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麗
對茶藝的理解,很多人誤認為就是沖泡茶時的一些手法動作流程,或者就是觀賞性的茶藝表演,很多中職學校茶藝課堂存在重理論輕實操,實操時重茶藝表演輕品茶能力培養的教學現象。茶藝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它要求既會泡茶也會品茶,而且是上升到藝術性層面的泡茶和品茶,所以品茶是茶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 會品茶的重要性
1.會品茶才能更好地泡好一杯茶
曾到一茶莊喝茶,茶藝師泡了一款湖南安化黑茶,細品茶湯,入口爽清,筆者不禁問茶藝師,這茶怎沒有以前喝的濃稠柔和的感覺?茶藝師微微一笑,馬上再高高地提起隨手泡,開水在蓋碗邊緩緩旋轉而下,稍過片刻再把茶湯倒入另一公道杯,再品,濃稠柔和的感覺在口腔油然而生。筆者不禁想,我們茶藝課堂培養的學生有這能力嗎?
品一杯茶,觀色聞香品味,當你看到一杯茶的茶湯湯色偏淡,可能是茶葉少了,也可能是水溫低了,也可能是浸泡時間短了;一杯茶葉量適中的紅茶入口澀味偏重,可稍把水溫降低;如果喜歡高香鮮爽的茶湯,可以提高水溫快速出湯……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口味。學生不會品茶,不會分析茶湯特點,又何以調整沖泡技巧來泡出一杯令客人滿意的茶呢?
2.會品茶才能購買性價比更高的茶葉
茶葉是自飲和日常待客用品,特別是對有喝茶習慣的人來說,這日常消耗品可是小數怕長算,一年下來花在買茶葉的錢也不少,買大公司大品牌的高價茶當然品質一流,但作為一般的打工族,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單價的確讓人難以接受,但價位較低的茶葉也會有好品質,關鍵是我們的眼睛是否夠雪亮、鼻子是否夠靈敏、舌頭是否夠敏感,能否把禾桿堆中的珍珠找出來。所以,學會品茶,用更少的錢買回更好的茶葉,把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這是非常接地氣的一種能力。
3.會品茶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觀色是眼睛對湯色的欣賞、聞香是鼻子對氣味的享受、品味是舌頭對茶湯的探究、回味是喉嚨和口腔對茶湯的留戀,品茶過程是多器官共同演奏的陶冶性情的樂章,使人身心放松、氣脈順暢、性情溫順。品茶可以引導學生從細節中發現美,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4.會品茶有助于學生領悟人生道理
品茶的過程,隨著眼鼻口的興奮,思想也會跟著起舞,看到綠茶茶芽在玻璃杯中吸水立起,如雨后春筍一株一株地豎立在水中、如美少女在水中翩翩起舞,這是一種美妙的視覺大餐,接著欣賞茶芽在水中上下浮動,聯想到生活的有起有落、有悲有喜;茶湯入口的微澀慢慢轉化為滿喉的回甘,聯想到人的奮斗歷程,辛苦的付出后轉化為收獲的甜美,品茶如品人生,從初涉茶水時的喝茶解喝,到茶藝表演的陶冶性情,再升華到悟人生道理的精神境界,已默默把我國茶學專家莊晚芳先生的“廉美和敬”和日本高僧千利休的“清靜和寂”茶道精神融入泡茶過程,潛移默化到日常生活工作的為人處事中,藝不離道,道不離藝,有道的茶藝表演頓時有了靈魂,有道的學習也使學生更有內涵。
二、 品茶能力的培養方法
1.配備齊全的教學設施
首先是設一間茶藝室,室內配一只約100升容量大小的電開水壺、一套多媒體、放茶具的木柜、一學生一套茶具。經費充裕的學校,最好配備專用的茶桌,如果經費緊張,也可用學生課桌代替茶桌,雖然不美觀,但也可應付教學需求。但有一點絕對不可以省,那就是一個學生一定要配備一套茶具,包括茶船、茶壺、蓋碗、玻璃杯、公道杯、濾網、品茗杯、聞香杯、茶道組、隨手泡、水方、茶巾、茶墊等,因為實操教學時,每學生都有一套茶具,就可以同時練習,如不夠茶具,要排隊等候實操練習,既浪費學生時間,又會在等的過程中出現學生玩手機、聊天、睡覺等系列紀律問題,嚴重影響教學效果。而且茶具也有高低檔之分,在批發市場約200元足可以購置一套以上茶具,一個班以50人配備,1萬元就能解決問題。
