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 馬金才
摘 要 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和居住條件的改善, 新入園的幼兒出現哭鬧現象,主要是幼兒感到愛的缺乏和環境的陌生,對幼兒來說,從家庭來到幼兒園,是生活上一個大的轉折,本來他們在家里習慣有很多人圍著他轉,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幼兒園里卻要和同伴分享老師的愛;本來在家總是獨享玩具、食品,現在卻要與同伴分享;在家里,周圍的環境那么熟悉,那么習慣,一到幼兒園,一切都是那樣陌生,于是產生不安全感。
關鍵詞 幼兒 新入園 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那么,如何幫助幼兒順利渡過入園適應期呢?我認為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
1隨——隨著情緒漸變
初入園階段,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入園后哭鬧著糾纏在家長身上,老師強硬地將其分開,并讓家長不能心軟,必須馬上離開。這種做法就是所謂的“強迫分離法”。但是“強迫分離法”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反只會加劇幼兒的分離焦慮,會使那些焦慮程度較重的幼兒逐漸形成對入園的恐懼,同時也會增加家長對幼兒在園生活的擔心與憂慮,因此,這種做法不可取的。幼兒的情緒,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加以排解和疏導,幼兒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護。在幼兒早晨入園時,親子之間應暫緩分離,允許家長與孩子在一起相處一段時間,讓家長與孩子一起游戲。教師應熱情迎接幼兒和家長,并與家長主動交談,讓孩子看到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親密關系。家長還可以讓孩子介紹自己認識的小朋友,并鼓勵孩子與他們一起玩耍。家長決定離開時,應自然地與孩子道別。如果孩子哭鬧著不答應,家長應平靜地告訴孩子:“我上班快來不及啦,幼兒園有這么多小朋友,還有非常喜歡你的老師,在這里會比在家里更開心。”如果孩子仍然不能平靜下來,教師應該配合家長的工作,比如送給孩子一件玩具,給孩子一本好看的書,給孩子講一個好聽的故事等等,盡量使孩子相信他在幼兒園會很開心,情緒逐漸發生變化。
2牽——牽引新的依戀
幼兒的情緒具有易受感染和相互影響、不穩定、容易外露等特點。做為在這一環境氛圍中占主導地位的老師,言談舉止要更多地體現母愛的溫柔、親切、耐心,表達愛意要更主動、外顯,使幼兒盡快親近老師,建立起新的依戀關系。使他們把自己對父母的依戀、要求、希望轉移到老師身上。生活上他們需要老師給予體貼、照顧和幫助,情感上需要老師給予親情、理解和支持,學習上需要老師給予啟發引導和鼓勵,當幼兒的這些需要得到滿足,他們才會發出快樂的笑聲,才會露出愉悅的神情。只有這樣,幼兒才會喜歡并主動投入環境,才會無拘無束,大膽自主地開展活動。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是喜歡野外生活的。”我們覺得小班幼兒更是如此,因為好玩是幼兒的天性,豐富多彩的活動最能吸引幼兒、留住幼兒,尤其要以幼兒園同齡幼兒集中的優勢,讓幼兒感到集體生活的樂趣。
作為教師,應盡可能地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吸引幼兒。如:為了滿足幼兒喜歡戶外活動的需求,我們可以組織幼兒去玩大型玩具,如:娃娃城、滑梯、迷宮等個活動區內照顧組織好孩子。這樣孩子們會完全放松地去活動,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讓他們感受到極大的樂趣和滿足,也就對幼兒園產生依戀。
3推——推動同伴交往
交往是一個社會性的互動過程,它不僅包括師生間的交往,也包括班級同伴的交往,還包括不同年齡班幼兒的交往。具有不同家庭背景、知識經驗、個性特點,能力水平的同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教育資源,交往不僅可以使這種資源得以開發,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加快幼兒的適應。初入園幼兒交往的第一層隔膜就是幼兒之間不認識,玩耍時總是自顧自的,因而極易產生孤獨感,失去上幼兒園的興趣。為了引導剛入園的幼兒與班中的同伴交往,以教師開展《拉個圓圈走走》、《認識新朋友》、《我的飛機開始飛》等活動。讓幼兒在集體游戲中,熟悉本班小朋友,交到新朋友。如:《我的飛機開始飛》教師請一名寶寶當小飛機,展開雙臂做飛行狀,請寶寶說:“我的飛機開始飛,飛到€讇仔∨笥涯搶鍶ァ!閉饈保瑎讇仔∨笥丫駝酒鵠醇絳蝸貳U庋ü蝸坊疃貢Ρ壞吶笥言嚼叢蕉啵逖榱私慌笥訓睦秩ぁE笥訊嗔耍錐勻瘓拖不獨從錐埃鴆絞視α誦祿肪場A磽猓箍梢勻糜錐鴨抑械耐婢嘰矗ハ嘟換蛔磐妗S錐蛹抑寫吹耐婢呤欠岣歡嗖實模廡┩婢叨雜錐哂瀉艽蟮奈ΑC扛鲇錐擠淺0姹鶉說耐婢擼餼臀錐峁┝私柰婢摺⒒雇婢摺⒔換煌婢噠庋桓雋己玫慕煌幔幣蒼黿擻錐淶撓巖輟?
讓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是幼兒健康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我們要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水平,因勢利導,因人施教地幫助他們向學前期順利過渡,為他們在整個學前期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季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簡析[J].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J].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
[2] 龐麗娟.新〈綱要〉與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J].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J].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
[3] 馮曉霞.新〈綱要〉與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J].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J].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