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追本溯源:中國遠古環境史研究初探

2017-08-30 04:27:52趙九洲
鄱陽湖學刊 2017年4期

趙九洲

[摘 要]已有的環境史研究成果大都對遠古環境史重視不夠,環境史研究的時間圍度需要大尺度向遠古推進。開展遠古環境史研究,要有跨學科交叉研究的意識。通過遠古環境史的研究,有助于在文化與生態方面追本溯源,更好地理解現在、理解自身。開展遠古環境史研究,需要努力厘清其研究理念、取向與方法。

[關鍵詞]遠古環境史;環境考古;通性的真實

環境史研究在美國興起至今已四十余年,在中國也已有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本土理論與實證研究均有顯著成就,但專門關于遠古時代的環境史研究尚不多見。筆者曾撰文予以初步分析,但只是泛泛而論①。究竟什么是遠古環境史,當前研究現狀如何,研究面臨哪些問題,應如何應對,為什么要開展遠古環境史研究,如何開展?這些基本問題尚無人系統探究。今不揣淺陋,談一些關于遠古環境史研究的粗淺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遠古環境史的界定與現狀

遠古環境史,顧名思義就是關注遠古時期的人與自然互動關系的環境史分支。王利華對環境史的定義如下:“環境史運用現代生態學思想理論、并借鑒多學科方法處理史料,考察一定時空條件下人類生態系統產生、成長和演變的過程?!雹谔子眠@一定義,遠古環境史要考察的便是遠古時期“人類生態系統產生、成長和演變的過程”。

這里的遠古,約略等同于史前或上古,與傳統史學的意蘊相同,大致從人類出現延續到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建立。而實際上,下限可能還要下延至殷墟時代以前,亦即中國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之前的歷史。換言之,標準不同,下限的界定可能存在700年的差異。20世紀20—40年代,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學派掀起大規模的疑古辨偽浪潮,用層累疊加的歷史觀來解構遠古歷史,將中國信史的開端大幅度后延③。而西方學者的觀點則更為謹慎,早期很多人懷疑夏商是否存在,到殷墟發現后,依舊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葛兆光在為《哈佛中國史》所作的序中指出,中國歷史學的四大變化中,第一個便是時間的縮短,“把神話傳說從歷史中驅逐出去”,對這套書“從秦漢開始,而不是像中國學者的中國史那樣,總是從上古(甚至從石器時代,即毛澤東所說‘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寫起”的做法頗為贊許④。撇開過強的民族主義情結,上下700年的時差并不是太大的問題,從嚴謹的學術立場出發,我們不妨將遠古環境史的下限放在殷墟時代開始的公元前14世紀。

傳統史學對遠古時期的研究本就比較薄弱,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軍事史、社會史等概莫能外,通史性的論著大都會涉及,但總的篇幅大都很小,且分析與論說也都比較薄弱。而對于新興的環境史而言,對遠古環境史的探究更顯單薄。在通論性的研究中,國內學者王玉德、張全明曾推出以探究中國數千年生態文化為主旨的專著,在該書上編《中華五千年生態文化史論》中只用了18頁的篇幅來梳理史前時代的生態與文化,占先秦部分總共115頁的15.7%,可夏代至戰國的歷史約1800年,與夏以前的上百萬年歷史相比可謂滄海一粟,所用篇幅卻占據先秦部分的84.3%,史前研究的薄弱,于此可見①。檢索國內環境史論文,探究三代環境問題者頗多,探究先秦環保理念的尤為常見②,而探究三代以前者則極為罕見。

國外的中國環境史學者們在探究遠古環境史時,也往往按下“快進鍵”。伊懋可在其著作《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中即指出:“本書是一部中國環境史概述,大約縱貫4000年,但重點在最近的1000年。這樣做的原因是,比較晚近的這一時期,可資利用的相關資料更加豐富?!雹塾种赋觯骸斑@里所指的‘環境史,限定于存在文獻證據的時期,因為只有文獻才會讓我們有機會了解男男女女所思所想?!雹苎酝庵?,遠古環境史近乎被排擠出了環境史的研究視野。相較而言,馬立博的視域更為廣闊,將遠古環境史也納入到了其中國環境史研究的整體架構之中。在其著作《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一書中,馬立博嘗試將敘事的起點設置在了數十萬年前,對遠古環境史的重要價值也有足夠的重視。然而,我們注意到,其相關論述仍然較為薄弱,中譯本全書正文共461頁,而專論史前史的部分只有24頁,占比5.2%⑤。