2.盡量配備多種類茶葉
筆者曾到一茶藝師培訓機構,看到該機構對40人的初級茶藝班的教學只配備了鐵觀音、英德紅茶、英德綠茶、熟普四種茶,而每種茶葉配了5斤那么多。筆者認為教學茶葉應盡量配備多種不同茶類的茶葉,最好六大茶類都配2~4個品種,盡量配當地人喝得多的品種,讓學生感覺所學茶葉品種不陌生,就來源于身邊的生活,經常或偶爾聽親戚朋友提到,同時也是為了學生所學茶葉品種知識能更多地運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如本校地處清遠,清遠人多喝紅茶綠茶青茶黑茶,少喝白茶,基本不喝黃茶,筆者采購了16種茶供學生實操,紅茶類采購了英德紅茶、正山小種、滇紅、祁門紅茶4個品種,綠茶采購了英德綠茶、西湖龍井、廬山云霧、碧螺春4個品種,青茶采購了鐵觀音、鳳凰水仙、大紅袍3個品種,黑茶采購了生熟普洱、安化黑茶2個品種,白茶采購了福鼎白茶餅茶、白毫銀針,黃茶采購了君山銀針。
為了節約經費,每個品種的茶葉重量無須配很多、單價也無須很貴,每個品種按一個學生3克配就行了,采購的茶葉單價在一斤100至200元足已,按一斤200元來算,一個學生一個品種茶經費約需1.2元,16個品種茶約需19.2元,以一個班50人來算,每學期茶葉教學耗材費用約960元。當然,如果經費允許,能每個茶類都配一個正宗味道的高級別名茶給學生品嘗那就更好,讓學生真正感受一下正品的味道。
3.采用一體化教學,并在課堂完成評茶表
有了茶具和茶葉,就要充分利用好這些物資,針對中職學生理論文化基礎較弱,沒有耐性學習理論知識的特點,筆者建議采用一體化教學,一課一茶葉品種,并在課堂完成該茶評茶表。中職課堂一般是連上2節課,每節40分鐘共80分鐘,建議先安排約25分鐘講授理論,如該茶葉產地、名字來由、加工工序、品質特點、評茶描述詞等,此后盡量不要再講理論知識,因學生的注意力難以持續很長時間,聽覺和視覺已進入疲憊狀態,所以,這時最好轉入實操,調動起學生的手腳等肢體,又使學生興奮起來,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安排約40分鐘讓學生賞干茶、沖泡、品評的實操。
為了加深學生的記憶,建議課堂完成評茶表,學生領取干茶后,馬上引導學生完成干評四因子,外形(嫩度)、色澤、凈度、勻度;沖泡出茶湯后,馬上引導學生對著茶湯完成濕評四因子,顏色、香氣、滋味、葉底。剛開始填寫評茶表時,學生不會用專業術語描述茶葉品質,可讓學生在書本找出相應的專業術語,或老師總結出常用專業術語讓學生選擇。
安排約10分鐘復習該節課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讓學生多次用評茶表中的專業術語說出茶湯品質,這一環節也很重要,在老師的重要知識點設問中,學生一邊品著茶一邊集體回答老師的問題,在愉快的互動過程中再一次鞏固對評茶術語的記憶,品茶能力就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
經過一學期十多次的沖泡品評、十多份評茶表的填寫、幾十篇老師的提問,多形式的記憶鞏固累積,學生隨時拿起一杯茶也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評茶了。學生能憑自己的品茶能力指導沖泡出一杯好茶,采購到性價比高的茶葉,提升審美情操,領悟人生道理,學生有學習的成就感,作為茶藝老師也有教書育人的成就感。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