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新超,徐建中*,楊文江,王紅霞,楊香瑜
(1.河北省天然色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北 邯鄲 057250;2.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邯鄲 057250)
微膠囊化蝦青素的工藝優化
賈新超1,2,徐建中1,2*,楊文江1,2,王紅霞1,2,楊香瑜1,2
(1.河北省天然色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北 邯鄲 057250;2.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邯鄲 057250)
以阿拉伯膠為壁材,蝦青素油為芯材,吐溫-80為乳化劑,用噴霧干燥技術對制備2%蝦青素微囊的配方和工藝進行了研究。試驗結果表明最佳配方為蝦青素油(含量12.4%)質量分數19%,丙二醇質量分數18%,阿拉伯膠質量分數33%,麥芽糊精質量分數22%,抗壞血酸質量分數2.0%,吐溫-80質量分數3%,混合生育酚質量分數3%。噴霧干燥工藝參數為:進風溫度160 ℃,噴霧氣體壓力0.16 MPa和進料流速為600 mL/h。微囊化使蝦青素的水溶性、穩定性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為蝦青素提供了更廣闊的應用領域。
蝦青素;微膠囊;微膠囊效率;穩定性;水溶性
蝦青素是類胡蘿卜素的一種,主要存在于蝦、蟹和藻類植物中[1]。蝦青素是一種極強的抗氧化劑,也是一種安全的食品添加劑,它的安全添加量可達80 mg/kg[2,3],可以作為食品和調味品的天然著色劑[4,5],張光緒等在制備香菇醬時加入蝦青素粉用于著色[6]。由于其結構中含有一個長的共軛不飽和雙鍵,很容易受光、熱和氧氣的影響而失去活性[7]。蝦青素由于其弱極性的分子結構,使得其難溶于水,微溶于油脂,這使得蝦青素的應用領域和范圍受到很大的限制[8]。
微膠囊化技術是包埋技術的一種,在香辛料、復合調味料等調味品中有著廣泛的應用[9-11]。目前對蝦青素的研究集中于蝦青素的提取工藝,對蝦青素的微囊化研究鮮有報道[12]。本研究以阿拉伯膠和麥芽糊精為復合壁材、吐溫-80為乳化劑對蝦青素進行了噴霧干燥工藝優化,并通過單因素和正交試驗對配方及工藝進行了優化,制備出水溶性和穩定性好的蝦青素微膠囊,為擴大蝦青素的應用范圍,保護其在調味料等產品中應用的穩定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1.1 材料
蝦青素油:含量15%,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阿拉伯膠、麥芽糊精、混合生育酚、丙二醇、抗壞血酸鈉、吐溫-80。
1.2 儀器
L5T高剪切乳化機 英國Silverson公司;GYB 40-10S高壓均質機 上海東華高壓均質機廠;UV 1102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上海天美科學儀器有限公司;SY-6000噴霧干燥器 上海世遠生物設備工程有限公司。
1.3 試驗方法
1.3.1 制備工藝
將壁材和水溶性抗氧化劑溶解于純凈水中得到水相;蝦青素油在50 ℃水浴中溶解于一定質量丙二醇中,然后加入油溶性抗氧化劑,得到油相。油相加入水相時應在剪切的過程中緩慢加入。
1.3.2 乳化液穩定性的評價
量取100 mL已均質完全的乳狀液置于100 mL具塞試管中,40 ℃水浴中放置24 h,記錄游離水層體積,V/mL。
1.3.3 微膠囊效率和產率的測定
1.3.4 蝦青素微囊粉中總蝦青素含量的測定
準確稱量0.1000 g左右樣品置于50 mL容量瓶中,用二甲基亞砜超聲溶解,用二甲基亞砜定容。然后移取2.0 mL溶液于25 mL棕色容量瓶中,用二甲基亞砜定容,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波長489 nm處,測其吸光度A,蝦青素微囊粉中蝦青素含量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A489為最大吸收波長489 nm處的吸光度值;625為稀釋倍數;1908為蝦青素在二甲基亞砜中的吸光系數;m為蝦青素微囊粉的質量(mg)。
1.3.5 蝦青素微囊粉表面油含量
準確稱取樣品0.0100 g于50 mL離心管中,加入20 mL正己烷,劇烈振蕩1 min,6000 r/min,4 ℃,離心5 min,取上清液用氮氣吹干,復溶于DMSO中,用微囊粉中蝦青素含量的測定方法在489 nm處進行比色測定[13]。
1.3.6 蝦青素微囊粉穩定性評定方法
利用分光光度計測定微囊粉產品中蝦青素的含量,通過含量保留率的變化反映其穩定性,計算公式如下:
1.4 微膠囊化配方優化
1.4.1 微囊粉壁材的選擇