在傳統史學與環境史學對遠古問題惜墨如金的同時,其他學科卻在高歌猛進。地質學、氣候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考古學等,在遠古時代方面均有非常深厚的研究基礎,且學者們依舊在遠古問題上辛勤耕耘、全力進取,其中影響尤為重大者便是考古學。

在中國的學科體系中,考古學所屬學科門類是歷史學,與狹義的歷史學是密不可分的兄弟學科。張光直即指出:“考古學與歷史學不能打成兩截。那種考古歸考古,歷史歸歷史,搞考古的不懂歷史,搞歷史的不懂考古的現象,是一種不應有的奇怪現象,說明了認識觀的落后?!雹拊趯嶋H研究過程中,考古學與歷史學互為補充,可謂相得益彰。在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研究中,考古學研究成果發揮了強大的正史、證史功能,訂正錯誤,證實、證偽。在遠古歷史研究中,考古學發揮的卻是補史功能。而在傳統史學中,梳理前文字時代的史實時,絕大部分的材料與觀點皆出自考古學家之手。在我們開展遠古環境史研究時,從人類誕生到農業文明的產生,要梳理上百萬年間的人與自然之關系,考古學成果依舊是最重要的基礎。

然而,研究遠古環境史,還要特別警惕歷史學與考古學之間固有的隔閡可能導致的研究偏差。在研究商周以后特別是秦漢以后的歷史時,歷史學其實壟斷著話語權,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考古學在為歷史學“打工”,正如朱鳳瀚所說:“書齋史學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歷史學研究者習慣于傳統的拘泥于文獻的治學方法”,“如果說有的史學家還能注意考古學成果的話,也多數是關心挖出了什么東西,有什么可以證實或影響自己某些學術見解的新發現,而一般不去注意(或由于缺乏有關專業知識,難以通曉)考古學家所得出的結論的根據,不關心他們的研究過程及手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①?;蛟S正是歷史學者的漫不經心,引發了考古學者的不滿,陳淳即指出:“中國考古學從一開始便將自己能為史學研究作貢獻視為最有成就感的工作。這也導致中國考古學家習慣于從歷史學家的視野來思考問題,忽視了考古材料可能為其他科學領域提供寶貴信息的巨大潛力?!雹谟谑遣簧偃颂栒倜鞔_考古學的定位——“走出歷史學”。美國考古學界在2000年提出的“作為考古學的考古學”的理念在國內也引起了學界的共鳴③。或許可以認定他們在秦漢以后的考古中尚未走出歷史學,可在先秦的研究中已經開始主導整個研究的取向,而在遠古歷史的研究過程中甚至已經構建起了自己的“專有疆域”,掌握了強大的話語權。

當環境史進入遠古時代時,歷史學也勢必遭遇考古學的強勢話語權問題。歷史研究必須要有史料,一般以為遠古時代缺乏史料,前引伊懋可的觀點就很典型。其實,如果我們打開眼界,不對狹義的史料抱有執念,將一切可資利用的材料都視作史料,則前述諸多學科——特別是考古學——已經為我們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史料,且已經作了非常深入的闡發,完全可以為歷史所用。而考古學的分支——環境考古學更是對人與自然關系頗多關照。立足其上,必然可以取得重大成就。

