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鐵二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 王秉良
國有建筑企業用好人才的探討
文/中鐵二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 王秉良
本文根據國有建筑企業人才管理的實際狀況,探討了如何順應人才使用規律,運用層次需要理論及相關綜合激勵機制,發揮人才潛能,實現使用好、發展好人才的目標。
人才;國有建筑企業;激勵;探討
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大腦風暴”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在發達國家中,知識和技術對增長的貢獻率正在不斷上升,20世紀初為20%左右,20世紀70~90年代為60~70%,90年代后則相對提高到90%。而有關部門對2000家國企虧損原因的調查表明,政策性虧損占9.9%,客觀原因虧損占9.2%,經營不善造成的虧損高達81.7%。這一切都說明,人才是企業制勝的法寶,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隨著人事制度及戶籍制度的逐步打破,人才大流動已成必然趨勢。新經濟條件下,人才利用問題已經成為企業生死攸關的關鍵問題。筆者試根據國有建筑企業的人才管理實際狀況,做出一些探討。
國有建筑企業人才利用的現狀如何呢?一些單位的人員頻繁調出,有的企業青年技術干部流失率達到30%多,說白了就是人才跳槽、流失了。經常聽到有人議論說,“能走的都是人才。”“我們單位成了外單位的人才培訓中心,成熟一個走一個。”道理很簡單,良禽擇木而棲,賢才擇主而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才具備過硬的本領,所以有“走出去”的信心,他的走是投奔待遇更優厚、發展空間更廣闊的公司去了,這是無可非議的。只有那些算不上人才的人,懼怕自身經不起外面世界的大風大浪,才會安于現狀,不敢越雷池半步。整個世界都開放了,企業還指望單位的人員像計劃經濟時代一樣波瀾不驚嗎?企業需要一個人才庫,而有些公司已經形成了人才荒。技術服務跟不上,造成工程進度滯后,時間就是金錢,對于我們施工企業來說,一個項目耽誤一天時間,人吃馬喂,物資消耗,就流失數萬元。沒有技術支持的決策是拍腦袋決策,拍腦袋決策跟時下科學昌明的時代是格格不入的,最后必然造成積重難返,虧損嚴重。
造成國有建筑企業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薪酬機制僵化。不少國有建筑企業仍在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薪酬機制,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背離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原則,背離了人力資本的價值規律。二是缺乏人性化管理,使員工缺乏歸屬感。我們的一些工程項目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單調,項目領導習慣于“軍事化、命令式”對待下屬,家長式作風嚴重。加之工地現場文化活動匱乏,員工的歸屬與愛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使得員工缺乏歸屬感,牢騷滿腹,滋生出對領導層的不信任甚至抵觸情緒。有些人才正是基于這種長期造成的灰暗心理,才最終選擇離開的。三是選人、用人方式粗放,沒有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用人機制。論資排輩、幫派觀念、老鄉觀念、裙帶關系、“換手抓背”,互相安排人、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不良現象屢見不鮮。使得一些不諳于“人情世故”的有才之士懷才不遇、倍受冷落,一些單位報上項目管理層人選后,領導層不經過深入考核,大筆一揮立馬提升,部門只負責起草文件,照章辦事,這樣起用的所謂人才,里面有太多的“人治”的因素,也給一些單位造成了很大損失,教訓之慘痛,許多人都是有目共睹的。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企業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須順應價值規律,順應人才作為“人”和“才”的雙重屬性,把握挽留人才的關鍵所在,采取舉措,才能逐步建立人才儲備庫,并以此作為支撐企業的堅強柱石。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人本管理,而人本管理通俗地講就是基于人性的管理和以人為本的管理。它要求我們發現并了解人性,尊重并激勵人性,呵護并張揚人性善良的基因,創造并實現人力資源價值的最大化,進而完美人生,進化社會。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正是從人性出發,建立的經典人力資源管理學說。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有五種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力資源管理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并滿足人的需要,實施差別激勵的過程。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了解人首先要了解人的需要。只有洞察企業中各種人的各種需要,才能有效地對人力資源進行獲取、整合、獎酬、調控和開發,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資源的潛能,實現人力資源價值的最大化,進而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最優化。
