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平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0)
高職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調查研究*
——以浙江省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為例
張亞平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0)
運用文獻資料、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在調查分析浙江省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現狀的基礎上,探討影響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因素,并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基本規律,提出形成高職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對策,為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高職學生;體育鍛煉習慣;教學改革
體育鍛煉習慣是指人在后天不斷重復身體練習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內在需要的、比較穩固的自動化行為模式。簡言之,體育鍛煉習慣是后天形成的自動化行為[1]。高職體育教學以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提高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意識,養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作為重要目標。本文以浙江省6所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為調查對象,探索影響高職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因素,為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依據,為培養合格的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
1.1 研究對象
以浙江省六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在校學生900人名、90體育教職工為調查對象。
1.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目的和內容的需要,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查閱了與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有關書籍和文獻資料。通過閱讀文獻的總結歸納,以及相關資料的整理,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之上,拓展新的路徑及思想,從新的層面和角度進行思考,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問卷調查法:以浙江省6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學生和體育教師調查對象,設計問卷調查表,經檢驗信度、效度符合要求。
課題組在2015年11月10日—2015年12月20日之間進行問卷調查,各所學校發放體育教師問卷5~25份,共發放90份;學生問卷150份/校,共發放900份。教師問卷回收90份,有效問卷80份,有效回收率為88.89%。學生問卷回收886份,有效問卷798份,有效回收率為90.07%。
訪談法:課題組成員實地到訪各所院校,與體育部門的相關領導、教師進行了面談和調研,了解各校體育教學現狀,并獲取他們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建議。
數理統計法:運用Excel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常規數理統計法進行現狀分析研究。
2.1 高職院校體育現狀調查
2.1.1 體育場館設施
表1 體育場館、設施一覽表
表2 體育場館、設施滿意度調查表
體育場館、設施的配套,直接影響著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群體競賽活動和課余體育鍛煉。按照國家教委頒布的《普通高校場地器材配備目錄》中的規定,高等院校必須有標準400米田徑場和風雨操場,人均體育場地的面積應在5平方米以上,從表1和表2中可以反映,浙江省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只能基本滿足當前體育教學的需要,籃球場地、排球場地和網球場地與規定相距較大。35%的教師對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表示一般滿意,48.75%的教師對體育場地設施表示不滿意;而學生更是63.03%認為體育場地設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普遍反映,目前學生喜歡上室內課,而學校室內場地相當緊張,滿足不了選項課的需求。另外,遇到刮風下雨天氣,體育課的正常秩序被打破,甚至無法保障體育課教學的進行。走訪中得知,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近些年高職院校規模的快速擴張,各校近些年雖然注重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投入,但原來的底子薄,學校辦學規模擴張過速,體育場館和設施的建設跟不上規模的擴大。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滯后,學校經費困難,學校領導對體育不夠重視,都是體育設施建設落后的不辯原因。
2.1.2 教學內容滿意程度
表3 體育課程內容設置滿意程度調查統計
從表3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設置態度基本一致,超一半的教師(55%)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接近一半的學生(43.98%)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26.25%的教師和49.75%的學生感到“一般”,有18.75%的教師和4.62%的學生對內容設置表示了不滿意,有1.50%的學生表示非常不滿意。這些數據說明體育課程內容設置基本能滿足師生的需求,但仍存在很多問題。
高職教育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終結性全日制受教育階段,一旦離開學校就意味著走上工作崗位,所以高職體育教育還承擔著“終身體育”的習慣和技能培養的任務,因此,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構建內容體系時應更多地將學生的發展放在中心位置,不是“要求學生掌握什么體育科學知識”,應考慮“通過體育教育學生獲得了什么對他現在及將來生活有益的東西”[2],轉變思維方式,改變和擴大課程的項目內容。
2.1.3 鍛煉目的
鍛煉目的通常是指行為主體根據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識,觀念的中介作用,預先設想的行為或結果。人的體育鍛煉活動以目的為依據,目的貫穿整個鍛煉過程的始終。
表4 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目的(n=798人,多選)
從表4中可以看出,浙江省國家示范性高職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目的以增強體質為首要目的,同時其目的指向呈多元化特征。其排名依次是:健康身體(67.79%)、興趣愛好(56.27%)、娛樂消遣(49.12%)、緩解緊張情緒(37.47%)、豐富文化生活(30.58%)、健美體形(25.06%)、社會交往(19.92%)、通過考試(14.54%)。結果說明,一方面說明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出發點正確,積極健康的。現代大學生對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有著較普遍的認同,生活環境的擔憂、就業門檻對身體健康要求的不斷提高、體育教學中經常的教育和現實生活的感受,使得高職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已有較深刻的認識,高職生和社會人一樣對健康身體有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強身健體也成了高職生參加課外體育行動的最主要的目的。同時興趣愛好、娛樂消遣、緩解緊張情緒、豐富文化生活的目的的同學生也在1/3以上,也說明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目的是多樣性和廣泛性。另外,健美體形和社會交往的目的同學也占不少比例,說明課外體育活動本身具有多重的功能,也逐漸被高職學生接受。但是仍有14.54%的同學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是他們通過考試的目的之一,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和反思。總的來說,浙江省國家示范性高職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目的是健康、科學、呈多元性發展,同時也說明課外體育活動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