當遠古環境史遭遇考古學,要積極吸收考古學的長處,規避傳統史學的不足。比如陳淳指出的若干問題就很精辟,他認為,傳統史學“缺乏兩元分離的客觀思辨,重材料而輕理論,低估抽象邏輯思維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解決特定問題和檢驗不同設想的探索性思考”,“分析的層次往往局限于表象,很少深入到表象背后的本質以探究其因果機制”④。當然,我們還應注意兩者的區別,不要全面卷入考古學的研究之中。王利華曾指出:“環境史家不能企圖包攬環境歷史上的所有問題,而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工作需通過多學科合作來完成,有些則需完全交給其他學科的專家來做。只有這樣,環境史家才能較少地受制于各種過于專業的問題。”⑤對于遠古環境史來說,歷史學者不應也無法越俎代庖。許多專業的工作,還是要讓專業的考古學者去做。

不過,歷史學者還要注意,也不應盲從考古學,應該批判性地審視。要有自己的理論架構與核心理念,尊重考古學的成就,但也不照單全收。比如,考古學家特別喜歡對石器、陶瓷器、金屬器進行分析,借以探究特定時代的生產技術與社會風貌,但若忽視這些器械可以耐久保存而很多器物難以長久保存的事實,可能就很難形成對某一時代真正全面客觀的認識,像木制器具、未經燒造的泥土器、植物纖維做成的很多編織器具即是如此,筆者以為其社會功效與其他器具相比并不遜色,惜乎太易腐朽或毀損。又比如,考古學家經常根據發現的遺址來推定特定時間的社會狀況,但只有因突發事件而廢棄且再未被利用的遺址才可能以原貌保留下來,而不曾中斷或反復被利用的住址幾乎不可能保留下早期的樣貌,類似這樣的狀況也少有人注意。再有,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共通的地方就是都如同“偵探”一般,嘗試利用有限的證據去還原事實真相,問題是兩相比較,歷史學家過于拘謹,而考古學家過于豪邁,前者往往拘泥于材料,而后者又往往在推理時邁的步子很大①。做遠古環境史時,若能將兩者的優缺點結合起來進行揚棄,定能推出大批更有分量的論著。

遠古環境史關照的時間段長達上百萬年,但各時間段無法給予同等的重視。一如其他時間段,勢不能不詳后略前。關照新石器時代要多于舊石器時代,關照農業時代要多于前農業時代,關照神話傳說時代也要多于關照前神話傳說時代。事實上,我們要特別強調神話傳說時代,筆者以為這將是遠古環境史最濃墨重彩的部分,傳統史學——特別是古史辨學派——往往將其裁剪掉了。而遠古環境史將真正走出“疑古”思潮,重新追尋神話傳說時代的獨特魅力。詳細情形,我們在后文再深入探究,此處不贅。

二、研究遠古環境史的意義

研究遠古環境史是為了改變環境史研究中時間段上畸輕畸重的現象,給予遠古歷史更多的重視。不過,我們也知道,這樣的畸輕畸重現象在傳統史學中已然,限于材料的不足,很難改變。但是,在環境史中,我們必須迎難而上,全力深化遠古環境史研究。因為,就傳統史學文化事項而言,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變化,人類進行了不間斷的建構,早期歷史的影響似早已被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所掩蓋。套用顧頡剛等人的理念,就是遠古歷史看似已經被層累疊加的后世歷史所遮蔽了,但是筆者以為這都只是表象。去除掉文化建構起來的表象,一窺內里的實質時,便會發現我們與遠古時代的距離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遙遠。遠古環境史就是要為遠古時代的重要意義正名,指出遠古時代才是我們后代文明的“根”與“源”,研究遠古環境史就是要追本溯源。

