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大學生的主力軍是90后團體,他們是建設社會的新生力量,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因此,90后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特點也與以往大學生有所不同。準確引導90后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對我國民主現代化進程有著直接影響,對于當前基層民主政治的進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90后”大學生;政治參與;基層民主政治
1 研究背景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一種傳統的思想理念“學而優則仕”,這種傳統理念深深地影響著我國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我國發展培養優秀的政治人才。結合新的發展形勢,90后大學生是重要的儲備人才,而積極主動參與政治生活的大學生更是中國政治進步和發展的永恒動力,政治體制的改革是我國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怎樣有效合理地參與政治生活就成了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2 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整體上90后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態度具有積極性,但參與能力不足
隨著政治生活的不斷繁榮,民主意識逐漸滲入到了生活各處。學生受到自身心理、生理特點的影響,初次接觸政治生活,使得其擁有社會上其他群體不可比擬地更熱情的參與意愿。但不可否認的是,與之意愿相比,90后大學生政治參與能力尤顯不足,主要表現為政治分析能力差、政治表達不專業。由于受到來自社會、家庭以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影響和限制,90后大學生對自身掌握地理論知識運用地不夠合理,對政治生活的控制力把握地不夠科學。
(二)90后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具有主動性,但責任感低
當代90后大學生受到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從小就是家庭里的中心,做事情大多從自身利益出發,在參與政治生活的過程中也多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落腳點,功利主義的苗頭愈漸突出。另一方面,我國的發展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政治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了社會監督的門檻不高,這也致使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之時目的不純凈的現象存在。
(三)90后大學生具有高度地政治敏銳性,但行動力低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青年團體,接受了高等教的熏陶,在思維的敏捷度和發散程度上都有著自身的特點,在關注政治時事和社會新聞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政治敏銳度。但同時我們還發現,90后大學生雖然政治嗅覺靈敏,卻缺少聯合運作的體制,同學們不會因為個別人簡單的政治活動而受到吸引,90后大學生在愛好以及能動力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
(四)90后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具有情感性,但理性化程度低
雖然90后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現象一片繁榮,但這表象的下面卻存在一系列不理性的問題,諸如不求實效、盲目跟風等。一方面,大學生的心智發展還不成熟,出現片面認識和理解政治生活的問題,對于一些政治現象和事件不能精準地把握和解讀。另一方面,90后大學生的政治熱情與其行動力不相稱,大學生擁有很高的熱情參與到政治生活當中,但是真正投入到政治生活的行為卻又與初衷不對等,有時甚至會出現相反的行為。
3 影響因素
(一)社會環境直接對90后大學生政治參與產生影響
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畢業的大學生不再統一分配。因此,大學生的主要精力便放在就業問題上,由于整個社會就業競爭愈演愈烈,這就導致大學生為了提高自身的就業資本忙于其他事物,忽略了對政治生活地參與和重視。由于改革開放地實施與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觀念受到西方思潮的沖擊,受個人主義的影響大學生對國家政治生活采取冷漠的態度。
(二)家庭成為影響90后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因素
家庭在人們生活之中起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對于大學生來說,家庭教育是他們的第一講堂,父母也擔任起了老師的角色,家長的行為談吐都對子女有著潛移默化地影響,家長們對國家政策的關注度低,不關心國家大事,政治責任感不強,這也就成為大學生參與政治出現問題的原因。
(三)學校的教育體制必然會對90后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產生影響
當前我國的教育體制更加注重升學率和分數,片面簡單地重視對專業知識地培養。高校教師在傳授專業理論的同時,也應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對政治生活的興趣,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從學生被動接受改變為學生主動吸取,鍛煉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加與學生交流溝通地時間,有意識地培養參其積極性,進而推動政治社會的前進。
(四)政治體制的不完善影響了90后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效果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導致我國的政治體制不可能是健全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整體上來說當代90后大學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度很高,但付諸行動的途徑卻存在著一些列問題,大學生的政治理念無處表達,社會缺乏正規的表達平臺和渠道,大學生在政治生活里沒有存在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政治要求不能滿足。
4 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對政治基本理論地學習,端正價值觀念
受到多元化價值觀的影響,大學生的政治觀念淡化。因此要培養大學生樹立社會主體意識,提高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加強引導大學生對我國政治制度地認同,認識到我國政治制度地優越性,增強大學生對我國政治制度的自信和道路的自信,在大學生的理想和信念方面也要做到撥亂反正,讓大學生主動肩負起自身的歷史使命。
(二)完善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相關制度,增加和改善參與渠道
要將政治參與與法制建設相結合,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條款,保證公民在參與政治生活的過程中有法可依,使法律能夠為政治參與地有效實施保駕護航。此外,增加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途徑,支持和引導校內政治社團地發展,使其價值得到充分地體現,使得其政治功能得以履行。最后,完善上傳下達機制和反饋途徑,使大學生參與政治地熱情得到充分激發。
(三)加強政治理論儲備,改善政治參與效能
政治理論知識是政治參與地基礎。因此,要用扎實的政治理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如果一個人對其所處社會的制度都不甚了解,甚至一無所知,那么要成為‘恰當評價并‘積極參與社會的合格公民,顯然是無從談起的。”高校在教育實施的過程中,要主動為大學生提供新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增強對政治理論知識地全面了解。
(四)凈滌社會環境,發揚政治主流文化
社會大環境作為一切問題的影響因素,同樣對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產生影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系列問題帶來了消極影響,因此,改善社會大環境,弘揚社會主流的政治文化,使大學生能夠在健康、向上的主流政治文化里受到熏陶,提升大學生主動參與政治生活地自覺性。
5 結論
90后大學生是接受過高層次教育的有識青年,在未來社會的建設過程中會逐漸充當管理者的角色,我國民主政治的偉大進程直接會受到他們政治態度的影響,因此,我們從現階段中國的國情出發,逐步重視大學生對民主政治生活地參與,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改善目前大學生參與政治的相關制度,形成全面系統化的參與機制。對90后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進行有序引導,為政治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大學生實現了全面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蔣研川,劉佳.大學生政治參與影響因素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報版),2013,(3)
[2]詹珅.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大學生政治參與與高校德育發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
[3].王文薈.淺談大學生政治冷漠現象[J].亞太教育,2016.
作者簡介
高琳,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沈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攻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擔任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習部副部長。本科期間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曾參與2013年沈陽全運會志愿者活動,獲得全國“優秀志愿者”稱號;研究生期間曾獲學校“二等”獎學金。在校期間參加學校組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論與實踐社團,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對90后大學生政治參與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