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社會學的社會控制視角解讀閱讀行為與社會控制的關系,進而引出閱讀社會控制的概念與目的。在此基礎上,文章重點介紹了出版選擇控制、閱讀指導、圖書評論,法律、行政途徑等四種閱讀社會控制的途徑,并從知識自由與閱讀選擇、信息過剩與閱讀引導之間的關系對閱讀社會控制進行了思考和論證。
【關 鍵 詞】社會控制;閱讀的社會控制;途徑;知識自由;信息過剩
【作者單位】屈明穎,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
【中圖分類號】 G252.17 【文獻識別碼】A
美國社會學家帕克和伯吉斯認為,一切社會問題都是社會控制問題。人們的正常生活、社會的正常運行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為了保證社會運行的基本秩序,并盡可能使社會運行處于良性循環狀態,每個社會都必須限制其成員行為,這就需要一定的社會控制。全民閱讀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或現象,具有社會的普遍性和持續性,其發展與普及是在一定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方面共同作用與影響下進行的。由于閱讀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較大的影響,當社會多元化價值觀中出現功利性價值觀,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時,必然會反映在人們的閱讀行為和閱讀傾向中,也容易對整個閱讀活動和正常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對人們的閱讀行為和閱讀傾向進行社會控制,以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加以規范和引導,推動全民閱讀活動朝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
一、閱讀的社會控制內涵與目的
1.“社會控制”一詞的引入
作為社會學中的重要概念,“社會控制”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在其1901年出版的《社會控制》一書中提出的,其基本含義為社會對個人或集體的行為做出約束。雖然帶有強力制約的意思,但不只是片面控制人們的行為,重要的是含有協調和積極引導人們行為的內涵。因此,社會控制是一種社會行為,是社會通過各種因素運用各種方式,使個人和團體的行為能夠有效地遵從社會規范,從而達到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整體協調一致、積極互動地向前發展的目的。社會控制可分為硬控制和軟控制兩種。硬控制指采用強制性手段,如政權、法律、紀律等對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及行為方式實行控制;軟控制指運用非強制性手段,以倫理道德、風俗習慣、信仰信念和社會輿論對社會成員的價值觀與行為方式實行控制。
2.閱讀行為與社會控制的關系
(1)閱讀是社會控制的手段之一。閱讀是人類社會中一種特有的、必不可少的精神交流活動,也是社會對每一個社會成員所提出的要求。閱讀是人類教育的基本方式和社會信息的交流渠道,可以傳播社會思想意識,提供社會規范,使社會成員增長認識辨別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從而增強整個社會的自組織能力,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因此,閱讀也是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2)閱讀作為一種社會活動,自身也要受到社會控制。這是因為,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社會制度,政治經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況不相同,因而對閱讀的要求也不相同。社會成員的閱讀動機和閱讀需要也隨之發生變化,即社會總是要對社會成員的閱讀內容、方式、性質做一定的規范。這種規范不是干涉、限制讀者的閱讀自由,而是積極引導和倡導閱讀風尚。
