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玲,周艷麗,白麟鵬
(江蘇省徐州豐縣人民醫院超聲科,江蘇徐州221700)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超聲診斷價值與臨床病理對照
劉永玲,周艷麗,白麟鵬
(江蘇省徐州豐縣人民醫院超聲科,江蘇徐州221700)
目的探討超聲診斷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臨床價值,并總結超聲診斷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影像學特征。方法選擇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共93例(均為單一結節患者)為對象。所有患者均先經彩色超聲診斷,并于術后病理證實。統計超聲診斷的準確性、靈敏度和特異性。結果術前超聲診斷良性病變37例(39.78%),惡性病變56例(60.21%)。術后確診良性病變38例(40.86%),惡性病變55例(59.14%)。超聲診斷準確率、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4.62%、92.11%、96.36%。超聲診斷主要特征為:實性低回聲結節86例(92.47%);邊界不清晰、形態不規則76例(84.95%);縱橫比>1,切面表現為直立的橄欖核71例(76.34%);Ⅱ、Ⅲ型血流信號70例(75.27%);結節見砂粒體63例(67.74%)、后衰減37例(39.78%);轉移性淋巴結35例(37.63%)。形態不規則、邊緣毛糙的準確性、敏感性、特異性顯著高于其他影像學特征(P<0.05)。結論超聲診斷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具有較高的準確率、特異性和敏感度,是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診斷的可行方法。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超聲診斷;惡性病變;臨床價值;影像學特征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甲狀腺癌,指的是甲狀腺癌原發病灶最大直徑≤1.0 cm的乳頭狀癌[1]。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生長緩慢,可在原發部位局限多年后,才沿淋巴組織擴散至頸部淋巴結,在發病初期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2]。因此難以得到患者的重視,漏診、誤診率較高,往往在病情較為嚴重后才能確診,影響了治療效果[3]。彩色超聲近年來在腫瘤診斷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運用[4]。本研究針對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臨床診斷需要,探討了超聲診斷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價值,相關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本院超聲科于2013年5月~2016年9月確診的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共93例為對象。納入標準:(1)均在本院行擇期手術治療,并經病理檢查證實;(2)腫瘤最大直徑≤1.0 cm;(3)均為單側結節;(4)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受損;(2)有超聲檢查禁忌癥者;(3)既往檢查中已經確診者;4)雙側結節者。其中:男41例,女52例;年齡17~73歲,平均(46.18± 10.36)歲。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檢查儀器為GE-LOGIQ E9和GE-ViVid E9彩色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頻率為7~12 MHz。患者仰臥位,頭盡量向后仰,充分暴露頸部。常規掃查甲狀腺峽部及雙側,詳細觀察內部回聲與甲狀腺形態。如有疑似病變,進行多角度與多切面掃查。觀察結節部位、邊界、形態、大小、內部回聲以及周邊血流情況[5]。
1.3 診斷標準邊緣失去正常形態,呈橢圓形、圓形等不規則形態,邊界不清晰,無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內部低回聲,病灶組織回聲顯著低于周圍正常組織;伴有淋巴結腫大,淋巴結形態呈不規則形態,髓質比例失常,縱橫比≥1;結節周圍血流信號豐富;甲狀腺結節鈣化,可見砂粒體,即纖維血管間質內鈣化小體[6]。
1.4 觀察指標觀察患者結節邊緣情況、形態狀況、內部回聲、伴頸部淋巴結腫大、血流信號豐富等影像學特征,以手術病理結果為依據,評價超聲診斷的敏感度、準確度和特異性。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像學特征與診斷結果實性低回聲結節86例(92.47%);邊界不清晰、形態不規則76例(84.95%);縱橫比>1,切面表現為直立的橄欖核71例(76.34%);血流信號以Ⅱ、Ⅲ型為主,共70例(75.27%);部分結節可見砂粒體,共63例(67.74%);37處(39.78%)結節可見后衰減;轉移性淋巴結35例(37.63%)。術前超聲診斷良性病變37例(39.78%),惡性病變56例(60.21%)。術后確診良性病變38例(40.86%),惡性病變55例(59.14%)。超聲診斷準確率、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4.62%、92.11%、96.36%。見表1。

表1 超聲診斷與術后病理證實結果比較(n,%)
2.2 超聲診斷各項指標的特異性、敏感性與準確性比較形態不規則、邊緣毛糙、內部低回聲、伴淋巴結腫大的準確性分別為90.32%、86.02%、75.27%、68.82%、66.67%,敏感性為86.84%、81.58%、68.42%、60.53%、57.89%,特異性為92.73%、89.09%、80.00%、74.55%、72.73%。形態不規則、邊緣毛糙的準確性、敏感性、特異性顯著高于其他影像學特征(P<0.05)。見表2。

表2 超聲診斷各項指標的準確性、敏感性與特異性比較(%)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是常見的甲狀腺微小癌[7]。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多為實性腫瘤,臨床表現為甲狀腺結節、頸部淋巴結腫大,部分患者可見纖維化改變、砂粒體。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是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診斷的權威標準,但是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直徑過小(普遍低于1 cm),標本采集難度較大,患者普遍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難以適應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診斷需要[8]。超聲檢查具有無創性、經濟性、操作簡單等優勢,可以通過對結節形態、內部回聲、血流信號、淋巴結腫大、鈣化等特征進行綜合判斷,實現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診斷目標。同時,彩色超聲還能夠提供血流動力學信息,通過將血流信號編碼疊加在二維圖像上,獲得更好的診斷效果[9]。在本研究中,93例患者經超聲診斷確診88例,超聲診斷正確率為94.62%。超聲診斷的敏感度和特異性則分別為92.11%、96.36%。超聲診斷正確率、敏感度和特異性較高,肯定了超聲在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診斷中的運用價值。