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派心理學家已經證實,童年經歷對人有深刻的影響,認為“個人生活的不幸可以在其過去的經驗尤其是童年時期的經驗中尋找根源”,特別強調了心理疾病的童年根源②。其實,由反常推展到正常,個體成年以后的性格特征與行為模式,其成因往往可以回溯到童年時期?;蛟S可以類比一下,整個人類的“童年時代”的生活經歷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后來的生活狀況并映射到了文化的方方面面。若深入解構童年時期經歷的重要事件,一個人成年以后人格特征的形成原因便會清晰呈現。類似的,倘若我們仔細探究遠古時期人與周邊環境發生的互相作用、彼此影響的種種故事,解讀其中蘊含的各種信息,人心人性與社會機制形成的動力機制也會云開霧散。拋開古今絕然不同的錯覺,除去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營造的“后遠古文明”或“超遠古文明”的外衣后便會發現,有不計其數的生理與心理特質從遠古祖先到現在是一脈相承的,還有更多的文化現象變化的是表面,而不變的是實質。深入探究遠古環境史,我們會發現,不管是在文化上還是在生理上,我們與遠古祖先都是心靈相通的,他們所生活的自然環境狀況、他們與環境互動的種種故事依舊存活在我們生命之中。筆者也早就指出:“人類在叢林與荒野中生活了上百萬年,而農業時代才一萬多年,工業時代更是只有三百多年,在我們心靈中留下的印記的深度,工業時代不如農業時代,農業時代又不如前農業時代。如果平心靜氣地仔細聆聽的話,或許我們都能聽到自己血脈深處還有祖先們留下的樂符在永不休止地跳躍吧?!雹?/p>

人類普遍有著根深蒂固的復古主義情結,總喜歡懷念過去,常把過往想象成黃金時代,而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們人類的“童年時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當下。社會層面如此,生態環境層面同樣如此②,所以筆者將復古主義區分成了社會復古主義與環境復古主義③。追溯遠古環境史,探究人類童年時代的人與自然關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現代,理解我們自己。

從研究旨趣上來看,環境史要關照人與自然的彼此互動與相互因應關系,勢必要探究人類文化建構的生態環境底色與人類生理、心理特質形成的生態環境背景。要厘清這些問題,僅僅關照工業時代顯然是不夠的,回溯到傳統農業時代也往往看不清楚,只有回推到更遙遠的時代去。也就是說,只有了解遠古,才能更好地了解當下;只有了解祖先,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只有了解遠古的人與自然關系,才能更好地研究三代以降的環境史。研究遠古環境史可以為我們開展后世環境史研究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識與理論方法。研究某一時代的環境史,自然應觀照某一時代的社會與生態環境狀況。但是,若目光僅及于此,不作更縱深的考察,特別是對遠古環境史觀照不夠的話,則所得之認識多半不夠精準。筆者曾撰文指出:“對于環境史研究而言,史前時代的環境絕不容輕視。祖先們所生活的環境通過文化演繹與生理遺傳深刻地影響了后代們的生產生活,我們的很多喜好與憎惡都留有祖先生活情狀的印記?!雹?

試舉兩個例子來印證遠古人與自然關系對后世的深刻影響。第一個例子是,人類對爬行動物的根深蒂固的厭惡與恐懼,這反映了我們對周邊環境的認知受到遠古時代的深刻影響。

絕大多數人害怕蛇,對蛇的憎惡心理是與生俱來的,一個從未見過蛇的人往往也會本能地產生恐懼與厭惡之感。更有趣的是,大量的觀察資料證明,幾乎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都對蛇極端憎惡。其實,人們不僅僅憎惡蛇,爬行類動物大都能引起人們的憎惡,例如蜥蜴、壁虎、鱷魚等物種,多數人會在看第一眼的時候就驚懼厭惡。人類對爬行動物的憎惡,生物學家會直接解讀為生理遺傳⑤。可筆者傾向于進一步強調遠古環境的影響,將其解讀為祖先生活情狀在后代基因中長久留存的現象。有趣的是,有的心理學家在解讀恐懼心理的起源時,也將其與早期對爬行動物的恐懼聯系了起來,指出:“人類祖先在看到那些爬行動物時,大腦必然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心情也一定是非常緊張的,可能這就是恐懼心理的由來?!雹藁赝频礁爬系那叭祟悤r代,我們知道在爬行動物繁盛的時代已經出現了最早的哺乳動物,但生存極為艱難,后者極容易成為前者的盤中餐,千百萬年的時間里使得很多哺乳動物形成了本能的對爬行動物的憎惡①。白堊紀的大災變結束了爬行動物對生物界的統治,哺乳動物獲得了輻射式演進分化的機會,但對爬行動物的憎惡卻長久地保存下來,并被人類所繼承。