(3)不同時期的閱讀行為和閱讀傾向需要社會控制。閱讀是一種個人行為,閱讀內容因人、因事、因興趣愛好、因環境變化而異,閱讀內容的多樣性是其一個特征。受主客觀條件影響,隨著年齡、智力、知識和閱歷的增長,以及生活、工作等條件的變化,人們的閱讀行為及與之相關聯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也會發生變化。由于圖書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較大的影響和作用,而閱讀行為是由個體來完成的,因此,必須對人們不同時期的閱讀行為和閱讀傾向進行控制。
3.閱讀社會控制的內涵與目的
從宏觀上講,閱讀的社會控制不是針對某一具體讀者,也不是針對某一具體讀物,而是要對整個社會的閱讀活動形成一種有效的約束力和吸引力,其所考慮的是社會環境與個體閱讀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因此,閱讀的社會控制內涵可以理解為社會對其成員的閱讀加以規定或影響,使其具有一定規范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基于政治利益和社會利益需要進行的,要對整個社會讀者的閱讀活動形成有效的約束力和吸引力。閱讀的社會控制主要表現為:第一,社會通過鼓勵和提倡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各種讀物出版與傳播,引導和促進讀者對優秀圖書進行購買和閱讀;第二,對不利于社會發展的各種讀物的傳播加以限制和禁止,使讀者的閱讀和購買行為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縛。
圖書出版發行機構、圖書館、學校等都是閱讀社會控制的有力杠桿,國家對閱讀活動進行社會控制的目標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第一,使讀者的閱讀行為服從社會整體的需要,使讀者的閱讀自由與社會調適和進步發展達到對立統一;第二,閱讀的社會控制是閱讀的社會結構和讀者角色定向的一個重要方面,要通過控制和引導更好地完成讀者角色定向的社會化過程,使之形成由各種角色定向關系組成的豐富多彩的閱讀社會結構;第三,閱讀的社會控制不是消極地限制讀者的閱讀行為,而是要對他們的閱讀行為積極引導,從而協調讀者、國家、社會精神生活整體的平衡發展。
二、閱讀的社會控制手段
對閱讀的社會控制可以運用政權、法律、政策、條例等手段進行強制性約束,也可以采取非強制性手段進行引導。強制性約束如制定專門法規,如版權法、出版法、圖書館法、檔案法等使閱讀活動有正常的秩序,明令禁止閱讀誨淫和反動書刊,對不健康不正確的閱讀行為和閱讀傾向實行社會控制。非強制性手段主要是對閱讀行為和閱讀傾向實行輿論引導與社會控制。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輿論是一種有效的社會控制機制,可以作為一種對個人或群體進行約束的強大力量。充分利用大眾傳媒,通過輿論導向宣傳教育,強化社會輿論的制約功能,疏導和指引人們的閱讀;組織各種讀書活動,引領閱讀潮流,形成良好的閱讀風尚。具體而言,閱讀的社會控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出版選擇控制
出版選擇控制又稱出版本源導向。出版工作就是為讀者尋找合適的作者和書稿,加工讀者所需要的圖書;為作者尋找讀者,向作者提供讀者的閱讀需求信息。出版機構這種內在機制決定了其具有閱讀社會控制的杠桿作用,它不僅直接決定書稿的選擇方向,而且直接影響讀者的閱讀。出版選擇對閱讀行為的社會控制要求出版社不能僅僅被動盲目地迎合讀者需求和社會閱讀潮流,而要通過圖書的出版數量和質量,主動積極地引導閱讀潮流,即所謂“創造讀者”。
出版選擇對閱讀的社會控制還要求閱讀有明確的指向。出版社在出書時,要注意滿足一般讀者的需要,但讀者需求的層次多樣,僅僅照顧一般讀者的興趣還不夠,還應跨越、突破這一水平。出版社要重視和滿足各個特殊層次讀者的需要,使得出版物達到新的廣度和深度,閱讀物指向明確,有利于出版社通過它們引導讀者逐步由較低閱讀層次進入較高閱讀層次,完成讀者閱讀從自發教育向自覺教育的轉化,即自覺地把閱讀目的由消遣轉變為求知。
開展全民閱讀,首要的是出好書。衡量全民閱讀活動的標準,不在于出版社出了多少書和讀者讀了多少書,而在于出版社出了多少好書和讀者讀了多少好書。出版社義不容辭地要為讀者提供優秀的精神食糧,傳播媒介“內容為王”,全民閱讀也要“內容為王”,內容決定全民閱讀活動的方向和成效。
2.閱讀指導控制