壁材分別為阿拉伯膠、CAPSULE-變性淀粉、PG-ULTRA變性淀粉和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其中填充劑為麥芽糊精,壁材和麥芽糊精的比例3∶2,混合生育酚的添加量3%,吐溫-80的添加量3%,蝦青素油的添加量19%,丙二醇的添加量20%,均質壓力為40 MPa,均質次數3次,噴霧干燥時,進風溫度150 ℃,出風溫度80 ℃,進料流速550 mL/h,進風壓力0.16 MPa,以乳液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為評價指標,對微囊粉的壁材進行篩選。
1.4.2 微囊粉中乳化劑添加量的確定
以吐溫-80為乳化劑,對乳化劑的添加量進行單因素試驗,其中阿拉伯膠和麥芽糊精的添加量55%,混合生育酚的添加量3%,蝦青素油的添加量19%,丙二醇的添加量20%,均質壓力40 MPa,均質次數3次,噴霧干燥時,進風溫度150 ℃,出風溫度80℃,進料流速550 mL/h,進風壓力0.16 MPa,以乳液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為評價指標,對微囊粉乳化劑的添加量進行篩選。
1.4.3 微囊粉中混合生育酚添加量的確定
以混合生育酚為抗氧化劑,對抗氧化劑的添加量進行單因素試驗,其中阿拉伯膠和麥芽糊精的添加量55%,吐溫-80的添加量3%,蝦青素油的添加量19%,丙二醇的添加量20%,均質壓力40 MPa,均質次數3次,噴霧干燥時,進風溫度150 ℃,出風溫度80 ℃,進料流速550 mL/h,進風壓力0.16 MPa,以乳液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為評價指標,對微囊粉抗氧化劑的添加量進行篩選。
1.4.4 微囊粉中丙二醇添加量的確定
以丙二醇為助乳化劑,對助乳化劑的添加量進行單因素試驗,其中阿拉伯膠和麥芽糊精的添加量55%,吐溫-80的添加量3%,混合生育酚的添加量3%,蝦青素油的添加量19%,均質壓力40 MPa,均質次數3次,噴霧干燥時,進風溫度150 ℃,出風溫度80 ℃,進料流速550 mL/h,進風壓力0.16 MPa,以乳液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為評價指標,對微囊粉中丙二醇的添加量進行篩選。
1.4.5 微囊粉最佳配方的確定
蝦青素油的添加量19%,均質壓力40 MPa,均質次數3次,噴霧干燥時,進風溫度150 ℃,出風溫度80 ℃,進料流速550 mL/h,進風壓力0.16 MPa,CAPSULE-變性淀粉和麥芽糊精、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和麥芽糊精、阿拉伯膠和麥芽糊精的添加量55%,吐溫-80的添加量分別為2%,3%,4%,混合生育酚的添加量分別為2%,3%,4%,丙二醇的添加量分別為16%,18%,20%,四因素三水平進行正交試驗,以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為評價指標,對微囊粉的最佳配方進行篩選。
1.5 微膠囊化噴霧干燥參數的優化
1.5.1 進風溫度的確定
以1.4.5篩選的最佳配方,均質壓力40 MPa,均質次數3次,噴霧干燥時,進料流速550 mL/h,進風壓力0.16 MPa,以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為評價指標,對進風溫度進行篩選。
1.5.2 進料流速的確定
以1.4.5篩選的最佳配方,均質壓力 40 MPa,均質次數3次,噴霧干燥時,進風溫度170 ℃,進風壓力0.16 MPa,以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為評價指標,對進料流速進行篩選。
1.5.3 進風壓力的確定
以1.4.5篩選的最佳配方,均質壓力40 MPa,均質次數3次,噴霧干燥時,進風溫度170 ℃,進料流速550 mL/h,以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為評價指標,對進風壓力進行篩選。
2.1 配方優化
2.1.1 蝦青素微囊粉壁材的選擇
壁材直接影響著微囊粉的溶解性、緩釋性和流動性,不同的壁材乳化能力差別很大,因此選用合適的壁材對產品的質量影響很大[14]。本文主要對阿拉伯膠、CAPSULE-變性淀粉、PG-ULTRA變性淀粉和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進行了篩選,結果見表1。
表1 壁材種類對乳液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和產率的影響Table 1 Effect of wall materials on emulsion stability, micro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yield %
由表1可知,阿拉伯膠和麥芽糊精復配得到的乳液穩定性最佳,微膠囊化效率、微膠囊化產率最高,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和麥芽糊精復配得到的乳液的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次之。可能是阿拉伯膠較淀粉的乳化能力強,因此,我們選用阿拉伯膠作為蝦青素微囊粉的壁材。