對爬行動物的憎惡也與人類自身經歷有密切的關系,早期的靈長類動物大都是樹棲動物,攀援能力很強又很兇猛的蛇類一定曾對靈長類動物構成了致命威脅(可對比蛇類襲擊樹棲鳥類的場景),故而大都對蛇深惡痛絕。當人類走出森林走向沼澤濕地的時候,又遭受了鱷魚的猛烈攻擊,損失的人口想來非常可觀。在人類進入農業時代后,把活動區域由山前臺地推向低濕地區的時候,再次與鱷魚遭遇。這樣長時間的交鋒之后,大大強化了人類對爬行動物的憎惡。

有趣的是,中國文化的標志性符號——龍,也與爬行動物密切相關,關于其原型,主要有蛇、鱷魚和雷電三種說法,學界爭訟不休,至今尚無定論。筆者以為,就其軀干的外觀來看,顯然是發端于爬行動物,而其軀干的扭曲形狀或許與人們對閃電形狀的觀察有關。如果我們不對其起源抱有精確認定的執念,稍微含混地認定為是對蟒蛇、鱷魚等兇猛爬行動物的描摹,當不致有太大問題②。本來招人憎惡的爬行動物卻演變成了中華民族崇拜的神物,看似不可思議,其實也容易理解,憎惡而無法制服,于是轉而崇拜,本也是古人常見的思維邏輯③。

第二個例子是,兩性在行為模式上的差異。這反映了遠古時代的生態環境特質不僅僅塑造了我們的遠古祖先,甚且穿透歷史煙云,也深刻地塑造了現代的我們。

兩性在行為上的差異多種多樣,關于其成因,心理學家自然從心理學上作出評判,認為“女性有較高的關系的相互依存性”,“男性有較高的對團體的相互依存性”,這對兩性的自我的定位與行為模式都有深刻影響④。社會學雖然并不否認先天因素的影響,但更強調后天的社會化的作用,認為家庭與社會作用下兩性分別進入自己的性別角色,即最終符合“有關男性和女性的適當行為、態度、活動的期望”⑤。筆者無意過分夸大先天的影響,但還是要強調一下遠古時代對當代兩性行為差異的影響。

這里只談三個方面。其一,男孩子都是天生的武士,喜歡刀槍棍棒之類的玩具,喜歡玩打仗游戲,喜歡暴力與冒險題材的文藝作品。而女孩子則截然相反,更愛各種布娃娃類玩具,喜歡玩平和的游戲,喜歡平和溫情的文藝作品。這樣的特征是天生的,而且一直延續到成年。其二,男性吃飯喜歡大魚大肉,大快朵頤。而女性普遍喜歡吃零食,集中在一頓飯上大吃特吃者較少。其三,女性更喜歡逛街,尤其喜歡逛各種自選商場。而男性無此愛好。

看似各不相關的三個方面,其實都與遠古時期我們祖先適應遠古生態環境過程中所采取的社會分工密切相關。在采集狩獵時代,兩性間就形成了嚴格的分工,采集為女性的專職工作,而狩獵則是男人的專職工作。在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年的時光影響下,與猛獸的搏斗就成為彰顯男性力量與榮光的事業。進入農業社會后,狩獵的機會少得多了,男性轉而進行模擬狩獵的活動,那就是戰斗游戲。狩獵費時費力,在沒捕獲獵物之前,男性無法將食物放入口中,必待擒殺獵物帶回部落中方可山吃海喝。因為長時間奔跑,男性對于在叢林中漫步并不感興趣。

女性主要負責采集,很少卷入血腥殺戮的世界,因而養成了平和而不崇尚暴力的特點。采集到的籽粒與果實,除了放入隨身攜帶的容器外,不時塞入口中也是非常方便的,這樣就形成了愛吃零食的習慣。進入現代社會,女性不必再進行采集了,但采集的偏好依舊刻在基因之中,于是便尋找替代品——逛街特別是逛自選商場,與在叢林中漫步非常相似,而不時將貨架上的商品取下放入購物車中,又與將草木之上的籽粒與果實摘下放入攜帶的容器中非常相似。

