中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情感則是人面對客觀事物時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積極向上的情感對人類的認知具有一定驅動作用,是意志形成有效催化劑。對于人類來講,歷史是一種間接的存在,既不能夠再現,也不能直接體驗,因此,人類在歷史認知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以上原因的限制,往往帶有自身的情感因素,這也是歷史學科教學中具備參與性強特征的重要原因,而這也是歷史學科獨有的魅力特征,成為歷史吸引人類探究的關鍵。
2.歷史學科的情感教育
歷史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及要求之一,就是要老師在對歷史素材中的情感教育內容進行充分的挖掘之后,通過生動而又形象的講解,幫助學生實現歷史認知的同時,產生一定情感變化,進而實現學生歷史意識、責任使命及有關能力的培養提升。
根據歷史學科教學這一目標要求不難看出,歷史教學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歷史教學中離不開情感,一旦歷史教學中脫離了情感,就會變成的老師“客觀”的講,學生被動接受,容易造成學生歷史學科學習失去興趣,自然學習歷史的主動性也會降低,也就達不到相應的教學目的。
二、歷史學科教學中如何構建情感目標
對于歷史學科來講,其情感教育在實際教學中就體現為老師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進行基礎知識認知掌握情況下,產生相應的主觀認知與情感變化,形成積極的情感因素,進而實現正確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建立,成為有責任、有目標的新一代人才。其中,情感教育中的情感目標則是教學活動開展前的一種對情感教學過程以及結果情況的預測,對于情感教育來講,它既是教育開展的依據,同時又是進行教育效果評價的重要標準。
歷史學科情感教育開展中,歷史知識中所包含的情感教育因素之間的不同的層次劃分,則是進行情感目標構建的重要依據。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歷史學科的知識內容中所蘊含的情感色彩,其深淺、濃淡程度不同,因此,在進行歷史學科情感教育目標構建中,也必須對其知識包含情感的層次不同有準確的體現,進而才能更加順利的實現情感教學的這一目標。
綜上所述,歷史學科情感教育中情感目標的構建可以劃分為接受-順應-確信-深化四個層次。其中,接受體現為學生通過對歷史的感知,產生興趣、接受認可;而順應則體現為學生接受知識的同時情感上也產生一定的變化,隨著知識所包含情感,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而確認則體現為學生在進行歷史事物或人物的判斷以及評價、思考后,情感上給予肯定或者是否定,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由外部認知轉變為內心體驗的過程中,是情感教學中目標實現的重要過程。最后,深化體現為學生對“確信”歷史知識有機的歸納整合,并形成信念,實現正確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確立的過程。如下圖1所示,即為歷史學科的情感目標。
圖1 歷史學科情感教學目標
三、歷史學科教學中情感目標的運用
教學是師生雙方情感與知識交流的過程,老師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以積極向上的情感對學生開展有目標的教學,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對學生產生影響,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因此,對于歷史學科教學來講,情感目標教學的運用,就是在建立情感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通過積極向上的情感語言,對學生產生感染影響,使學生在對歷史知識認知情況下,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對于歷史老師來講,如何實現情感目標教學呢?
1.善于發現、挖掘和利用歷史學科中的情感素材
歷史學科中所包含的情感教育素材是十分豐富并且非常明顯的。比如,在中國古代史中,先進的科技文化、發明創造以及祖國山川的壯美,都是值得中華民族子孫驕傲與自豪的,而面對外國敵寇入侵,先烈志士救亡圖存、英勇抗擊、毫不畏懼的氣概,都是進行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等等,這些歷史教學的情感素材都需要老師在教學引導學生認知、發掘,教學中通過師生情感交流體驗,實現學生情感轉變,達到情感教育的目標。
2.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情感表達
通常情況下,個人情感的發生與情境之間有著直接德邦聯系,生動、形象又具有感染力的情境最容易激發學生情感的發生。因此,歷史教學中,老師在建立情感教學目標前提下,還需要借助教學語言以及工具、史料等,對學生進行情感激發感染,以達到較好的情感教學目的。
3.堅持系統、適度、以學生為主體的情感教學目標原則
歷史學科教學中,情感目標教學中的實現還需要堅持系統、適度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目標原則。歷史學科教學開展,根據教學階段以及環境的不同,情感教學目標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局部、細化的目標一定要服從整體、系統的目標,在整體、系統目標指導下,逐步實現情感教學不同環節的具體目標,從而達到相應的教學成果。此外,情感教學還應堅持適度、適時的原則,教學中抓住情感教學時機,運用符合學生思維與認知的情感因素,圍繞教材知識,不可脫離教材包含情感素材之外,避免引起反感、排斥,反而產生壞的效果。
四、結語
總之,歷史學科情感目標教學中,進行科學、合理的學科情感教學目標構建,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促進教學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樂彎.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為中心的中學歷史教學設計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陳小青.淺談情感目標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有效落實——以“歷史題材”教學為例[J].才智,2017,(10):51-53.
[3]王玉欣.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教育情感目標分析[J].科技風,2016,(24):36.
作者簡介:
蔣海波(1984.12—),男,重慶市萬州區人,長江師范學院歷史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