(一)薪酬制度改革勢在必行。層次需要理論金字塔的基礎就是生理需要,即通常所謂的衣食住行,它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這些生理性的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占絕對優勢。物質基礎是滿足生理需要的基本條件,具體說來就是員工的薪水和福利。人才是資本,也有其價值規律。人才資本是與物質資本、土地資本并列的一種基本生產要素,它通過參與生產經營,與物化資本、貨幣資本結合,產生新的價值、創造新的效益。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指出,人力資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現為智力與體力總和的價值。“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資本是第一資本”。英國經濟學家格雷欣提出劣幣驅逐良幣法則:“實際價值不同而名義價值相同的貨幣同時流通”將導致良幣退出,這個法則不僅說明經濟問題,在人才管理中也是一樣的,實際貢獻不同而所得工資相同的職工同在一個單位工作,將導致人才外流。亞當斯公平理論指出:人們通過尋求社會公平,即報酬與績效是否對稱合理而獲得激勵。所以,應該以職工的能力差別導致績效差別,績效差別導致收入差別。企業的分配公平導致人才匯聚,分配不公導致人才外流。兄弟單位都進行了工資改革,一個指揮部下的兄弟單位,我拿5000元,人家拿10000元,人才們怎能不萌生去意?種下梧桐樹,才能引鳳凰。沒有一個安樂窩,良禽都飛到別的高枝上去了。所以,薪酬改革是留住人才的基礎,這一關鍵問題不解決,就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才流失癥結,更別奢談吸引人才。
(二)必須大興尊重人才之風。人本管理,就是要以人為本、尊重人才。人才首先是人,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需要他人的尊重。要建立寬松的人文環境,使人的個性得到張揚,追求、理想有順暢的實現通道。據科學統計:人在常態下工作時只能發揮40%左右的效能,而在充分受到激勵的狀態下,可以發揮90%左右的效能。隨著現代社會物質財富日益豐富,人類素質不斷提高,人的需要層次也逐漸從生理性的、安全的低級需要向歸屬和愛的、尊重的、自我實現的高級需要演進,員工對團隊、尊重、實現自我等精神性的需要比重明顯上升。沒有無用的下屬,只有不會用下屬的領導者。“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許多人在企業中因為找不到自身的位置,就選擇跳槽,到新的單位后,卻變得如魚得水、光鮮照人,這不能不說是原所在單位的悲哀。管理者只有從思想深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才能發現人才。人才也有層次性,“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不但需要技術管理人員具備相當水平,還需要具體操作人員、技術工人具備相應技術水準。地不生無名之草,領導者要善于發現每個員工的閃光點,唯才是舉,量才使用。
(三)必須建立法治而非人治的用人環境。“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人才浪費現象絕大多數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有些人把“尊重人才”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其實不過是“好龍”的“葉公”;有的也知道人才重要,就是不愿為人才服務,成天閉目塞聽;有的是武大郎開店,時不時給人才戴上“不好管理”之類的“高帽”;諸如此類少數人說了算的用人機制,制造了大量的人才外流、浪費現象。而裙帶關系、金錢關系、幫派關系等丑惡現象又使得“黃鐘毀棄,瓦缶雷鳴”,給企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真正建立“法治”而非“人治”的制度環境,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用民主的、多維的視角考察、選拔、評判人才。引入內部競爭機制,改革職稱評定制度和干部選拔制度,以工作能力和工作業績為主要評定尺度,建立業績評定和群眾評議結合的考核制度,做到在其位,謀其政,行其權,盡其責,獎其功,懲其誤。用公平、公正、公開的法則選拔人才,建立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以差別激勵的方式安排員工的職位、待遇。用制度選人,而不是以私人關系、金錢或者“上頭一句話”,用德能勤績的合理指標,而不是以主管領導的個人好惡,這樣,才不會魚目混珠,選錯人才。
21世紀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誰贏得了人才,誰就贏得了市場;誰贏得了人才,誰就贏得了發展;誰贏得了人才,誰就贏得了未來!
[1](美)馬斯洛.哲人咖啡廳——馬斯洛人本哲學[M].九州圖書出版社,2003-08-01.
[2]夏正柱.論知識產權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魅力中國,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