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芳 陳要南
寧夏大學政法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論我國醫療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
史曉芳 陳要南
寧夏大學政法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近些年來我國醫療糾紛的數量呈直線上升,醫患關系日趨緊張,本文根據醫療糾紛解決的現實途徑與狀況,首先對醫療糾紛的基本概念進行界定,然后對我國目前醫療糾紛解決方式的優缺點進行探討,進而提出有效銜接各種糾紛解決方式的建議,希望通過建立多元化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來化解醫患糾紛,維護社會秩序。
醫療糾紛;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銜接
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越來越突出,隨著醫院與患者矛盾的出現和加劇,糾紛不斷增加。結合法律規定和將來的趨勢,現在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涵蓋了許多解決方式,但這些方法相互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沒有形成完整有效的系統,導致每個解決方案實際效果不能完全發揮,整體運作的模式也出現了誤差。欲使該狀況得到改觀,有效解決醫療糾紛,主要在于優化現有機制且進一步明確醫療糾紛解決機制。機制多元化是建立在原有機制的基礎上,改進每一種解決方案,并在各種方式之間建立起協調聯動的紐帶。
“醫療糾紛是法律類的概念,是指由于異常死亡,殘疾,組織和器官損害,功能障礙或惡化等不良后果發生在醫療過程中,因為患者缺乏醫學知識,對正確的醫療過程提出的刁難或糾纏而引發的醫療訴訟。”目前向醫療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訴或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的有關醫療方面的糾紛,也應屬于廣義的醫療糾紛范疇。醫療糾紛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在于醫療事故或責任的認定,由于涉及非常專業性的問題,因此即使在法院進行的訴訟程序中,事實認定和責任確定也都必須依賴于專家的鑒定。同時醫療糾紛具有涉及范圍大,當事人雙方地位不平等,原因復雜、認定困難等特征。
在醫療糾紛的解決機制中,既要考慮醫療糾紛的特殊性,也要考慮司法資源的稀缺性,同時還要考慮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對醫療糾紛解決的利弊得失。
(一)醫療糾紛訴訟解決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訴訟是以糾紛處理為目的的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制度,而且其核心是民事訴訟。通過訴訟程序能解決醫療糾紛,但有以下不足:第一,訴訟時間久。其次,訴訟成本高。第三,賠償額低。
(二)醫療糾紛協商解決方式仍然存在問題
協商是指醫院和患者通過自愿友好協商達成一致意見,確定醫療糾紛的賠償程序,并共同簽署和解協議。協商對解決醫療糾紛,特別是小型醫療糾紛能提供有效的幫助。
(三)向患者或醫療機構所在地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由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調解
醫療糾紛的第三方調解是指由中立的第三方參與,依據相關法律和具體情況,在醫院和患者間進行積極主動的交流協商,以促使雙方當事人互相妥協,達成一致觀點,從而很好的解決醫療糾紛。
(四)醫事仲裁
醫事仲裁是指醫院和患者自愿將醫療糾紛的解決提交給仲裁機構,由仲裁機構按照法定程序作出裁決,并由雙方約定自覺遵守該裁決所確定的履行義務的一種制度。
以上四種醫療糾紛解決方式有各自的優勢也有弊端,在此將四種方式的實施效果設為1,并從介入第三方、成本、利用率、公信力以及執行力等幾個方面對它們進行比較,以此來探究四種解紛方式可能達到的效果,形成表格如下:

四種醫療糾紛解決方式介入第三方成本時間金錢利用率公信力執行力實施效果協商無短少高較低差<1民事訴訟法院長多較高高好<1第三方調解調解機構較短較少較低較高較差<1醫事仲裁仲裁委員會較短較多低較高較好<1
由表中可以看出,四種解紛方式各有優劣,由于各種因素的結合,最后的結果都無法達到其本應實現的1,反而<1,優勢不能很好的得到體現是當前各類醫療糾紛無法有效解決甚而升級為暴力沖突的主要原因。當然,我們也應看到四種方式同樣存在著互相配合、各有所長的趨勢,若能將其進行協作與整合,促進相互間的銜接與協調,更大的效用將會被發揮出來。怎樣將其合理的銜接,使整體效果大于局部效益,是值得深究的話題。
醫療糾紛的各種解決方式間良性銜接,對爭議的有效解決非常重要。只有各種醫療糾紛的解決方式可以協調互補,多元化的解決機制才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很好的機制設計。要建立有效銜接,全方位應用的多元化醫療糾紛解決機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設置免費的醫療糾紛咨詢服務機構