閱讀指導控制也稱閱讀指導的主體導向。與出版選擇控制不同的是,它是直接針對讀者主體進行的,其宗旨在于對人們的閱讀目的、內容、方法給予積極引導,提高讀者的閱讀修養,幫助讀者樹立正確的閱讀觀,提供科學的閱讀方法,使社會對閱讀的控制變為讀者主體的自覺行為。
閱讀指導的主體導向是由一個大的社會系統進行的。首先,編輯出版部門在出版發行業務活動中承擔著閱讀指導的責任。其次,圖書館是社會閱讀活動的組織方,也是社會教育的指導機構,進行閱讀指導有便利性,更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再次,學校定期舉辦閱讀活動,并把傳授閱讀知識和能力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最后,社會學術團體、科研機構以及各類民間組織開展閱讀理論研討,定期舉辦閱讀培訓會、交流會,對社會成員進行閱讀指導。
閱讀指導的內容包括喚起讀者的閱讀意識,培養讀者的閱讀技巧,倡導系統閱讀等。書目評選、書目推薦、閱讀講堂、讀書講座、讀書會等成為閱讀指導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閱讀指導過程中,組織方既需要向讀者傳遞知識,又需要積極培育讀者興趣,提高讀者的閱讀鑒賞力。閱讀指導不僅要對讀者閱讀行為進行方法上的規范作用,而且還配合著對閱讀內容的各種思想、觀點、理論、技術及學說進行宣傳、評價和分析,這些都會使讀者在接受閱讀指導時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使其閱讀認識和行為發生變化。
3.圖書評論
圖書評論是著眼于閱讀客體的一種社會控制方式。圖書評論的目的在于向讀者準確地介紹和評價圖書,指導讀者選擇閱讀物,使圖書在傳播過程中充分發揮積極效應。圖書評論對閱讀的社會控制可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1)圖書評論可以提高圖書的寫作和編輯質量,優秀的書評能鼓勵、鞭策作者寫出高質量的作品。書評人能夠從一定的理論高度評價圖書的社會意義和思想意義,同時可幫助作者或編者發現圖書中的錯誤。出版社不僅通過書評向廣大讀者傳遞圖書信息,還通過讀者對圖書的反饋和評價分析讀者需求,調整和改進出版策略。
(2)圖書評論帶有閱讀指導的功能,它可以幫助讀者從浩如煙海的圖書中選取自己所需的圖書,指導讀者讀什么書、怎么讀,積極引導讀者閱讀好書。比如文學作品必須通過讀者的欣賞水平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書評通過對作品的介紹和分析,幫助讀者提升欣賞水平和對文學形象的理解,讓他們深刻認識文學作品中所體現的意義。
好的書評不但能對圖書的價值做出權威性的評價、判斷,還以其權威性影響出版業的發展方向。像美國的《紐約時報書評》和《紐約書評》、英國的《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副刊》和《倫敦書評》,其褒揚的新書一定會暢銷。近二十年,我國具有權威性的圖書文化評論刊物,如《讀書》《書林》《博覽群書》《中國圖書評論》《新京報·書評周刊》等,也都是頗有口碑的閱讀類刊物。此外,還有由各地圖書館或文化機構自發刊印的內部閱讀刊物,如溫州市圖書館主辦的《溫州讀書報》、南京鳳凰臺飯店主辦的《開卷》、北京朝陽區文化館主辦的《芳草地》等,均充分發揮文化機構的導讀專長,憑借高品質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
4.法律、行政途徑
對閱讀進行強制性的約束,首先,可通過行政命令和法律手段來控制某些書籍的流傳,這種手段適用于極端有害社會健康發展的書刊,如許多國家對黃色淫穢圖書的堅決取締,發現淫穢讀物的選題堅決撤銷等。其次,社會根據一定社會要求對閱讀活動進行規范化倡導。閱讀作為一種獲取知識的手段,如何使讀者的閱讀內容更系統化、條理化,更適合社會需要,使其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標相一致,也應進行社會控制。如利用共青團、工會、圖書館、學校等組織群眾性的讀書活動,對人們的閱讀予以引導;通過宣傳部門和宣傳媒介向人們推薦優秀書刊;成立讀書活動指導委員會對社會成員進行閱讀指導等。再次,立法保障全民閱讀工程在法律框架下運行。2017年3月31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將《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公布,征求社會各界意見。與此同時,各省、市、區全民閱讀活動領導小組也在積極醞釀、推進地方閱讀立法工作,有的已經走在國家立法之前。如湖北省、江蘇省、深圳市的全民閱讀法規已陸續出臺,以地方法規的形式推動全民閱讀發展。
