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宋先鋒
軸承專利轉化:“中國智造”的產業化之路
文/本刊記者 宋先鋒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4月中下旬,正是觀賞洛陽牡丹的最佳季節,我們迎著滿城的國色天香,來到洛陽軸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軸研科技)采訪。
洛陽是座剛柔相濟的城市。牡丹是洛陽最靚的一張城市名片,工業則是洛陽分量最重的一張城市名片。年年在這座姚黃魏紫爭相斗艷的城市,也同時上演著大型工業企業的鏗鏘創造創新之歌?!耙晃濉睍r期,軸研科技(洛陽軸承研究所)與一批的“共和國工業長子”同期誕生在洛陽,從此洛陽的光榮與輝煌就有了他們的奉獻和汗水。而今這些創造無數奇跡的企業依然保持著創新的特質和慣性,在經歷了傳統工業的升級改造、國企改革、更高層次的結構調整與升級的洗禮之后,正在進行著從“洛陽制造”到“洛陽創造”的歷史性跨越。
這次采訪主題是軸研科技一項成果轉化,近億元的專利運營。今年前些時候,軸研科技以其擁有的與高鐵及軌道軸承相關的21項專利以及1組專有技術,經中聯資產評估集團有限公司資產評估,以9 956.55萬元價值轉讓給其共同合資的中浙高鐵軸承有限公司,創造了河南省專利運營的最高紀錄,也成為我國軸承行業運用專利技術成果轉化最有代表意義的成功案例。
軸承是列車的關鍵零部件。軌道交通車輛軸箱軸承,主要是指高速動車組軸箱軸承,地鐵、城軌列車軸箱軸承和大功率機車軸箱軸承,對軌道交通車輛運行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安裝于列車轉向架輪對上的軸箱軸承,承受載荷并傳遞運動,要求其具有高速、高承載、長壽命和高可靠性等優良的綜合性能,技術復雜度和難度高,是高技術集成產品。
軸研科技研究軸箱軸承始于我國高鐵的出現和發展。2007年4月18日,中國鐵路既有線實施第6次大提速,首次推出時速200-250km動車組;2008年8月1日,我國第一條時速350km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之后,武廣高鐵開通、鄭西高鐵開通、滬寧高鐵開通、滬杭高鐵開通、京滬高鐵全線鋪通……短短幾年,中國高鐵橫空出世,大地山川上飛奔的高速列車,像追云趕月的神行使者,一次次創造著世界鐵路的新紀錄,一次次刷新著中國鐵路的版圖。然而,我國高鐵上飛奔列車的關鍵零部件軸承全部采用進口,而國外知名軸承企業日本NTN和NSK、瑞典SKF、德國FAG和美國TIMKEN的相關技術一直對我國嚴格保密,所以截至目前,我國高鐵線上的列車軸承仍是全部進口產品。
我國高鐵初露端倪時,軸研科技就敏銳地察覺到這一國家重大戰略的需要,迅速將研究領域投向高速鐵路軸箱軸承。于是由軸研科技牽頭,聯合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哈爾濱軸承集團公司等行業龍頭單位,河南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共同承擔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高速、精密、重載軸承關鍵技術研究”。研發之初,研究團隊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在無一人見過國外高鐵軸箱軸承樣子的情況下,項目組的負責人葉軍等一批年富力強的軸承人,依據他們多年對軸承的積累、理解與判斷,大膽設想,選定了兩個事后證明方向對路的圓柱滾子軸承和圓錐滾子軸承進行研究?!笆晃濉逼陂g,他們研發出時速大于350km/h的高速鐵路軸承樣品,并開發了國內第一臺最高時速達500km/h高速鐵路客車軸承試驗機,對軸承進行了短期的性能試驗,取得了國內高速鐵路軸箱軸承從無到有的階段性成果。
“十二五”期間,軸研科技繼續深入進行“十一五”開啟的高速鐵路軸箱軸承研究工作,并且擴大合作單位和研究深度,依托新生機構國家滾動軸承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擔了國家“十二五”重點科技支撐項目“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車輛軸承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全面、系統地開展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車輛軸承的設計與分析、制造技術、潤滑與密封技術、試驗與分析、可靠性考核等研究工作。軸研科技與國內軸承行業和部分高等院校,以及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的中車四方股份、長客股份和唐客股份等軌道交通車輛制造企業協同創新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技術突破,在國內率先掌握了軌道交通軸承的產品設計、制造、試驗及應用等核心技術,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軌道交通系列軸承產品,完全滿足EN12082標準,經內部及權威第三方各種性能試驗、80萬公里耐久性可靠性試驗驗證,其主要性能指標與國外同類產品相當,與此同時取得申報相關主要專利21項,制訂內控標準7項,形成工藝及技術報告60余項。軸研科技成為國內高鐵軸承研發最早,技術掌握全面,產品成熟度最高,最有可能具備替代進口產品能力的企業。
