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梅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西撫州344000)
新生兒末梢血和靜脈血血細胞檢驗的結果對比
傅梅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西撫州344000)
目的探討新生兒末梢血和靜脈血血細胞檢驗的結果。方法在醫院診治的新生兒中抽取31例作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末梢血血細胞檢驗、靜脈血血細胞檢驗,對比2種檢驗方法的檢驗結果。結果本組新生兒末梢血檢驗、靜脈血檢驗中紅細胞、血紅蛋白、平均血紅蛋白濃度、血紅蛋白體積數值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血小板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項目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相較于末梢血血細胞檢驗,新生兒靜脈血血細胞檢驗的準確性更高,末梢血無法完全反映新生兒全身血液循環狀態,需采靜脈血進行復查,降低誤診率。
新生兒;末梢血血細胞檢驗;靜脈血血細胞檢驗
伴隨血液分析儀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醫學檢驗技術操作也趨于標準化、規范化,而血常規檢查也逐漸從末梢血檢驗轉變為靜脈血檢驗。新生兒屬于特殊群體,部分醫療機構考慮到新生兒的特殊,多使用末梢血檢驗法,但在應用靜脈血血細胞檢驗測定結果時,兩種檢驗法的檢驗數值差異較大,為醫生帶來較大困惑。本研究為確定新生兒末梢血和靜脈血血細胞檢驗的結果,應用血液分析儀分別實施末梢血血細胞檢驗、靜脈血血細胞檢驗,現報道2種檢驗方式的血常規檢測結果如下。
1.1 臨床資料31例新生兒均為2015年2月~2016年3月期間到醫院兒科就診,經臨床檢查排除合并各種血液系統疾病者,其家長均在參與本次研究前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新生兒中男16例,女15例;日齡1~9 d,平均日齡(4.62±1.10)d;體質量3 125~6 672 g,平均體質量(451.60±231.58)g。本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檢驗方法本研究所用檢驗儀器為BC-5380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其具備雙通道白細胞五分類功能、異常細胞篩選功能,同時兼具靜脈血模式、末梢血模式。而檢驗期間所用溶血素、清洗液、稀釋液為該儀器配套試劑,采血管為山東奧塞特醫療公司提供的EDTA-K2真空采血管,質控液由美國伯樂公司提供。醫務人員需在上午8~10點鐘采血,采集新生兒1 mL空腹靜脈血置入EDTA-K2真空采血管內,同時在新生兒的無名指上采集20μL末梢血置入120μL稀釋液的微量離心管內混勻,制備成混合液待測。采血后1 h內,醫務人員需應用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對上述兩種血液樣本分別實施血常規檢驗,并嚴格依據操作規程進行血細胞檢驗。
1.3 觀察指標(1)統計兩種檢驗方法的檢驗結果,其檢驗項目包括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小板、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平均血紅蛋白總量、血紅蛋白體積,上述數據均由專業檢驗醫師整理、調查、記錄;(2)分析血紅蛋白數值的相差指數,相差指數為設定靜脈血血細胞檢驗結果作為標準數值,以靜脈血、末梢血之間差值與標準值的百分率對比,其計算公式如下:相差指數=(末梢血檢驗結果—靜脈血檢驗結果)/靜脈血檢驗結果×100%。將相差指數劃分成3個檔次:>20%、10.1%~20%、<10%,其中,相差指數>20%表示臨床不能接受,相差指數為10.1%~20.0%時,表示臨床可否接受且需慎重對待,相差指數<10%表示臨床可接受。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組研究中的數據資料。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驗方法的檢驗結果對比末梢血檢驗法與靜脈血檢驗法在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平均血紅蛋白濃度、血紅蛋白體積的組間對比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其余項目檢驗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血紅蛋白相差指數分析本組新生兒共31例,血紅蛋白的檢驗結果對比相差指數<10%者9例,其所占比率是29.0%,10.1%~20%者6例,其所占比率是19.4%,>20%者16例,其所占比率是51.6%,其中有4例相差指數超過40%。

表1 兩種檢驗方法的檢驗結果比較(x±s)
新生兒作為特殊人群,尚未發育完善,機體調控能力極差,加上采集其靜脈血比較困難,而末梢血采集方便、簡潔,因此患兒家屬也傾向于末梢血血細胞檢驗法[1]。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在儀器設計上多要求采集靜脈血,但新生兒時期的血象往往存在生理變化,并受血液采集時間、采集部位、亟待處理等因素干擾,因而新生兒的血象較年長兒、成年人有一定差異,所以臨床上多采用末梢血進行血常規檢驗。
經本次研究發現,本組新生兒的末梢血檢驗項目中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平均血紅蛋白濃度、血紅蛋白體積數據,與靜脈血檢驗結果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而其他血常規檢驗項目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其原因可能是:(1)新生兒出生后第1周,存在周圍靜脈血瘀滯現象,其毛細血管內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等均較靜脈血高[2];(2)新生兒出生后的最初幾個小時內,因排出大小便等原因,導致其機體內液體分布不均,循環中血漿容量相對較少,而其相應血內紅細胞增加較多,血紅蛋白質大幅度升高,并在新生兒出生后的24 h達到峰值,紅細胞壓積則在其出生后的最初2 h自原來水平升至10%~20%[3]。據相關研究證明[4],新生兒的皮膚毛細血管內皮膜孔數量增加,可導致血漿外滲、毛細血管中血液濃縮,導致末梢血紅細胞濃度高于靜脈血。(3)新生兒出生后數個小時內,因代償胎盤輸血、分娩期間循環內紅細胞容量增加,血漿自血管內溢出,因而血紅蛋白、紅細胞和紅細胞壓積水平均升高[5]。(4)全自動血液分析儀設計內溶血劑濃度、量均恒定,而新生兒的紅細胞濃度較高,容積血量無法在短時間溶解紅細胞,使其達到檢測血紅蛋白目的,從而影響其結果的準確性[6]。
本研究結果提示,新生兒的血紅蛋白相差指數<10%者為臨床可接受,其在本組新生兒中僅占29.0%,而血紅蛋白相差指數>20%者共16例,其在本組新生兒中所占比率高達51.6%,為臨床不可接受者。因此,臨床上在對同一例新生兒進行末梢血血細胞檢驗、靜脈血血細胞檢驗時,往往難以分析其檢驗結果可靠性,特別是對新生兒進行動態觀察時,需充分考慮兩種檢驗方法的差異性。此外,因新生兒的生理條件特殊,為其建立不同采血方式血細胞分析儀各種參數參考值極有必要。因本研究樣本數量較少,未能分析其全部參數,因此末梢血參考值尚待進一步分析。
綜上所述,新生兒末梢血血細胞檢驗結果并不能完全真實反映其全身循環血液狀況,因此臨床醫師對血常規檢驗結果存在疑問時,應采取靜脈血血細胞檢驗法進行復查,提升診斷準確性。
[1]王雪琴.新生兒末梢血預稀釋和靜脈血檢驗結果比較[J].中國保健營養月刊,2012,22(11):4348-4349.
[2]雍雪蓮,劉紅娟.大學生的靜脈血與末梢血對血常規檢驗結果影響分析[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4(1):68-70.
[3]王永澤,周英敏.淺析不同采血時間與采血方式對心血管疾病檢驗數據的影響[J].飲食保健,2015,2(22):39,47.
[4]楊波.對比在血常規檢驗中進行靜脈血檢驗與末梢血檢驗的結果[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8):134-135.
[5]溫海勛.探討靜脈血和末梢血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53):152.
[6]周秀芹.分析在血液分析儀檢測中末梢血常規與靜脈血常規檢測結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1):11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