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聰,張燁,陳燦兵
(1.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ICU,江西景德鎮333000;2.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江西景德鎮333000)
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癥左心衰竭的效果觀察
汪聰1,張燁2,陳燦兵1
(1.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ICU,江西景德鎮333000;2.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江西景德鎮333000)
目的探討和分析機械通氣輔助治療心肌梗死合并重癥左心衰竭的臨床療效。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癥左心衰竭并接受治療的患者中,選取7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原則將其分為兩組,其中35例在予以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結合機械通氣治療,為觀察組;其余35例僅予以常規藥物治療,為對照組。在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治療有效率和治療前后血壓(SBP、DBP)、血氧飽和度(SaO2)、呼吸頻率(RR)、心率(HR)的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壓(SBP、DBP)、血氧飽和度(SaO2)、呼吸頻率(RR)、心率(HR)的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癥左心衰竭可取得顯著療效,改善患者的呼氣困難狀況。
機械通氣;急性心肌梗死;重癥左心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癥左心衰竭是心內科最為重的疾病之一,有著極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在中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日益增高,不斷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安全,引起社會性的關注[1]。一旦其發作,往往病情兇險,甚至嚴重者引發低氧血癥且血流動力學失去穩定,加重心肌缺血的程度和擴大梗死的心肌范圍,造成嚴重的后果[2]。目前該病不能依靠常規藥物的治療使病情得到緩解,但根據相關文獻報道,采取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癥左心衰竭的患者能是病情得到明顯的改善[3]。在本次研究中,對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癥左心衰竭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輔助治療,觀察并記錄相關指標改善情況,實現為臨床提供參考的目的,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研究對象為2015年1月~2016年1月間于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確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癥左心衰竭并接受治療的患者70例。觀察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40~77歲,平均年齡(52.2±11.1)歲;其中廣泛前壁心肌梗死12例,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11例,前壁心肌梗死12例;發病時間3~24 h,平均發病時間(11.3±2.4)h。對照組男16例,女19例;年齡38~82歲,平均年齡(50.4±12.6)歲;其中廣泛前壁心肌梗死9例,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13例,前壁心肌梗死13例;發病時間3~24 h,平均發病時間(10.6±2.6)h。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臥床休息,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主要采用高流量吸氧及藥物治療如血管擴張劑、利尿劑呋塞米,梗死發作時間在1天以內的患者還可予以強心劑西地蘭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予以機械通氣治療的結合,其中經鼻插管16例、經口插管19例,運用以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W)為主的機械通氣治療,輔以呼氣末正壓通氣,予以4~10 cmH2O的PEEP支持,50%~100%的吸氧濃度,RR 15~25次/min,潮氣量6~8 mL/kg,采取藥物治療和通氣同時進行。患者病情改善的評價標準為[4]:(1)患者的動脈血氣分析結果提示正常,運用間歇脫機儲氧面罩對患者進行過度治療,后運用鼻導管對患者進行持續給氧治療。(2)患者的呼吸、血壓、心率等生命指標分析提示正常,呼吸困難緩解,雙肺濕性啰音減少至50%肺野以下。
1.3 觀察指標(1)評價標準[5]:患者病情無變化或者加重甚至死亡,為無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好轉,但恢復相對較慢,為有效;患者癥狀體征恢復正常,呼吸困難得到好轉,雙肺濕啰音減少至50%肺野以下,動脈血氣分析也提示正常,為顯效。(2)患者治療前與治療24 h后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觀察指標包括:血壓(SBP、DBP)、血氧飽和度(SaO2)、呼吸頻率(RR)、心率(HR)。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研究中的計量資料以“x±s”予以表示,使用t檢驗對其進行檢驗,對研究中的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與治療24 h后SBP、DBP、SaO2、RR、HR對比患者治療前與治療24 h后SBP、DBP、SaO2、RR、HR均有顯著改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與治療24 h后SBP、DBP、SaO2、RR、HR對比(x±s)
2.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觀察組顯效16例,有效1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1.43%;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10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4.29%,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3.621,P<0.0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癥左心衰竭常在老年人群中發病,患者年邁且身體虛弱,病程又遷延,長期心肌發生缺血,嚴重損害心臟功能,減低心臟的儲備功能,易并發心力衰竭,預后極差,且隨著社會老年率的不斷提高,其對老人年生活質量的危害也越來越大[6]。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癥左心衰竭的發病特點有:來勢兇,起病急,從出現兇兆轉化到癥狀加重甚至呼吸困難的時間極短,平均用時6~8 min;發作具有反復性,往往在較短時間內反復多次發生,引起嚴重后果;常在急性左心衰竭之前并發多種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引起的復雜癥狀往往在臨床上造成混淆;常見的發病人群老年人群心理特征不是很穩定,易抑郁、恐懼甚至焦慮,尤其在反復發作后會嚴重危害其生活和健康[7]。能否提高對該病的治療療效,對患者的預后影響極大。
機械通氣治療往往被認為是危重患者外科搶救過程中的一種常規臨床策略,其主要機制是在呼吸機的輔助下,保持氣道的通暢,減低吸氣時胸內負壓并降低回心血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排血量[8]。同時,機械通氣使功能殘氣量增加,降低了肺泡萎縮的發生率,持續并且有效地提高氧濃度,到達糾正低氧血癥和酸中毒,使機體避免遭受缺氧,為治療基礎疾病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本研究采用對照的研究方法,建立常規治療加機械通氣治療的觀察組和僅僅予以常規治療的對照組,并控制年齡等其他因素,使所有患者的一般情況均保持一致性。根據觀察指標,患者治療24 h后與治療前相比SBP、DBP、SaO2、RR、HR均有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認為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癥左心衰竭能取得明顯的療效。但本研究仍存在一些缺陷,機械通氣有較為嚴格的適應癥,對部分超出適應癥范圍的病人如何通過改進方案來達到提高對輔助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癥左心衰竭治療效果的目的,且在后續開展的研究中,需完善更全面的觀察指標如心臟彩超,心功能檢查等,使研究成果更加精確。
綜上所述,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癥左心衰竭療效顯著,隨著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具有穩定和良好的前景。
[1]王艷英,鞠智卿,黃賢勝.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預后影響研究[J].河北醫學,2015,21(8):1487-1490.
[2]王朝菊.以急性左心衰竭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1):93-94.
[3]劉端甫,張秀娟,劉傳垠,等.無創呼吸機治療急性重度左心衰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5,21(9):63-64.
[4]白波,周子健,馬坤,等.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并發急性左心衰竭20例治療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87-88.
[5]莫潔庭.院前無創機械通氣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并發急性左心衰竭4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9):109-110.
[6]馬福元.無創正壓通氣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3,12(20):109-110.
[7]龔瑞瑩,龐永誠,鄧虹,等.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5):80-81.
[8]孔萬權.無創通氣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9):21-2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