三、對閱讀社會控制的現實思考
1.如何看待知識獲取自由與閱讀選擇的關系
知識獲取自由是公民權利的重要方面,許多國家都通過憲法和法律把知識獲取權利確認為公民的基本權利。然而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受眾不僅可以自由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網上自由發布信息。選擇信息的權力不再只屬于傳播者,而且更多地掌握在受眾手里。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中,隨著道德和倫理標準的不斷變化,受眾的自我約束力越來越弱,對信息的把控也越來越弱,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隨著閱讀自由度的提升,新媒體時代閱讀方式轉變背后的隱憂越加凸顯,讀者履行知識獲取自由的權利更加需要社會控制的“庇護”。
自由閱讀以獲取知識和信息是公民全面發展的必要方式,也是知識獲取自由的重要體現。但是,正如任何權利皆應受到控制一樣,閱讀自由也應受道德自律的控制,并且需要社會價值的引導。提倡閱讀自由并不等于在社會價值上不加以積極控制、引導和干預,對閱讀內容的控制由閱讀自由權利的相對性決定。從公民閱讀自由權利的存在來看,它是絕對的;從閱讀自由權利的行使或實現來看,它又是相對的。限制讀者權利和控制讀者權利都是基于同一個價值目標——實現和保護讀者權利。在現實中,一個人只能享有正義允許的自由,而不能超出這一限度。因此,知識獲取自由雖然是個人或組織發展必需的基本權利,但這種權利的享有必須受到一定范圍的限制。
2.如何看待網絡時代信息過剩與閱讀引導的關系
在知識劇增、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不可避免地對社會公眾的選擇產生影響。首先,信息過剩會造成選擇障礙,甚至是個人在面對無法承載的信息量時會產生壓迫感,這即是理查德·沃爾曼提出的“信息焦慮”。人們通過閱讀獲取的信息必須是可以消化和理解的,如果不能夠理解,就會導致焦慮的產生。人們在缺乏反思的時間內不能夠完全消化吸收獲取的信息時,信息超載便會將人們變為機械式的信息查詢者,進一步促使人們逐漸缺乏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其次,信息過剩對媒介素養意識相對薄弱且自我約束力不強的社會公眾來說,他們將難以擺脫低俗文化和不良信息的侵害,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更需要學習辨識和抵抗不良影響,提高辨別有益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帶來新媒體產業的快速發展,這種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大量閱讀內容的同時,也帶來很多不可避免的影響。
全民閱讀并不缺少閱讀內容,問題在于社會提倡、鼓勵閱讀什么內容。信息過剩時代的閱讀選擇與閱讀內容提供的矛盾需要社會控制,這是媒體和政府的責任,但最終在于培養大眾閱讀經典的生活方式,抵御信息過量造成的焦慮,鼓勵選擇紙質閱讀,回歸經典閱讀。傳統的紙質書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審美過程,裝幀、開本、版式、紙張,都可能含有獨特的美學意蘊。讀書是一種生命體驗,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現代信息科技如何發達,不能也不應當完全取代傳統閱讀。面對信息過量現象,我們要有自覺,讓自己具備信息傳媒素養,知曉現代信息傳播的規律。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沉下心來以傳統的方式讀書,重視經典閱讀。經典是經過歷史篩選沉淀下來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閱讀經典可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閱讀品位,也可以養成良性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