2.1.2 水溶性乳化劑吐溫-80添加量對乳液穩定性的影響
乳化劑是微囊粉中至關重要的一份子,乳化劑的添加量是乳液和微囊粉品質的關鍵因素。吐溫-80添加量對乳液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微膠囊化產率的影響見表2。
表2 水溶性乳化劑對乳液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 和產率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water-soluble emulsifier on emulsion stability, micro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yield %
由表2可知,隨著吐溫-80添加量的增加,乳液穩定性先保持穩定,超過一定量乳液穩定性迅速下降;添加量3%時,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相對較高。以乳液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為綜合評價指標,選擇乳化劑吐溫-80添加量為3%。
2.1.3 混合生育酚添加量對微囊粉穩定性的影響
混合生育酚對乳液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和產率的影響見表3。
表3 混合生育酚對乳液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和產率的影響Table 3 Effect of mixed tocopherols on emulsion stability, micro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yield %
由表3可知,在一定范圍內,隨著混合生育酚的添加量的增多,蝦青素乳化液的穩定性很好,都為100%,但是微膠囊化效率先增大后減小,在混合生育酚的添加量3%時微膠囊化效率最大,為97%,微囊粉的微膠囊化產率隨著混合生育酚的添加,微膠囊化產率逐漸增大,在添加量超過3%后,微膠囊化產率基本保持不變。綜合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兩項評價指標,初步確定混合生育酚的添加量為3%。
2.1.4 丙二醇添加量對微囊粉穩定性的影響
丙二醇對乳液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和產率的影響見表4。
表4 丙二醇對乳液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和產率的影響Table 4 Effect of propylene glycol on emulsion stability, micro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yield %
由表4可知,在一定范圍內,隨著丙二醇的添加量的增多,蝦青素微囊粉的乳化液穩定性先增大后保持不變,在添加量20%時,乳化液穩定性達到最佳;隨著丙二醇添加量的增多,微囊粉的微膠囊化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微膠囊化產率也是先升高后降低,在丙二醇的添加量18%時,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都最大。綜合3個評價指標考慮,初步確定丙二醇的添加量為18%。
2.1.5 正交試驗
以壁材種類、吐溫-80、混合生育酚和丙二醇為考察因素,以番茄紅素微囊粉70 ℃、以乳化液穩定性、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為考察指標,設計了四因素三水平試驗,采用L9(34)正交表進行試驗,試驗因素水平見表5。
表5 正交試驗因素水平Table 5 Factors and level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
以壁材種類、丙二醇、混合生育酚和吐溫-80為考察因素,以蝦青素微膠囊化效率為考察指標,設計了四因素三水平試驗,采用L9(34)正交表進行試驗,試驗結果見表6。
表6 蝦青素微囊粉配方優化的正交試驗結果Table 6 Results of orthogonal test for optimization of formula of astaxanthin microencapsulated powder
由表6可知,各因素的影響順序為A>B>C>D,即壁材種類>吐溫-80>混合生育酚>丙二醇,最優組合為A1B2C2D2,即最佳配方為壁材選擇為阿拉伯膠、吐溫-80質量分數3%,混合生育酚質量分數3%和丙二醇質量分數18%。
實驗驗證,蝦青素油的質量分數19%,丙二醇質量分數18%,阿拉伯膠質量分數33%,麥芽糊精質量分數22%,抗壞血酸質量分數2.0%,吐溫-80質量分數3%,混合生育酚質量分數3%。噴霧干燥工藝參數為:進風溫度150 ℃,噴霧氣體壓力0.16 MPa和進料流速600 mL/h。依此工藝得到的乳液穩定性100%,微膠囊化效率92.6%,微膠囊化產率86.3%。