坐落在洛陽澗西老工業區的軸研科技院落,在現代化的城市中,并不起眼,在綠樹掩映之中,自有一種掩不住的沉靜和厚重,散發著老科研院所的高貴氣息。
作為我國軸承行業的技術歸口單位,軸研科技對于軸承研究不僅是情有獨鐘,也是與生俱來的使命。歷經10年,21項專利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封鎖與壟斷,奠定了高鐵軸承國產化的基礎。然而,軸研科技的成果并非僅此曇花。遍布院落周圍、樓道墻壁的醒目標語,時刻提示著這里的工作者,軸研科技肩負著“引領軸承工業科技,提升世界裝備水平”的使命,遵循“誠信敬業、創新擔當、和諧共享”的核心價值觀,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實施“雙核驅動”的發展戰略,致力于成為中國軸承工業科技型領軍企業、世界滾動傳動領域的知名企業。
一部軸研科技發展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軸承工業創新史。不管現實如何變幻,不管堅持前行的步履多么艱難。總有一種力量在升騰,總有一些人在堅持。近60年來,軸研科技是由原機械工業部洛陽軸承研究所轉制改企設立的股份制企業,1999年又成為國家首批242家改制科研院所中第一個整體規范的科技型上市公司,無論風云如何變幻,軸研科技始終保持著滾動軸承基礎理論、設計、制造、材料、檢測、試驗、信息、標準等方面的綜合優勢,主要研究領域始終代表著我國軸承行業的技術發展方向,一直占據著航天航空、數控機床、磨用電主軸、軸承專用裝備及檢測儀器等研究、開發、試驗的領先地位。
洛陽軸承研究所總工程師葉軍是國務院津貼專家,1984年畢業于“中國軸承行業黃埔軍?!薄幽峡萍即髮W軸承專業。他是河南省高性能軸承創新團隊領軍專家、河南省科技創新杰出人才、973計劃子項目首席負責人,自2006年至今組織上百人的科研團隊已經開展13個政府重點課題的研究和重點新產品開發,有十分豐富的研究經驗。近3年來,由軸研科技牽頭聯合企業、高校等承擔國家、省部級及市級以上重大科技項目21項,承擔國家重點工程配套項目11項,承擔橫向企業開發合同71項,每年完成新產品開發200余個。
除了在軌道交通系列軸承產品上的突出表現,在眾多領域軸研科技貢獻良多。
航天工程領域,有他們的貢獻。軸研科技長期承擔著國家重點工程和國防建設配套的高、精、尖、特殊軸承的研制任務,其中主導產品特種軸承,主要配套航天工程,圓滿完成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東方紅”系列人造地球衛星、“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系列載人飛船、“嫦娥”探月工程、“天宮”空間實驗室等關鍵系統的軸承及組件的配套任務。2016年9月15日,我國重點工程“天宮二號”順利升空,成為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作為飛行器上的核心執行單機,國外曾對控制力矩陀螺高速轉子關鍵技術長期封鎖。軸研科技承擔研制了其關鍵系統兩種單機,解決了高速轉速結構優化、轉子系統優化等多項技術難題,并為天宮二號提供90%左右的軸承及相關組件,為空間實驗室的在軌正常運行提供了有力保證,同時為我國自主研制長壽命、可靠性高的控制力矩陀螺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軸承數字化領域,有他們的智慧。他們與英國合作開發的高性能滾動軸承系列產品軟件,基于云服務平臺,以“互聯網+”模式,正在開發“云”服務的軸承數字化設計及分析系統RomaxCloud(系統平臺網站www.romaxcloud.com),估計市場份額近億元左右,將突破軸承行業數字化設計、分析系統的技術瓶頸,達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已于2015年10月“首屆中國國際軸承與技術服務展”上新產品發布會全球首發,2016年10月13日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項目驗收。
工業機器人高可靠性軸承領域,有他們的嘗試。2015年,軸研科技牽頭承擔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工業機器人核心基礎部件應用示范”啟動,涉及高可靠性機器人軸承等系列產品,目前部分已經進入示范應用。該項目完成后,核心技術成果將直接服務于企業年產6萬臺套機器人軸承產業示范線,為今后在智能制造領域、特別是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配套方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截至2015年12月,公司累計擁有重大科技成果902件,獲國家級科技獎勵3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227項,國家級新產品6項,獲得授權專利745項,其中發明授權專利255項,位居我國軸承行業第一。
實力擔當,榮譽所歸。國家滾動軸承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軸研科技牽頭、國家滾動軸承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全國滾動軸承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4中國秘書處、中國軸承工業協會技術委員會等機構則花落軸研科技。