要之,要理解當代人類對周邊環境認知和我們的行為模式,往往可用追溯的方法找到答案。把當代人類的若干特征與千百萬年前的祖先聯系起來,是可取的研究理路。

在本部分的最后,請允許筆者再不厭其煩開列一個問題清單:為什么我們有如此強烈的親近自然的愿望,為什么我們會向往遠離現代文明喧囂的曠野與名山大川,為什么我們喜歡在陽臺上與庭院里種植花花草草,為什么綠色總會讓我們心曠神怡?為什么我們如此喜歡飼養寵物,為什么我們喜歡大多數的鳥鳴聲,為什么我們對黑暗有著根深蒂固的恐懼與憎惡,為什么電閃雷鳴會讓我們生出敬畏之心,為什么我們會有鬼魂與神靈的觀念?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贅述。這些問題筆者都不加以細致剖析,但我們將會發現,全面認真地檢視遠古環境史,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或者,反過來說,當我們關注遠古環境史時,環境史的疆域也將大大拓展。

三、如何研究遠古環境史

(一)追求通性之真實

陳寅恪曾對小說的史料價值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在談到《太平廣記》的史料價值時即曾指出:“小說亦可作參考,因其雖無個性的真實,但有通性的真實?!雹傥覀冊谔骄窟h古歷史時雖然并非閱讀小說,但歷史事實與神話雜糅在一起,相關表述各不相同,具體的細部史實其實已經很難精準地考訂清楚。即使時代較近,材料非常豐富,記錄非常精準,我們也只能無限地去逼近真實歷史,卻永遠無法真正完全還原歷史。而在時代久遠、材料嚴重匱乏且記載又模糊不清的情形下,我們更不可能奢求完全復原歷史。如果拋開完全精準復原的執念,我們就有可能在無法了解“個性的真實”的情形下,了解到“通性的真實”。

美國學者柯文在研究中國的義和團運動時指出:“盡管歷史學家顯然不能夠恢復他人歷史經歷的原貌,但是,就實際經歷的歷史和神話的歷史而言,歷史學家完全有可能從中再現某些真實的場景?!雹趯⑵溆^點置于遠古歷史的研究場域中來看,也是恰如其分的。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一些后現代史學家對傳統史學的核心理念發起了沖擊,他們指出:“我們擁有的只是文本,我們也只能在文本之間進行比較。如果我們試圖尋找關于過往的最佳描述,我們只能詢問我們自己,在這些文本當中,哪種文本使現有的歷史證據得到了最為合理的使用。但我們根本無從通過比較所選的文本與‘過往本身來檢驗我們的結論?!雹賹τ谶h古歷史而言,我們更是無法通過比較文本與“過往”來檢驗結論,因為可供選擇的文本極為稀少,而過往又離我們太遙遠。

但環境史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有可能幫助我們從“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中走出來,因為環境史考量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著眼點并不在具體的人物與具體的時間。環境史學者感興趣的是,某一時間段內和某一特定空間尺度上的生態因子布列與彼此互動特征。換言之,環境史對歷史的“細部”沒有執念。就算是在筆者近年所架構的微觀環境史理念中,其實也不會追求具體人、事、物的絕對精準呈現②。當我們進入具體的歷史情境時,我們不會糾結于炎、黃、蚩三人的姓甚名誰、家居何處、妻室是誰、朋友幾人、對手是誰、死于何處等具體問題,但我們會通過對相關材料的解讀,試圖掌握相關年代中的天人互動關系面貌。年代越是久遠,我們的分辨率也將調得越低,而對遠古環境史而言,我們能作粗線條的勾勒即可。

試以炎帝、黃帝、蚩尤的相關傳說故事為例,有太多的歷史細節已經難以精準復原了。比如炎帝、黃帝、蚩尤三人的生平如何,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的準確地點在哪里,具體過程如何,何以同樣是被黃帝擊敗,但炎帝與蚩尤身后聲譽迥不相牟,這些問題都無人能給出令人信服的標準答案。早在20世紀30年代即有學者認定,甲骨文之前的時代為“前信史時代”,又有人稱為之“原史時代”,距今時間不早于公元前1800年的二里頭文化尚且“身世不明”,時間大致可推進到公元前2600年且缺少考古發現支撐的炎黃傳說時代更難有堅實可靠的細節研究③。而且,我們注意到,關于三代以前的歷史,如果有人就某些具體問題給出較為武斷的解釋,大都會引起激烈的爭論,甚或導致意氣之爭進而演變成個人恩怨④。

