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冬梅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人們文化生活方式的改變,高校圖書館作為一個提供信息資源和系列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其服務內容和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革。在圖書館主要功能由資源提供向服務提供轉型的過程中,對圖書館空間的功能和意義也有了新的認識,對讀者來說,圖書館不再僅僅作為一個陳列資源的容器和借閱圖書的地點,更是一個體驗式的文化空間,空間本身逐漸成為圖書館的重要資源和服務內容。因此,在高校圖書館建設進程中,如何提升圖書館文化內涵,構建圖書館文化空間,成為一個研究熱點課題和建設實踐重點內容。
一、建筑空間的文化審美
高校的圖書館通常是進入學校的第一門戶,作為學校的“會客室”,代表學校獨特的文化風格和文化品質,因此,高校圖書館通常在建筑設計中就已經考慮了其作為文化表征的符號意義,在外部環境和整體設計方面進行專門的文化設計和構造來傳達其獨有的文化氣息,成為校園文化的標志性建筑。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學圖書館,不僅是書的海洋,還是無價的建筑瑰寶。國內許多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圖書館,也都在建筑外觀上體現出獨特的歷史文化屬性與時代特征。
在內部裝飾和布局方面,通過融入既有文化內涵又具時尚創意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元素,讓讀者沉浸在舒適而有創意的文化氛圍中,帶給讀者精神上的享受,使圖書館的物理空間本身成為一種優質的潛在文化服務,在服務空間到空間服務的轉變之間,贏得讀者的關注和駐足。
二、功能空間的文化拓展
按照傳統業務進行劃分,高校圖書館功能空間主要分為館藏資源的加工、儲藏、流通空間和閱覽空間,形成以書庫為中心的藏書區域、以借閱和咨詢為中心的讀者服務區域和閱覽為中心的讀者自習區域,其中只有借閱和咨詢過程中有讀者與館員之間的必要交流??傮w來說,館藏依然是圖書館功能空間設計的中心,大部分館內空間用于藏書,館內設計主要考慮館藏的存儲、流通以及安靜的閱讀環境。較少專門的文化展示、交流、活動空間,使得圖書館空間本身難以具備獨立的文化體驗價值?;趯鹘y借閱環境的維持,即使設有部分參與性、體驗性的交流活動空間,通常也只能發揮非常有限的輔助作用。而高校圖書館的讀者對象大部分為青年群體,他們成長于信息化時代,習慣體驗式環境,喜歡開放自由的氛圍,對參與交互性活動充滿熱情。因此,根據讀者個性化需求,構建多元文化空間;更加以讀者體驗為中心,鼓勵互動、參與性活動;整合空間服務,構建更加開放與包容的文化空間,平衡協調傳統閱覽環境與多元文化空間的相互影響,更能適應讀者的需求發展,發揮圖書館空間更大的文化潛力。
1.構建多元文化空間,滿足個性化需求
信息技術發展帶來資源獲取方式的徹底改變,現在讀者進入圖書館的原因已不再是單一的圖書借閱或信息咨詢,而更多的是對圖書館空間場所的使用。讀者使用圖書館的目的也不僅是為了學習知識和技能,而可能是為了感受一種不同的氛圍,或變換一種學習生活方式,或調節學習和生活的節奏。根據讀者需求的轉變,圖書館在功能空間劃分設置方面,也要從不同的需求出發,構建多元文化功能空間,比如:(1)個體學習空間,為讀者個人提供安靜空間,供個體獨立研究和思考;(2)信息共享空間,供小型團隊討論交流,又具有隔離性和私密性;(3)休閑空間,供讀者休閑放松,進行適當身體活動或飲食,調節身心狀態;(4)移動共享空間,為讀者提供實體資源和虛擬資源的在線服務、移動應用服務。
2.支持互動與體驗,注重參與性
隨著人們對文化生活需求的多樣性發展,圖書館在文化空間建設方面除了進一步細化區分個性空間,更多地開拓互動體驗式空間,能夠為讀者帶來全新的認知和感受,讓讀者使用圖書館的形式更加豐富,具有更多選擇。具體來說,以不同實現形式可以按功能類型進行構建:(1)文化展示交流空間,引進和收藏經典的具有地區和時代特色的文化作品,一方面通過構建實體文化走廊、展區對文化作品進行展示,另一方面通過配置現代化放映設備進行作品的音視頻展示,讀者可以進行全方位、全媒體的欣賞,并進行自由交流評論;(2)文化產品體驗空間,引進文化創意產品、概念設計、科技新產品,構建專門的體驗區域,供讀者現場體驗,了解文化創意和科技新發展;(3)文化活動空間,如書畫活動空間為讀者提供進行書畫創作練習的環境,并將優秀作品進行展示,讀書活動空間可以讓讀者舉辦文學沙龍或進行閱讀、朗誦活動。
3.促進功能融合,注重開放性與包容性
隨著高校圖書館空間功能的拓展和提升,場館空間的功能是更加立體化、多元化,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已超越傳統的借閱,而融入多種文化表現形式,成為提供綜合性文化服務的場所。圖書館場館功能得到最大化發揮,也為圖書館自身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圖書館由靜態場所轉變成了文化交融的空間,也促使圖書館空間的發展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一方面需要容納多種文化展現形式,包括靜態的和動態的,立體的、全媒體的、場景式的、交互式的和虛擬的等;另一方面也要平衡和包容讀者與資源之間、讀者與空間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多種接觸和交流形式。并且,圖書館本身的資源也需隨著讀者需求和習慣的改變進行整合,除了傳統的分類陳列和獲取規則,也要具有超前服務意識,結合對讀者數據的分析,創新資源的陳列展示方式和獲取途徑。圖書館的各功能空間也不是完全隔離存在的,而是相對開放、相互聯系的??梢栽谝粋€實體場所空間內融合多種文化元素和服務形式,實現相關功能的一站式、綜合性提供;也可以在不同時段呈現不同形式,實現不同服務功能。因此,空間的設計應更加靈活開放,能夠促使文化服務形式的不斷更新發展,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實體空間。