總結超聲診斷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影像學特征,有利于普及超聲診斷方案,進一步提高超聲診斷的準確性。從本組資料來看,結節形態不規則、邊界模糊、結節內部回聲不均勻、血流信號豐富、伴有淋巴結腫大等是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典型超聲特征。其中:實性低回聲結節86例(92.47%);邊界不清晰、形態不規則76例(84.95%);縱橫比>1,切面表現為直立的橄欖核71例(76.34%);Ⅱ、Ⅲ型血流信號70例(75.27%);部分結節可見砂粒體63例(67.74%)。彭玉蘭等[10]認為結節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晰、內部低回聲在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超聲診斷中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鄭德偉等[11]則認為縱橫比在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超聲診斷中有較強的運用價值。但是從本院超聲診斷實踐來看,縱橫比的參考價值多適用于結節的良性與惡性判斷。一般良性結節縱橫比<1,惡性結節縱橫比>1。血流信號是甲狀腺癌的常用輔助判斷標準。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超聲血流信號較為豐富,多數患者血流信號為Ⅱ、Ⅲ型。張鳳華等[12]則指出砂粒體也是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判斷的重要參考標準。
根據本研究的超聲診斷結果,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超聲診斷的參考指標可以分為:腫瘤形態學表現、鈣化灶(鈣化回聲、鈣化斑)、淋巴結腫大與淋巴結轉移等。腫瘤結節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晰、浸潤性生長、低回聲等均可以作為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超聲診斷參考指標。但是,從各個指標的診斷準確性、敏感性與特異性比較來看,形態不規則、邊緣毛糙、內部低回聲、伴淋巴結腫大的準確性分別為90.32%、86.02%、75.27%、68.82%、66.67%,敏感性為86.84%、81.58%、68.42%、60.53%、57.89%,特異性為92.73%、89.09%、80.00%、74.55%、72.73%。形態不規則、邊緣毛糙的準確性、敏感性、特異性顯著高于其他影像學特征(P<0.05)。這說明在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超聲診斷中,不宜單獨參考任一指標,而應該綜合各類指標,進行全面考慮,以提高診斷的正確率。
綜上所述,超聲診斷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具有較高的準確率、特異性和敏感度,是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診斷的可行方法。為了提高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超聲診斷正確率,宜對各項超聲影像學特征進行綜合評價,以提高診斷正確率。
[1]王士娜,王星,王翠芳.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診斷標志物的應用[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4,43(11):1051-1053.
[2]呂瓊芳,李望輝.超聲在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與微小結節性甲狀腺腫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5,8(3):92-93,96.
[3]張娜,閆鳳芝,呂景,等.超聲診斷橋本甲狀腺炎背景中乳頭狀癌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5,19(3):410-412.
[4]王彩蓮.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超聲聲像及病理特征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5,31(3):466-468.
[5]邵波,馬斌,張龍方,等.超聲診斷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臨床價值研究[J].人民軍醫,2015,66(5):551-552.
[6]陳紅燕,王棟華,朱慧,等.超聲造影在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臨床應用中的初步探索[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5,31(10):868-870.
[7]高深,霍麗民,彭永剛.單側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合并對側甲狀腺小結節臨床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13,34(6):78-79.
[8]郭苗,張冠軍.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CK19和CD56的表達及與疾病進展的關系[J].西南國防醫藥,2015,25(10):1098-1100.
[9]古麗·阿布都哈得爾.超聲彈性應變率與常規超聲對甲狀腺結節的鑒別診斷價值[J].當代醫學,2016,22(16):1-3.
[10]彭玉蘭,馬步云,于波洋,等.甲狀腺微小癌的超聲研究現狀與進展[J].西部醫學,2016,14(4):448-452.
[11]鄭德偉.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臨床病理特點、診斷要點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4):245-246.
[12]張鳳華,孟方.甲狀腺濾泡型乳頭狀癌的超聲特征研究[J].實用癌癥雜志,2014,30(7):768-77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