(二)拓展史料范圍

盡管我們可以高舉追求通性真實的旗幟,但遠古環境史仍不得不面對最大的軟肋和短板——史料的不足。正如后現代史學家們指出的那樣,歷史學者的工作始于文本,也終于文本,“歷史學家的工作永遠無法超出文本的限囿”⑤。我們不會過多糾結于具體的細部事實,但文本的過度匱乏依然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困境。所以,開展遠古環境史研究,首要的任務便是拓寬文本來源,而最有效的辦法便是采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將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我們可以利用的文本。

學界已經在遠古環境史方面作了許多努力,在一些通論性的環境史著作中,大都有所觀照,當然篇幅普遍較小且論述的深度也還不夠,但畢竟做了有益的嘗試,已見前文所述。在這些論著中,無一例外都利用了其他學科的資料。其中使用較多的是考古學和地質學的相關著作,在分析人類生存環境里的聚落分布、山川河流、生物分布、生產模式、信仰特點、氣候特征等方面,以及考古發掘報告與巖層研究、孢粉分析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關于遠古環境史與考古學的糾葛,前文已有較詳細的剖析,這里不再過多展開。除此之外,人類學、古生物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天文學、科技測年學、環境學、生態學等學科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相關研究成果也大量進入了環境史學者對遠古環境史的論述之中。

其實早在環境史理念興起之前,相關學者研究早期歷史的人與自然關系時,即注意到了向其他學科“取經”的重要性。如何炳棣先生在探究東亞特別是中國農業起源問題時,除了傳統史料外,也采用了多學科交叉的視角,將其觀點建立在了扎實的理論與資料基礎之上①。1996年,作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之一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得以立項,到2000年順利結題。相關學者立項之初即打通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界限,采用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取得了一批較重要的成果,為先秦史研究的一大盛事②。這些成果的取得,為我們開展環境史——特別是遠古環境史——研究指明了方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今后,環境史學科應注意進一步加大對其他學科理念與方法的借鑒力度,同時積極推動在不同學科學者間進行對話,真正實現多學科的交叉,便能將遠古環境史研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上。

另外,還需特別注意的便是神話傳說等民間故事?!渡袝贰对娊洝贰蹲髠鳌贰冻o》《史記》(包括后世注疏家的論列)等書籍中的材料,《太平御覽》《太平廣記》中分類輯錄的材料等,都應大力加以利用。如前所述,我們不必像古史辨派學者那樣對歷史的細節錙銖必較,我們將從中梳理環境史的“通性的真實”。除傳統的材料之外,學者還可重點觀照民間口頭文學。當我們要探究少數民族地區的遠古環境史時,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與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三大史詩無疑最具史料價值,而苗族的《苗族古歌》、納西族的《創世紀》、瑤族的《密洛陀》與彝族的《梅葛》等也極有價值。這些民間口頭文學“連綴古代開天辟地、人類與萬物來源等神話,及氏族、部落、部族等的遷徙和生產生活習俗等帶神性的傳說為主要內容”③,“充滿了早期人類對各種自然現象的天真解釋,也記錄下了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磨難”④,可以說是最直接的遠古環境史資料。從某種程度上說,探究少數民族長期聚居地區的遠古環境史,或許比探究華夏文明核心區域的遠古環境史還更容易做出成就。

