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國明
(德江縣林業局共和鎮林業環保站)
研究退耕還林工程社會影響評價體系
姜國明
(德江縣林業局共和鎮林業環保站)
退耕還林工程指的是將不適合耕種的土地,結合耕地的實際情況,來植樹種草,實現恢復植被與保護生態環境的基本目標。文中采取層次分析法,通過構建退耕還林工程社會影響評價體系,從五個方面入手,綜合分析退耕還林工程對還林地區的社會影響進行評價,力求此評價體系能夠為后續工程建設,提供決策輔助作用,以推動林業經濟的發展。
退耕還林;社會影響;評價體系
隨著人們對環境的重視程度的提高,貴州省大力開展退耕還林工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自退耕還林工程開展以來,社會各界對于此工程實施的效益,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多數觀點認為采取此措施,能夠改善生態環境,對提高農民的收入,實現農業增效,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這點從各地區的工程實施監測數據與資料等信息中有所展現。部分觀點則認為此工程實施的時間相對較短,多數造林工程的還處于發展階段,單從區域監測數據或者分析結果等方面來評價,其結果的準確性難以得到保障。甚至部分觀點認為退耕還林工程未獲得預期效益,反而還造成了資金浪費,與我國實行耕地保護制度的最初意愿相互背離,給我國的耕地安全以及糧食安全等,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加強對退耕還林工程社會影響評價體系研究是必要的。
貴州地區退耕還禮工程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和國家的大理支持,同時人們群群眾對退耕還林工程取得成績也予以了肯定,并且積極配合該市政府部門工作的開展,同時當地政府部門也為農民進行了相應的糧食補助,確保了當地農民的生活不會出現問題,為促進退耕還林工程的改造提供支持[1]。
隨著當地農民意識的不斷提升,當地農民毀林復耕意愿逐漸減弱,同時退耕還林工程在一定程度的使農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也優化了當地的經濟結構。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在退耕還林過程中對經濟受到損失受到農民進行了相應的不創,依據農民意愿,依據當地的具體情況,為農民提供了相應的工作崗位,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使農民感受到退耕還林對生活的改變,提高農民的熱情[2]。當地農民一些地區的畜牧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由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逐漸向科學畜牧業方向發展,并且從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例如,在當地建立牧草基地,通過該方式是當地的養草業能夠得到快速發展,同時要在該基礎上,鼓勵當地農民進行家禽養殖,同時構建家禽養殖合作社,集約化的家庭養殖合作社能夠使當地的農民得到增收,使當地的農民生活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蓋上。當地政府在增加退耕還林工作過力度的同時,對當地農業的發展應當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同時應當對當地的農村稅費進行適當改革,從而使農民的發展結構可以達到進一步改善與優化。
除此之外,當地政府在進行退耕還林工作開展的同時,應當遵循“誰退耕,誰受益”的原則,要從實際情況入手,改善當地農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并且要為了避免日后出現產權不清的情況,要對當地的耕地與荒山的產權問題進行明確,從根本閃確保農民的利益能夠得到全面保障。在進行退耕還林的過程中,政府為了解決當地農民燒柴的問題,引進了新能源,并積極推廣新能源技術。積極推進高效的農業系統建設,以節水灌溉為重點,種植一些耐旱、對雨水依賴性小的作物。
2.1 社會結構
社會結構表示我國區域人口具體組成方式和格局,其影響指標有四種,分別為人口結構、就業結構、收入結構和消費結構。這些影響指標均遵循“指標選取”的基本原則,對農村社會而言,其主要包含就業、消費和收入三個指標,用于評價農村的社會結構受退耕還林政策的影響。實際研究中,主要采取下列方法建立相關評價體系[3]。第一步,將農村的社會結構作為研究對象,表示為A;第二步,基于目標層構建準則層,表示為B,即類目指標。利用以上兩個步驟建立的評價體系,能使體系的層次更加分明,并且結合相關性等原則還能構建各個子層;最后一步,構建指標層,表示為C。利用處于底層的各個指標層描述上級準則層,根據選取指標時參照的標準,結合農村社會受退耕還林政策的具體影響情況,包括指標實際獲取情況,開展分析和篩選,得出體系的可選指標集,如表1所示。