咨詢服務的作用是給患者全面介紹幾個爭議解決方案,并根據實際情況為患者能正確作出而選擇提出建議。這表明,咨詢服務對迅速、和平的解決爭議能發揮其功能,該機構應當如何建立起來?筆者認為沒有必要花費時間和金錢來單獨設立這樣的機構,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第三方調解機構將能夠承擔這一責任。事實上,衛生行政部門、仲裁委員會和法院,都有義務來處理醫療糾紛,而第三方調解員更有可能以中立為由而得到患者的青睞。為方便患者咨詢,第三方調解機構可以選擇一家或數家醫院設立咨詢點,派專業人員常駐來回答患者的問題。
(二)在和解程序中引入第三方調解模式
和解是醫療糾紛雙方最常用的解決方案,絕大多數爭議通過談判能夠順利的解決,但解決過程中也將面臨很多問題,如患者要求高額賠償,甚至有可能在和解過程中引發暴力行為。為了讓這種情況不再發生,筆者提出將第三方調解模式在調解過程中有效開展,表現為在第三方調解機構專家的積極參與主持下進行和解。作為獨立第三方的調解機構,與醫生和患者都不會產生利益,實現結果的客觀公正更有可能。調解員可以被請求參與旁聽和解。當事人根據自己的真實意愿進行交流協商時,調解員不得表達意見,只能認真聽其表述。如果發生爭議,或者出現違法現象,那么調解員應及時進行溝通,阻止雙方發生沖突,不允許私自達成非法或違背當事人意愿的協議。如果無法達成最終和解,調解員可以推薦雙方轉入到第三方調解的程序中,促使雙方通過第三方調解能夠達成解決爭議的協議,以防止因無法和解而引發暴力事件。可以看出,第三方調解下的協商有利于和平和友好解決爭端,也有利于和解和第三方調兩種醫療糾紛解決辦法進行銜接,避免患者因為協商結果不滿意而采取暴力方式維護權利,更能夠達成協商過程的公平、合法、合理,有效的協商解決爭議,更好地維護醫生和患者的利益。
(三)構建強制與自愿相結合的訴前調解制度
為了能夠充分發揮調解在解決醫療糾紛中的作用,筆者認為應該結合自愿與強制并行的的訴前調解制度。可以建立多種方式,多種手段,多部門協調的“大調解”格局,通過積極交流與溝通,能讓各級調解機構充分發揮作用,面對醫療糾紛不能有效解決時,及時和領導反饋向上級機構咨詢,爭取能夠形成了良性循環的調解機制。希望絕大多數糾紛不用到訴訟階段,而是通過調解就能夠給當事人一個滿意的解決結果,將矛盾化解在初始階段,節約司法資源,能夠創造出一個和諧環境。
(四)加強各解紛機構與保險公司的聯系
不管醫生和患者選擇什么方式來解決糾紛,最終將涉及到賠付,醫療責任保險的作用將在此時突出顯現。在醫療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中,醫生和患者都可以自行選擇解決方法,醫療保險當然也可以選擇。如果雙方直接將爭議交由保險公司進行解決,從初步審查到最終賠付,過程會順利完成。但是如果雙方選擇其他方式解決,那么在最后一步達成一致前就會出現對患者的賠付,解決糾紛的機構是否可以快速有效地與保險公司聯系,使患者及時得到賠償,成了醫療糾紛能不能圓滿解決的重點。筆者認為,解決糾紛過程中各種機構可以請求負責醫療責任保險的相關人員出席,聽取解決意見,對醫療糾紛的級別也同時進行審查和評估,及時聯系保險公司進行賠付,避免保險公司不承認爭議的最終解決結果,拒絕支付而引起醫生和患者精力耗費,也有助于防止患者付諸暴力解決問題。
醫療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應該是各種解決機制能夠有效銜接的模式。醫生和患者均可參考咨詢機構的意見,分析各種解決方式的優劣,以找到自己理想的解決方案。這充分體現了處理爭議的自愿平等原則。另外,多元化機制也應該有自動轉移的機制設計,如不能有效解決可以及時可以轉化為下一個程序,民事訴訟應該是最后一個保障方式。總之,醫療糾紛解決機制的多元化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運行:醫療糾紛出現后,醫生和患者應首先和解,和解不能轉移到調解過程中;為了方便收集和查閱信息,調解機構應當首先在醫療機構內達成協議,如若不能順利解決,醫生和患者可以自由選擇仲裁或訴訟,仲裁或訴訟結果有終局效力;如果仲裁程序不合法或不合理,當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請撤銷或者不執行仲裁結果,再通過重新仲裁或者民事訴訟進行解決;達成最終協議后,爭議解決結果立即提交給保險公司予以賠付。一步一步地緊密聯系,才會有效解決醫療糾紛,使預期目標和實際結果符合。值得關注的是,為了改善醫生與患者的關系,解決醫療糾紛,事先預防的效果會遠遠大于事后化解,應當提高意識,做到有效預防。
[1]范愉.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黃紫漪.醫療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研究—以機制設計理論為視角[D].西南政法大學,2014.
D926;R
A
2095-4379-(2017)24-0030-02
史曉芳(1987-),女,漢族,寧夏銀川人,寧夏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陳要南,寧夏大學政法學院,法學理論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