要之,大力拓展材料來源,或許無法細致勾勒遠古環境史的本來面目,但粗線條的輪廓定然可以浮現出來。

(三)準靜態視角、以今證古和橫向聯系

筆者曾經提出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準靜態視角,強調關注環境變化的同時,更強調關注近乎不變的環境,這種狀態下的環境筆者稱之為常態環境,即“是指長時間持續穩定存在的環境狀況,人類置身其中受到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的影響”⑤。正如筆者指出的那樣:“史前長達百萬年的時間里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早期農業時代數千年之久的人與環境之互動,都可從準靜態切入進行深入剖析”①,因為在整個前農業時代,生態環境較少劇烈變動,人的生產生活模式也少有本質變化,人與自然的互動狀況也是緩慢地發生著變化。故而,遠古環境史研究最適合采用準靜態的視角,著重關注遠古的人與常態環境之互動,探究遠古生態系統的大致情形,這樣的生態系統對遠古人類產生什么影響,人們又如何通過選擇特定的生產生活方式來適應特定的生態系統。

探究遠古環境史,就算竭盡全力,可資利用的材料也終屬有限。必要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嘗試借鑒人類學的以今證古的研究范式。人類學“通過延續至今的一些保留,古老傳統生活方式的人們集團來研究人類的行為和文化的發展,并探索其規律”,“歷史學是以書見人,考古學是以物見人,人類學則以人見人,即由今人見古人”②。正所謂“古人不曾見今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參照后世的情形,推想古人的情形,也是遠古環境史的題中應有之義。后現代史學思潮中,“虛構”是重要的理念,“歷史學家所講述的故事之中,固然有著歷史學家從史料中所‘發現的成分,卻也不可避免地有著歷史學家所‘發明的成分”,而這“發明”又稱為“虛構”,強調的是歷史學者研究過程中所帶有的創造、想象和建構③。傳統的史學家視后現代史學如洪水猛獸,而對“虛構”的理念尤感憤怒,其實大可不必。在材料不足的情況下,適度地“發明”與“虛構”,或許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歷史的輪廓。換言之,探究遠古環境史,我們在細致比對材料的同時,也需要像人類學家那樣,適度發揮想象力。

人類學家還特別重視橫向聯系,其核心的理念是深描與地方性知識,強調“每個人都不能擺脫地域的局限”,“應當把社會現象納入地方性的框架去解釋”④,但他們依舊有更高的訴求,借用他者視角,通過橫向比較,以小見大,由此及彼,書寫恢弘的文化圖卷,是其更高的學術訴求。在我們開展遠古環境史研究時,橫向聯系顯然也很重要,以材料豐富區域的情形去反推材料匱乏區域的情形,在特定情形下將是可行的研究模式。

人類學家已經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并推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泰勒的重量級的學術著作《原始文化》即大量利用了人類學的調查資料,去嘗試復原人類在原始時代的文化全貌,其重要理念中以今證古的特色也較為明顯。他主張:“我們完全可以從人性和人類生活環境普遍的相似性這兩個方面,通過比較,去追溯這種相似性和一慣性”,“我們不必太注重歷史記載的日期和地圖上標明的地點。古代瑞士的湖居者可以與中古時代的阿茲特克人配伍,北美的奧布瓦人也可以與南非的祖魯人配伍”,雖然不同種族、不同區域的人們存在顯著差異,“我們仍然能夠將人類看作是自然界一個和諧的整體,從而進行不同程度的比較”⑤。這樣的思路,對于我們開展遠古環境史研究而言,顯然是極具指導意義的。

結 語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套遠古環境史的研究理念,主要探究了遠古環境史的內涵及現狀、主要意義和研究方法等三大問題。筆者認為,遠古環境史是環境史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輕視遠古環境史的現狀必須改變;同時,在已有的環境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大力開展遠古環境史研究,環境史大廈必將更加堅實、更加完美。

責任編輯:胡穎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色亚洲成人|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久久美女精品| 91亚洲免费|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网| 亚洲人妖在线|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欧亚日韩Av|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影视|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蜜臀AV在线播放|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日韩天堂视频|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久久久亚洲色|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男女男精品视频|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免费的|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欧美在线视频a|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国内a级毛片| 97综合久久|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99免费视频观看| 丁香婷婷激情网| 亚洲一区第一页| 亚洲天堂啪啪|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中文字幕 91| AV老司机AV天堂| 日韩区欧美区| 香蕉精品在线|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国产麻豆另类AV| 3344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91网站国产| 国产小视频免费|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