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迎昕
(浙江省溫嶺市方城小學,浙江 臺州 317500)
看圖識音樂
——旋律圖形譜的妙用
鄭迎昕
(浙江省溫嶺市方城小學,浙江 臺州 317500)
小學階段學生的具象思維高于抽象思維,抽象的音樂作品欣賞往往難以獲得學生的共鳴,特別是一些管弦樂作品的欣賞,學生很難在情感上產生認同感。本文將通過對“旋律圖形譜”的設計運用,使之成為欣賞教學過程中的媒介和工具,通過不斷地體驗、欣賞、積累,幫助學生借助這種簡單的方法理解音樂、體會音樂從而喜歡音樂,逐步成為一個有欣賞能力和音樂素養的個體。
旋律圖形譜;欣賞教學法;欣賞能力
欣賞教學,是小學階段音樂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欣賞能力和表現能力,這是新教學標準體系的要求,也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標和追求。現行的小學音樂教材收錄了大量的優秀音樂作品供學生欣賞,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音樂素養,實現全民審美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升。但是往往事與愿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一線老師都感覺欣賞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基于這樣的現狀,我們有必要思考和探索能不能有一種簡單有效可操作性強的方法與媒介來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欣賞活動中來。在多年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筆者為了提高欣賞的效率,經常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嘗試讓學生利用圖像、記號以及文字記錄的方法,讓他們在欣賞中對音樂元素進行分析、概括,然后抓住樂曲的主要特征和音樂感覺,設計恰當的視覺符號表現出或者用隨筆的形式記錄下自己對音樂的心得和感悟,這就是“旋律圖形譜”。
圖形譜是指利用圖像、記號以及文字進行記譜的方法。這種記譜法歷史十分悠久、十分形象,形式多樣。(引自“百度百科”)
旋律圖形譜指的不是記譜法,而是一種用簡單圖像和記號來記錄旋律的走向、強弱、結構、節奏型等音樂要素的音樂學習方法,是一種基于生活經驗基礎上的簡單圖像繪制法。
旋律圖形譜可以把抽象的音樂具象化,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譜的變化,感受旋律的走向,音的強弱,節奏的變化重復等音樂要素的變化,使復雜的音樂簡單化,生活化,從而更貼近小學生的欣賞習慣和欣賞水平。
“旋律圖形譜”的運用,充分體現了學科綜合的理念,學生在音樂欣賞的同時可以借助圖形設計和隨筆的撰寫,把音樂、美術和文學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直接體驗音樂、感悟音樂。
旋律圖形譜的設計突出以下幾點:
第一要簡單明了;
第二要明晰旋律的走向;
第三要把握節奏的類型;
第四要巧用變化和重復。
圖形設計初期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后期反之。對于小學生來說,旋律圖形譜以簡單的旋律線、點和幾何圖形的集合來表示能更接近他們的生活和年齡特點。要想設計好旋律圖形譜,必須先要找到旋律的主線,旋律線是作曲家塑造音樂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教師能夠形象生動地解析歌曲的旋律線,那將有助于學生捕捉歌曲中的音樂形象,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音樂的內涵。因此找到旋律線就顯得至關重要。
初次聆聽以后要讓學生感受到旋律的走向,即旋律線的高低起伏(上行、下行、平行),然后和樂曲意境巧妙結合在一起,為旋律線增加故事情節,從而增強學生對樂曲的音樂記憶。
有些作品的變化重復是比較簡單的,聆聽一遍就能找出來,有些作品比較復雜,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技巧地把握和發現。
舒伯特《搖籃曲》和勃拉姆斯《搖籃曲》是旋律相對比較明了的作品,音樂的結構變化重復等都比較明顯,學生聽賞起來不會有太大困難。欣賞這樣的作品時,筆者鼓勵學生將自己聽到的音樂用圖形譜表示出來。在經過初次聆聽和再次聆聽以后,大部分學生都能以簡單的旋律線走向來表現音樂的走向,簡單的線條讓音樂明朗起來,音樂的感覺也就清晰起來。課堂上筆者根據學生所畫的旋律線,選擇其中比較形象比較好的圖形譜,和學生邊欣賞邊討論,并對選擇的圖形譜進行簡單的修飾和美化,一組簡潔大方又能充分體現音樂情感和旋律走向的圖形譜就產生了。以下是筆者和學生共同設計的圖形譜:

舒伯特《搖籃曲》旋律圖形譜

勃拉姆斯《搖籃曲》旋律圖形譜 (筆者和學生共同設計)
以上圖形譜是最簡單的反應旋律線的圖形譜,我們在大部分的音樂作品里都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來設計,但是比較復雜的音樂我們可以進行修飾,讓音樂更加形象更加立體,從而達到強化旋律記憶的目的。
通過對音樂的聆聽,揣摩、反復推敲,《金星——和平之神》的旋律圖形譜為:
1.

學生在充分聆聽感受和分析以后,和教師一起設計圖形,然后邊聽邊畫,邊用手跟著音樂畫圖形譜,抽象的音樂就開始立體起來了。
2.《火星——戰爭之神》旋律圖形譜:

(筆者設計)
《火星——戰爭之神》在進入第二篇章的時候,旋律開始加厚加強,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迎面而來,這時候簡單單薄的圖形譜難以表現音樂的厚重感,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為圖形譜進行修飾,讓學生除了聽覺在視覺上也能感受到音樂的變化。筆者就和學生一起為上面的圖形譜進行修飾——增強厚度和增加色彩,使音樂的感覺鮮明起來。


(筆者設計)
運用了旋律圖形譜后,音樂欣賞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愿意主動在聆聽中尋找音樂的走向,對音高、音強、音色、速度、節奏、音樂結構、音樂風格、情感等音樂要素都能主動認知,形成了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經過兩年的實踐,很多學生都能根據音樂繪制出非常形象的旋律圖形譜,愛上了音樂欣賞課。
當然不是任何音樂作品都適合或者需要去繪制旋律圖形譜的,這點就需要我們教師自己在日常的教學中加以甄別,旋律圖形譜特別適合主題比較鮮明,但是欣賞起來比較復雜的樂曲,這樣就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助力,把音樂簡單化,讓他們更容易走進音樂。
旋律圖形譜,可以讓學生做到“看圖識音樂”,日積月累,貫通著音樂與生活、情感、體驗的聯系。把視覺和聽覺的巧妙結合,讓學生對音樂作品“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兩者賦予我們音樂欣賞課堂神奇的力量,帶領我們堅定地走向音樂的殿堂,學生成為懂音樂、愛音樂、有藝術修養和音樂品位的人。
[1]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曹理,何工.音樂學習和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尹紅.音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蔡覺民,楊立梅.達爾克羅茲教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金亞文.音樂課程內容標準:感受與鑒賞——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之六[J].中國音樂教育,2002.
G622
A
鄭迎昕(1974—),女,大學,中學高級教師,地址浙江省溫嶺市方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