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丹+馬國臣+蘇文清

針對中國對蝦(Penaeus Chinesis)養殖池塘冬季閑置、利用率低的現狀,我們結合中國對蝦適合高溫低鹽環境,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適合低溫高鹽環境和主要攝食池塘底泥的生態習性,于2014年至2016年進行了海水池塘刺參與中國對蝦輪養試驗,在不影響中國對蝦養殖生產的情況下,利用池塘閑置季節,采用適度集約化的網箱養殖模式增加一茬刺參養殖。通過對養殖池塘水質監測和浮游藻類調查以及刺參的苗種選擇、投放密度、投放時間、水質調控、越冬等技術的研究,篩選出了刺參適宜的放養密度及養殖管理技術,探索出海水池塘刺參與中國對蝦生態輪養模式,提高了海水池塘利用率,平均增產刺參421.5 kg/hm2、增效6 414.8元/hm2,推動了海水池塘生態高效養殖技術的發展。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1 養殖前池塘清理
3月底到4月初用推土機清除池塘底部過多淤泥,修整池壁和閘涵。
2 中國對蝦養殖
提前半個月注水,水深0.7~1.2 m。4月中旬投放蝦苗,規格為9萬~10萬尾/kg,投放60 000~97 500尾/hm2。第10 d開始換水,每天平均換水量為池中總水量的10%。15 d后投喂豐年蟲,養殖前期飼料為豐年蟲搭配人工配合飼料(豐年蟲為主要飼料),中后期飼料為蘭蛤搭配人工配合飼料(蘭蛤為主要飼料)。每個池塘設20個流動餌料觀察點,了解對蝦攝食情況,并及時進行調整,9月中旬后收獲對蝦。
3 收蝦后池塘處理
收蝦后,用20 mg/L漂白粉全池潑灑,清塘消毒。
4 安裝網箱
池水處理7 d后開始安裝網箱。網目大小根據擬投放海參苗種規格設計,以海參苗種不能逃逸,盡量大為原則。網箱要貼底敷設,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池底覆蓋率,以操作方便,覆蓋面積大為原則,一般覆蓋率為80%左右。網箱大小以操作方便為原則,網寬根據支撐桿的長度確定,網長根據池塘長度和形狀以及操作方便性確定,網高一般不超過1.5 m。網箱內根據需要設置附著基,網箱上蓋留出投苗口。
5 刺參養殖
網箱安裝好,加注新水至1.5 m以上。7 d左右,附著基和網箱箱體附著一定數量的浮游硅藻后投放海參苗種,投放規格為30~40頭/kg,投放密度3~5頭/m2。日常管理,投放苗種10 d后開始換水,換水間隔為10 d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池中總水量的25%。冬季結冰期如果換水不便可適當減少換水量或不換水。每15 d對池水水質進行一次監測。5月下旬后出參銷售,將網箱拖出池塘。
6 刺參與中國對蝦養殖重疊期解決辦法
4月中旬開始投放對蝦苗種,但海參正在迅速生長,此時出參效益會大大降低。解決辦法有兩種:一種是照常投放蝦苗,5月下旬至6月初出售海參后,撤除網箱繼續養蝦。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池塘全年得不到傳統的風吹日曬物理消毒,對蝦養殖期間可能病害增多。第二種方法是在池塘向陽一角建設溫棚,4月中旬暫養蝦苗,海參出售后徹底清塘消毒,7 d后注水,再將暫養蝦苗放入池塘。第三種方法是將相鄰的三個池塘設為一組分別養殖,中間池塘只養對蝦,兩邊池塘進行輪養。4月中旬將三個池塘的蝦苗放入中間池塘暫養,另外兩個池塘海參出售后,徹底清塘消毒,注水后將中間池塘與兩側池塘挖通,讓蝦苗自行游到兩側池塘。第二年可以輪換池塘功能。
7 養殖效果
2014~2016年參蝦輪養與對蝦單養的對蝦收獲情況如下表:
8 存在問題及今后研究方向
刺參養殖對池塘底質的改良效果尚不明確,今后應開展池塘底泥的監測,摸清底泥中有機物質及其他成份的變化,以更好地為刺參與對蝦生態輪養提供科學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