2.2 噴霧干燥工藝的優化
2.2.1 進風溫度的選擇
圖1 進風溫度對蝦青素微膠囊化效率 和微膠囊化產率的影響Fig.1 Effect of inlet air temperature on micro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microencapsulation yied of astaxanthin
由圖1可知,通過一系列進風溫度的對比,隨著進風溫度的升高,蝦青素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先升高后降低,進風溫度為160 ℃時,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都最高,進風溫度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干燥速率和產品的顆粒結構,若進風溫度過低,噴出的液滴干燥不完全,導致微囊粉的含水量高,易結塊,同時也會使微囊粉粘壁現象嚴重,影響微膠囊化產率;若進風溫度過高,液滴表面的水分急劇蒸發,導致芯材出現泄漏現象,微膠囊化效率下降,微膠囊壁上出現小氣孔,嚴重影響到產品的儲存穩定性。結果表明:其他條件相同,綜合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考慮,進風溫度為160 ℃得到的微囊粉品質較好。
2.2.2 進風壓力的選擇
由圖2可知,進風壓力為0.16 MPa時,蝦青素的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都最高,進風壓力升高或降低,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都有下降的趨勢。氣流壓力太小,霧化形成的霧滴較大,比表面積減小,干燥速度變慢,造成粘壁現象嚴重,同時微囊粉含水量偏高,大顆粒增多,大大降低了產品的產率;氣流壓力太大,形成的霧滴較小,表面積增大,霧滴與熱空氣接觸以后,水分迅速蒸發,致使跑粉現象嚴重,影響微囊粉的產率;顆粒過小導致相同壁材對芯材的包埋效果變差,影響微囊粉的微膠囊化效率。結果表明:其他條件相同,綜合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考慮,進風壓力為0.16 MPa時得到的微囊粉品質較好。
2.2.3 進料流量的選擇
由圖3可知,進料流量為600 mL/h時,蝦青素的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都最高,進料流量升高或降低,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都有下降的趨勢。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進料流量直接決定著霧滴的大小和速度,進料流量大則產品的顆粒較大,水分散性、溶解速度較好。但隨著進料流量過大,霧滴的粒徑越大,由于慣性作用,故其在干燥器內停留時間短,更容易發生干燥不完全的現象,同時進料流量過大會產生嚴重的粘壁現象,降低微囊粉的產率。結果表明:其他條件相同,綜合微膠囊化效率和微膠囊化產率考慮,進料流量600 mL/h時得到的微囊粉品質較好。
2.2.4 正交試驗
以進風溫度、進風壓力和進料流量為考察因素,以蝦青素微囊粉的微膠囊化效率為考察指標,設計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試驗,采用L9(34)正交表進行試驗,試驗因素水平和試驗結果分別見表7和表8。
表7 正交試驗因素水平Table 7 Factors and level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表8 正交試驗結果Table 8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由表8極差R的大小可知,各因素的影響順序為A>C>B,即進風溫度>進料流量>進風壓力,最優組合為A2B2C2。利用最佳配方,在進風溫度160 ℃、氣流壓力0.16 MPa和進料流量600 mL/h條件下進行噴霧干燥重復試驗3次,獲得的微囊粉其微膠囊化效率的平均值為98.8%。
本文以蝦青素油為芯材,阿拉伯膠為壁材,麥芽糊精為填充劑,研究了微囊化蝦青素的制備工藝。通過單因素和正交試驗,確定了蝦青素微囊化的最佳配方和工藝:蝦青素油(含量12.4%)質量分數19%,丙二醇質量分數18%,阿拉伯膠質量分數33%,麥芽糊精質量分數22%,抗壞血酸質量分數2.0%,吐溫-80質量分數3%,混合生育酚質量分數3%。噴霧干燥工藝參數為:進風溫度160 ℃、噴霧氣體壓力0.16 MPa和進料流速600 mL/h。依此工藝制得的蝦青素微囊粉的微膠囊化效率高達98.8%。微囊化使蝦青素的水溶性、穩定性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有利于其在復合調味料等調味品中應用的穩定性,為蝦青素提供了更廣闊的應用領域。
[1]高桂玲,成家楊,馬炯.雨生紅球藻和蝦青素的研究[J].水產學報,2014(2):297-304.