9 956.55萬元價值專利轉讓,標志著軸研科技進入專利運營的新時代,開啟了知識成果轉化的新篇章。對于其他的行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然而,對于軸研科技來說這僅僅是一個起點,未來的目標決不滿足于此。
60年的研究積淀,軸研科技儲備了很多的專利和技術,除了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外,完全可以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推廣應用。但由于以前政策的局限,職務發明、單位的科技成果轉化轉化十分困難。這是我國科技領域幾乎人人皆知的痛點。一方面,自身擁有的大量科研成果及專利束之高閣,還得承受日趨高昂的專利維護費用,包袱越來越沉重,一方面,一些有實力的企業為了尋覓前景良好的高新技術望眼欲穿。2015年8月29日,國家發布了最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法》,從加強科技、財政、投資、稅收、人才、產業、金融、政府采購、軍民融合等方面給予了很大政策的支持,為科技成果轉化創造了良好環境。
其實,這項歷經10年開發完成的高速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配套軸承相關技術,如果不能實現成果轉化,不能進入產業化,就有可能歸入沉寂。這可是凝結了多少人辛苦的智慧和汗水啊。2010年7月,軸研科技牽頭組建的國家滾動軸承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全國13家企業和高等院校開展聯合攻關,首套高鐵軸承樣品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聯盟之初,大家就達成共識,協同創新,合作共贏。10年來,各聯盟成員每年開展10余項產學研協同創新、精誠合作,通過各種渠道分享、交流成果與信息,2015年度被國家科技部評估為A級聯盟,2016年被科技部評為最高一級的“活躍度高的聯盟”,如今參與單位數量已達到55家。
目前,我國高速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里程已經全球領先,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迅猛,相關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與其配套的關鍵核心部件——軸承不能一直依賴進口。這項能夠解決我國高鐵及軌道軸承國產化的成果不能就此化為虛無,加快轉化成為聯盟成員的共同訴求。軸研科技作為國家軸承行業唯一的國家級院所和國家軸承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單位,不能不作為。

聯合成立公司,實現專利技術成果轉化,響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供側給改革政策,突破高端領域軸承的國產化。軸研科技與光明鐵道控股有限公司、中車股權投資有限公司、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的中浙高鐵軸承有限公司,軸研科技技術投資占股比例為40%,是最大股東。其奮斗目標就是要快速推進公司高鐵軸承有關業務的產業化,打破國外產品的技術和市場壟斷,實現高端軸承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推動我國高速鐵路軸承、軌道交通軸承、特種軸承和高端精密軸承實現全面國產化。
專利轉化的大幕由此拉開,近億元的專利技術轉讓,讓軸研科技直接實現了產值利潤的增值。軸研科技的舉動給被國家知識產權局2016年1月確定的新一批專利運營試點生產企業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近年來,在河南省知識產權局的直接指導下,類似軸研科技一樣的企業提升專利運營能力,盤點所擁有的核心專利和相關技術,積極促進并實施重大項目科技成果轉化,從而實現專利引領帶動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結構調整,擴大專利運營效益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為河南的創新驅動發展添寫新的篇章。截至目前,軸研科技已累計申請專利987件,其中發明專利469件;累計授權專利745件,其中發明專利255件,形成了一大批自主的知識產權項目。軸研科技已累計轉讓、許可專利及相關技術98件,收入達10 326萬元。
4月近下旬應是洛陽牡丹盛開之季,由于今年的溫度上升過快,大范圍的牡丹已經熟透,然而,片片的牡丹叢中仍蘊藏著一些些牡丹含苞待放,一茬茬的游人過來,總有些花張開著笑臉相迎。軸研科技以及他們率領的創新聯盟,一直繼續發明和突破,不斷給人們新的驚喜。相信在他們的帶領帶動下,會有更多的企業飽享專利之果,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完美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