2.2 經濟發展
在農村經濟發展影響評價體系當中,研究采用和以上體系完全一致的分層方法建立評價體系,其準則層分別選取以目標層為基礎的土地利用指標、經濟發展指標和產業結構指標。再根據農村經濟受退耕還林政策具體影響狀況,實施深入的分析和篩選,得出還林地區經濟發展受退耕還林政策的影響評價體系。通過對當地的具體情況分析,不難發現,經濟的發展對退耕還林工程的進行,以及當地人們對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態度都會有重大影響,因此在具體問題分析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該項內容的重視,要做好該項內容的分析,從而為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4]。

表1 可選指標集
2.3 精神文明
根據當前退耕還林工程以及社會結構的實施現狀可知,完成精神文明建設至關重要。根據各類評價體系的具體要求,在實踐階段要從精神層面入手,各項工作完成后,對精神風貌進行判斷。此外要了解農民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從思想觀念層面、人口比例和身心素質等方面入手,完善已有的評價方案,保證各項指標的合理性。現有的目標層以精神文明影響體系為主,準則層涉及到思想觀念、農業人口比例和身心素質等,涉及到的思想理念指標包括:市場觀念、生態環保理念、民主法治理念等,農業人口比例包括:人口比例、非農村人口比例等,身心素質包括:人均受教育程度和科技培訓等[5]。精神文明一方面會對人們影響人們的行為舉止,另一方面也是一個地區整體文明程度的體現。
2.4 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本身具有完善的指標,經過分析和篩選后,將單項指標能直接歸納為生活水平和娛樂水平等方面,具體影響指標集如下:以生活質量為目標,準則層涉及到文娛水平和生活等,需要對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文教娛樂支出比重以及可支配時間等進行了解。
2.5 農村進步
退耕還林工程是建設過程中以及工程完成后,對當地農村社會有一定的影響,研究主要是從農村婦女向農村社會地位等指標進行轉換的,根據現有評價體系和建設要求可知,以農村進步指標體系為目標表層,根據準則層的農村社會地位以及農村婦女地位等,對指標層的時政程度、參與社會活動程度等進行了解,最終資料整合后,按照建構體系要求實施,進而促進其整體進步,促進退耕還林工程的健康發展[6]。
為了進一步完成對還林工程給還林地帶造成的社會影響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邀請貴州相關專家對上述社會影響評價系統中的各項各個準則評價系統進行工程社會影響評價,邀請的專家都要具有一定的資質,確保評價的合理性。通過分析可知,在具體評價過程中,經濟方面取得評分最高,其次為社會結構影響,然后則是精神文明影響,對于社會質量和農村進步方面的影響并不明顯。通過對該評價體系的應用,最終得到評估出的數值可以發現退耕還林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十分明顯,與我國目前的實際發展情況項目,是我國現代社會實現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退耕還林工程符合我國的持續發展戰略,對未來會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在我國貴州地區,地形復雜,非常適合發展退耕還林。在進行退耕還林過程中,要利用社會影響評價體系,要做好社會影響分析,使退耕還林工程能夠更好的推廣下去。
[1]張 寒,常 興,姚順波.基于雙差分法的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戶生計資本影響評價——以寧夏為例[J].林業經濟,2016(12):16~20.
[2]高鳳杰,侯大偉,馬泉來,等.退耕還林背景下寒地山區土地生態安全演變研究[J].干旱區地理,2016(04):800~808.
[3]劉小燕.退耕還林工程對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影響評價探討[J].南方農業,2016(13):44~45+56.
[4]汪陽潔,姜志德,王繼軍.基于農業生態系統耦合的退耕還林工程影響評估[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5(12):3155~3163.
[5]劉 璨.我國退耕還林工程對糧食產量影響的分析與測度[J].林業經濟,2015(09):51~65.
[6]任 靜,余 勁.退耕還林工程碳匯生態效益補償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3(08):1749~1751+1759.
F326.2
A
1005-7897(2017)16-0141-02
201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