[2]劉艷,馮印,李佳.蝦青素的功能及國內研究進展[J].農業與技術,2013,33(7):16.
[3]李浩明,高藍.蝦青素的結構、功能與應用[J].精細化工,2003(1):32-37.
[4]宋光泉,閻杰,王榮輝,等.天然蝦青素的提取純化及其應用[J].廣東化工,2007(11):63-66.
[5]楊小蘭,袁婭,譚玉榮,等.納米微膠囊技術在功能食品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13,34(21):359-368.
[6]鄧州市鑫隆醬業調料有限公司.香菇醬及其生產工藝[P].中國專利:CN 105475979 A.
[7]Johnson E A.Astaxanthin from microbial sources[J].Reviews in Biotechnology,1991,11(4):297-326.
[8]Torrissen O J,Christiansen R. Requirements for carotenoids in fish diets[J].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1995(11):225-230.
[9]Ambati R R, Moi P S,Ravi S, et al. Astaxanthin:sources, extraction, stability,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its commercial applications-a review[J].Marine Drugs,2014,12:128-152.
[10]欒金水.高新技術在調味品中的應用[J].中國調味品,2003(12):3-6.
[11]鄧海燕.微膠囊技術及其在復合調味料中的應用[A].“科技創新與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暨2008年廣東省食品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8:137-140.
[12]陶姝穎.蝦青素的功能特性及其在功能食品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食品工業,2012(8):110-115.
[13]胡婷婷,王茵,吳成業.響應面法優化蝦青素微膠囊制備工藝[J].食品科學,2014,35(12):53-59.
[14]韓磊,唐金鑫,吳亞飛,等.含糖類物料的噴霧干燥[J].林產化學與工業,2006(2):117-121.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Microencapsulated Astaxanthin
JIA Xin-chao1,2,XU Jian-zhong1,2*,YANG Wen-jiang1,2,WANG Hong-xia1,2,YANG Xiang-yu1,2
(1.Research Center of Natural Pigment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 Hebei Province,Handan 057250,China;2.Chenguang Biotech Group Co., Ltd.,Handan 057250,China)
The formula and technology of 2% astaxanthin microcapsules are studied by using spray drying technology with arabin as wall material, astaxanthin as core material and Tween-80 as emulsifi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um formula is astaxanthin oil (content of 12.4%) of 19%, propylene glycol of 18%, arabin mass fraction of 33%, maltodextrin of 22%, ascorbic acid of 2.0%, Tween-80 of 3% and the mixed tocopherol content of 3%. Spray drying process parameters are inlet temperature of 160 ℃, spray gas pressure of 0.16 MPa and feed flow rate of 600 mL/h. Microencapsul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water solubility and stability of astaxanthin, providing a broader application range for astaxanthin.
astaxanthin;microencapsulation;microencapsulation efficiency;stability;water solubility
2017-02-12 *通訊作者
賈新超(1988-),男,碩士,主要從事類胡蘿卜素微囊的研究; 徐建中(1983-),男,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食品微膠囊包埋技術的研究。
TS201.1
A
10.3969/j.issn.1000-9973.2017.08.012
1000-9973(2017)08-00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