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璐
(青島升平路小學校,山東 青島 266000)
音樂《長鼻子》案例分析
曲 璐
(青島升平路小學校,山東 青島 266000)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本課以大象“長鼻子”的特征,圍繞音樂與大自然這一主題,讓學生初步感受音樂中的大象形象。這首歌用傣家音樂元素,以傣族吉祥物“象”為主題,創作了由四個樂句構成的結構規整的,一段體兒童歌曲。旋律柔美流暢,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格特點。
音樂《長鼻子》;案例分析
欣賞《大象》這首樂曲,作者取材于柏遼茲歌劇《浮士德的沉淪》中《風妖之舞》圓舞曲的片段。圣-桑將其改為低音提琴與鋼琴來演奏,來表現大象沉重笨拙的步伐的滑稽可笑的舞姿。教學過程如下:
師生問好,謎語導入。師:它身子像小山,耳朵像扇子,鼻子長又長,還能幫助人們干活,猜猜它是誰。生:回答。(低年級學生好動,注意力時間保持較短,音樂課堂要抓住孩子的特點設定音樂活動,讓大多數學生參與活動,從活動中掌握音樂知識并能運用到音樂課堂中。)
1.初次聆聽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師:今天我們要學唱的歌曲就與象有關,讓我們聽一聽是大象還是小象。生:回答。 師:他們是一群怎么樣的小象?生:回答 。
2.出示歌譜再次聆聽
師:同學們回答得真好,今天,我們學唱的歌曲就是《可愛的小象》,生:齊讀歌曲題目《可愛的小象》,體驗:讓我們聽著歌曲模仿者小象走路,感受二拍子。
3.小象來自中國云南,聽一聽是那個少數民族
介紹傣族,傣族人把象作為吉祥物。
師生合作,學生前半句,老師用響板伴奏,老師后半句。老師前半句,學生拍手給我老師伴奏(和響板節奏一樣),學生后半
句,糾正(可 愛的)老師用碰鐘一直伴奏。生生合作讀歌詞,生拍手,師用碰鐘伴奏。學生齊讀歌詞,加拍手(碰鐘節奏)。熟悉了歌詞讓我們跟著優美的旋律來唱一唱吧。.跟著鋼琴一句一句學唱1遍,學唱時糾正音準節奏問題。跟琴師生合作,加拍手(響板節奏)。生生合作演唱歌曲,加拍手(響板節奏)。完整的跟著鋼琴來1遍,加拍手(碰鐘節奏)。學生跟伴奏演唱(碰鐘節奏)。由于一年級的孩子識字能力差,所以我采用有節奏的教讀歌詞,并注重每個字的發音。
在學習歌曲時,讓孩子跟琴輕聲模唱從而感受歌曲的情感,這樣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歌曲并能很好的演唱。了解了傣族的民族文化,一步步的進入歌曲,學生不僅可以學會唱這首歌,還知道了很多其他知識。
學會歌曲之后,老師給大家伴奏的打擊樂器是什么?生:……老師出示碰鈴和響板加碰鈴和響板進行學習。老師演示碰鈴,學生用碰鐘伴奏演唱歌曲;老師演示響板,學生用碰鈴,響板同時伴奏演唱,為了發揮學生創造力讓學生自編小舞蹈和并用廢品制造打擊樂為歌曲配樂,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師:同學們在聽優美的音樂時,是否發揮過你們的想象力,在好聽的旋律后面,好像有某種動物的影像。現在展開你的想象,森林中正在舉行狂歡節,聽是誰出場演出了?
初聽:是那種動物出場演出;再聽:大象是在這走路還是跳舞;讓學生參與體驗,感受大象在跳舞。
放視頻。介紹低音提琴,對比小提琴;再次聆聽,加拍手感受三拍子,并模仿低音提琴的演奏。低音提琴作為主奏樂器,演奏出較輕快的圓舞曲,低沉的聲響加上舞曲的節奏,一聽便可想象大象扭動著那笨重龐大的身軀,顯得即滑稽可笑又形象生動。
1.介紹圣桑及作品《動物狂歡節》
2.民族打擊樂器的認識和使用。


3.了解中國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其中的傣族,傣族人的吉祥物是——大象。
4.西洋樂器的認識,并了解音色,模仿演奏,能對比出與小提琴的不同。
5.介紹圣-桑及其作品《動物狂歡節》。

音樂課堂要活躍氣氛,能更多的讓學生參與學生的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更高。在課堂中應用媒體新技術的突出事件(如教學重難點解決的突破、師生深層次教學互動,課堂生成性活動過程及結果教學組織創新等)。突出顯示器,讓學生自己找出——傣家。畫出節奏——可愛的,學生跟著就能讀出來。讓學生認識打擊樂器。課堂教學中,可以實現交互式的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學習興趣。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教與學的方式,為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奠定了基礎,在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學生互動與人機互動的優勢。
這首歌作者用傣家音樂元素,以傣族吉祥物“象”為主題,創作了由四個樂句構成的結構規整的,一段體兒童歌曲。旋律柔美流暢,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格特點。 學習本首歌曲,教學基本要求是這樣的:1、用多種聽唱和模唱的方法學唱歌曲。鼓勵學生想翻唱的聲音像范唱的聲音一樣把歌聲唱得甜美可愛,用歌聲來表達對小象的喜愛。2、啟發學生相互間注意傾聽,學會調整自己的聲音,像集體的歌聲靠攏。3、歌曲熟練后,做歌曲下方打擊樂伴奏的練習。并將碰鐘與響板分開練習,再做合成伴奏。樂器敲擊要輕巧等。 結合教學基本要求,我將本課做了細致的分析與備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由興趣點出發,在興趣點收課,注重學生在聲音上的表現,將歌曲中的“可愛”表達出來,感覺教學效果比較滿意。注重讓學生多次聆聽,多次感受音樂,從內心去體會歌曲多要表達的情緒。打擊樂的運用以更好的體現歌曲的意境。本節課存在的問題是:1)歌曲的第四樂句,沒能更加細致的去處理,讓學生多唱唱或者老師范唱引導,導致最后個別學生的唱不準,表現出不敢唱或不自信。2)知識拓展象的分類,本意是讓學生從牙齒與耳朵上去辨別其不同,但有個孩子卻說出了是膚色的不同,我想這一點是老師的引導不到位。3)欣賞曲器樂曲《小象》,只在課的開始聆聽了一遍,如果再帶上問題讓學生去多聽一遍,我想對此曲的印象會加深些,對小象的“可愛”也將認識地更深一些。
G623.7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