2.2 鍛煉現狀的調查
體育鍛煉習慣是在特定情境下,通過反復的鍛煉實踐形成的具有積極的、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定勢和思維模式[3]。高職學生是否具有體育鍛煉習慣的判斷標準是符合以下三個條件:(1)每周參加體育鍛煉不低于3次;(2)每次活動時間不低于30min,且具有與自身體質和所從事的體育項目相適應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負荷(心率大于110次/min);(3)持續時間為1年以上[4]。
2.2.1 鍛煉次數
表5 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頻度(n=798人)
從調查統計表5中可以看出,浙江省國家示范性高職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很高,有93.11%的同學能每周參加體育活動,但每周鍛煉三次或以上的同學只有19.42%,大部分的同學(61.65%)每周課外體育活動二次。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高職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隨意性很大,計劃幾乎沒有,鍛煉的系統性很差,這必將影響鍛煉效果。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頻度是反映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養成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需要運用多種途徑傳輸更多的健身知識,創造條件使更多的學生提高每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和參加鍛煉的質量。
2.2.2 鍛煉時間
表6 課外體育活動的鍛煉時間(n=798人)
從表5統計中可以看出,浙江省國家示范性高職學生的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鍛煉時間比較長,30分鐘以上的人數達到80.58%,其中每次活動時間超過90分鐘的人數比例達36.09%。每次鍛煉的時間長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鍛煉的效果,鍛煉時間太短肯定沒有促進保質健形的作用,應該多鼓勵19.42%的同學加長一些鍛煉時間,以達到更好的鍛煉效果。
2.2.3 鍛煉方式
從表6統計中可以看出,浙江省國家示范性高職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鍛煉時有87.62%表示是與同伴一起進行,與鍛煉伙伴一起鍛煉優處顯而易見,一是增加了安全性,相互提醒,避免受傷事故的發生,還可以提高鍛煉項目的技能。二是與同伴一起鍛煉,可以相互鼓勵,營造出了良好的鍛煉氛圍,更能使鍛煉堅持性提高。三是促進溝通交流的進行,體現社會性提高。
2.3 鍛煉選擇的項目調查
表7 課外體育活動項目的選擇情況(n=798人 可多選)
了解學生課外鍛煉對什么運動項目感興趣,對于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選項開設有一定的啟示。從調查統計表7中可以看出,浙江省國家示范性高職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比較喜歡的項目是跑步(49.34%)、籃球(41.25)、乒乓球(39.77%)、羽毛球(38.78%)、健美操(20.79%)、瑜伽(20.18%)、游泳(17.82%)。總體來說喜歡項目多項性,跑步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項目因其簡單易行還是得到喜歡程度第一。從前7個喜歡項目的統計來看,同學們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項目需要得到場地的支持越來越大,并且都喜歡室內項目。這就需要各校更加重視室內體育場地的建設,以滿足更多的同學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鍛煉。還有些傳統的課外體育活動項目的喜歡程度下降,如排球、足球、武術,只有10%左右,而足球只有7.43%,但有些新興的項目正越來越受到同學們的喜歡,如器械健身,項目選擇上男女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3.1 結論
3.1.1 高職學生普遍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有正確的認識,但進行鍛煉行為卻不容樂觀,呈現認識和實踐上脫節。大部分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未養成。
3.1.2 高職學生鍛煉目的、興趣和鍛煉項目選擇呈多元性,傳統學校體育項目不能完全滿足需求。
3.1.3 參加體育鍛煉的高職學生大多采取結伴而行的鍛煉方式,鍛煉內容多為簡便易行強度可自由控制的跑步項目。
3.1.4 高職院校現有體育鍛煉設施和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影響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
3.2 建議
3.2.1 技能學習和素質練習相結合
影響高職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體育教學因素對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影響最大。深化高職體育教學改革,除了教授學生體育技能以外,更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強化學生基本身體素質的鍛煉,使其積極主動不拘形式地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3.2.2 自選性和強制性相結合
體育課堂教學選項的自主選擇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強制性要求相結合。高職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依靠每周一次的體育課教學顯然不現實,必須加強課外體育鍛煉的開展,強制規定課外必須完成一定的鍛煉內容。使得形成“課堂教學、晨練、課外體育活動、體育俱樂部(社團)、運動隊訓練”等“一體化”的“大體育”體系。
3.2.3 嚴肅性和自覺性相結合
學生學業成績管理制度執行的嚴肅性體現在制度執行的公開、公平上,嚴把體育教學評價,不容忍體育成績的隨意“放水”。逐漸培養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長此以往,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養成終身體育思想。
[1] 解毅飛等.體育鍛煉習慣研究概況及展望[J].山東體育科技,2004(1):42-44.
[2] 張金標.高校體育教育經費投入問題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2):1667-1669.
[3] 王坤等.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概念模型建構[J].體育學刊,2013,9(5):93-96.
[4] 莫連芳.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概念的界定[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1):91-93.
Investigation to the Physical Activity Habit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 case study on the nation-level mode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Zhejiang province
ZHANG Yaping
(Jinhua Polytechnic,Jinhua 321000,Zhejing,China)
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2015274。
張亞平(1966-),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和健身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