三、精神空間的文化引領
正如“大學之大在于大師”,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建筑空間和功能空間是其文化空間的場所基礎,舒適的物理空間使人身心愉悅,而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思想和內容則是其靈魂,它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提升。因此,構建具有文化引領作用的精神文化空間是高校圖書館文化空間的構建的核心,這需要長期積淀,也需要與時俱進、創新進取。圖書館精神文化空間可以包含許多內容,從表現形式和作用的不同,可以以辦館思想、文化導向、學術引領等方面為基礎來構筑。
高校圖書館文化空間構建
1.明確辦館思想,推動先進辦館思想的發展
高校圖書館的辦館思想是學校教育思想的一種反映,早在1919年我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教授的演說辭里,就提出了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辦館思想。演說辭指出:“不要把大學圖書館辦成一個借書處,而要辦成一個研究室”。198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條例》,把圖書館定性為“學術性機構”,采取了與科研人員完全相同的職稱名稱。2015年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中對圖書館的定位為: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是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圖書館的主要職能是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在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
高校圖書館辦館思想的發展有賴于從學校發展的總體戰略的層次發掘新的教育思想,把圖書館納入到學校整體改革中去。而圖書館自身也要積極迎接新的思想和新的要求,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各個過程,參與科研項目的實施,發揮文獻分析的作用,為教學科研和學校決策提供智力服務,通過服務的過程和良好效果來體現和落實先進的辦館思想。
2.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文化導向作用
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不同于學科專業教學的教育職能,它的目的不在于傳播知識和技能,而是對學生和讀者價值觀的影響和文化導向,這種教育過程通常是潛移默化的,通過具體的文化內容、文化活動、文化環境來實現,其教育結果體現在個人內心認知和內涵修養方面。
高校圖書館努力把握當代大學生的特征,力求貼近和滿足學生的文化需求,積極提供多元的文化內容,舉辦豐富的文化活動以吸引學生,體現了圖書館與時俱進的服務創新。同時,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益呈現出契合時代變化的新特點,他們的價值觀表現出多元化特征突出、主體意識增強、傳統與現代性交織、功利性傾向明顯等特征。大學生如何在當今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的時代,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選擇,這就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圖書館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在文化傳承和影響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特征和需求,順勢而為,另一方面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引導和培養,避免一味迎合。在圖書館服務實踐中,關注學生的閱讀動向,通過內容建設、閱讀推廣、文化活動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自己的價值觀體系,提升文化修養。
3.營造學術氛圍,發揮學術引領作用
與公共圖書館相比,高校圖書館被賦予更多的學術職能,除了公共文化的傳播,濃濃的學術氛圍是高校圖書館的特有景象。圖書館作為學術殿堂,與其文化屬性的物理場所相得益彰,但它的實質內容是開展學術研究和討論的人物和他們的思想,這也是許多著名的圖書館令人向往之處。
學術領域的領軍式人物和他們前瞻性的思想是高校圖書館文化空間構建中最為靈魂而又最容易被忽略被弱化的部分。一方面要積極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組織學術活動,構成學術空間的框架,同時要努力創造尊重學術,崇尚思想的氛圍,加強與相關學術領域和學者的聯系,逐漸形成一個有強大吸引力的磁場,吸引有共同追求的學者,感受他們的思想的碰撞。
四、總結
高校圖書館文化空間的構建,要在空間布局、裝飾設計方面體現文化特色,進行系統、專業的設計和布置,更要在文化內容、文化思想的傳播方面發揮引導作用,用高質量的文化內容服務讀者,讓前瞻性的學術思想發揮影響力,從而實現圖書館服務的創新和服務能力的提升。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