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教育現代化,著力點在于學校。沒有一所所學校個體的優質生長,就不可能有區域內教育現代化的實質性建構。在武江,兩天的密集采訪下來,感受最深的是學校現代化的生長,深受區域內黨委、政府教育發展理念與教育發展路徑的影響,也離不開教育主管部門的引領與支持,更離不開每一個校長與教師的自覺踐行。如果說,教育創強,可以通過硬件的顯著改善較短時間內達到目標,那么,教育爭先,更多的還要靠教育質量的提升與教育內涵的積淀。2017年7月,武江區獲得“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稱號,彰顯了武江區教育現代化的階段性成就。當然,該稱號的獲得僅僅意味著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性評價,而不是教育現代化結果的終結性評價。由是,推進教育現代化,不應求畢其功于一役。
以是觀之,對于武江區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采訪,有兩點讓人印象深刻:
一是,2017年初,武江區舉辦了“一訓三風”陳述會,全區28所中小學的校長全部上臺展示各自學校的辦學理念與辦學路徑。這一舉措,讓特色均衡、優質發展、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等理念深入到每一所學校的教育現代化進程之中。
二是,以市九中、市十四中、金福園小學、東崗小學、田家炳小學、紅星小學、至和小學、華泰小學為龍頭校,在一對一校際扶助聯合體的基礎上把全區中小學劃分為八大“校際聯盟體”,初步實現了全區學校教育現代化的共享式發展。
第一點是教育理念的倡導與引領,第二點是教育治理模式的創新與完善。這兩大舉措,既彰顯了武江區對學校個性化生長的重視,也凸顯了武江區對學校共享優質發展資源實現教育公平的關注。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武江區能有這樣的視野與愿景,那么,即使在落實的過程中還有某些不足與不完善的地方,也一定能用創新的思路解決推進中的問題,建構起厚實的教育現代化圖景,從而對韶關市乃至粵東西北地區推進教育現代化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本文圖片由韶關市武江區教育局提供)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