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潔
摘 要 隨著網絡技術與媒介融合的發展,IP劇“井噴式”發展,并帶動了相關游戲、音樂以及后續產品的全產業鏈發展。2016年,作為新聞特稿的《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的版權以100萬左右的高價被樂視買走,雙方得以達成合作的基礎在于“該特稿已經初步形成‘新聞IP現象。”那么究竟什么是“IP”?新聞是否可以成為一種“IP”?特稿《太平洋大逃殺》版權的高價出售的動因是什么?本文將從新聞生產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J992 文獻標識碼:A
1“IP”——源于知識產權,更高于知識產權
1.1 IP的涵義
本文所討論的“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識產權)的縮寫,被用來泛指有大量粉絲基礎的網絡文學、原創文學或者游戲的版權。其實在“IP”這個詞使用之前“IP”現象就已經存在,“早期的IP主要集中在影視創作與文學作品的授權”。隨著網絡文學的興起,“IP”的概念開始被廣泛應用,很快延伸到更多的領域被用來指可以被再生產、再創造的創意性知識產權。
1.2 作為“IP”的新聞
隨著傳媒業的發展,IP的指向變得更加多元化。新聞可以通過本體價值成功聚合起一大批受眾,產生廣泛的市場價值,之后可以依靠內容的再生產來不斷維持用戶關注度,進而產生可持續的消費行為。這樣看來,新聞是有可能成為一種IP的。特稿《太平洋大逃殺》高品質的內容和龐大的粉絲量為其成為IP奠定了基礎,樂視對其版權的購買意味著將通過特稿的原始文本進行多媒介產品的再生產,所以可以看做特稿《太平洋大逃殺》的新聞IP已經初步形成。
2特稿《太平洋大逃殺》初步形成IP的動因
2.1組織機構
《太平洋大逃殺》特稿的成型不得不考慮到其背后的強大支撐——《時尚先生Esquire》的特稿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一直在遵守新聞真實性的同時,將“寫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對內容可質量的高要求下《太平洋大逃殺》得以應運而生。其次,實驗室所依托的《時尚先生esquire》作為一本從國外引進的時尚雜志,背后擁有有著強大的資金支持,所以可以給記者追求特稿寫作的深度以及質量提供強大的創作空間和資金支持。此外,這個機構涉足影視、時尚、健康等多個領域,長時間與樂視、騰訊等新媒體集團保持合作,有著強大的社會資源和產業鏈。
2.2內容分析
首先《太平洋大逃殺》特稿中內斗、殺戮、暴力、血腥等等要素使得新聞本身就充滿了話題性和故事性。類似報道大都是通過對案件的梳理以及罪犯的口供來進行撰寫和報道的。《太平洋大逃殺》特稿的記者杜強則對案件發生時的諸多細節進行了披露,在真實采訪的基礎上,拋開了以往的新聞報道模式,以一種“文學式”的報道方式將新聞事件呈現給觀眾
2.3技術因素
新技術和媒介融合打破了舊有的傳者-受者的傳播形態,使得媒介運營更加朝著市場化,受眾化的方向邁進。大數據、云計算的技術使得投資方和廣告商可以直接通過收視率、點擊率以及精準的用戶分析來對新聞作品的消費需求與市場空間進行預估,進而開始下一步的“IP”挖掘與再生產。
2.4受眾因素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受眾對于信息的需求不斷加大,所以新聞產品存在著潛在而巨大的消費群。這些新聞產品更能刺激、培養新聞消費者的能量。”《太平洋大逃殺》在互聯網中3000萬+的閱讀量以及超過10萬的新浪微博評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特稿所具有的市場價值。這些龐大的讀者基礎意味著它可開發成電影、電視劇甚至是游戲。這也就為新聞IP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 新聞IP 所面臨的挑戰
3.1 新聞時效性的限制
由于新聞對于時效性的要求,多數媒體都會選擇對新聞報道進行及時的發布,這就意味著記者,尤其是較小規模媒體中的記者將有很少的時間對新聞報道的內容進行撰寫和修改,更不用說對新聞線索進行長時間的追蹤和調查。《太平洋大逃殺》的追蹤與采寫過程長達兩年之久。如果一個記者沒有強大的新聞機構做后盾,或者新聞機構不愿付出如此之高的成本,那么一個具有高品質內容的新聞文本就很難形成。
3.2 版權難以界定
中國著作法中的第十條明確規定:所有作品都享有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新作品的權利。新聞報道的改編權也受到法律的保護。但由于新聞事件的情節是真實發生的,缺乏獨創性,處于著作權的公有領域,著作權法不給予其排他性保護。也就是說《太平洋大逃殺》特稿的版權雖然被樂視買走,但是如果其他公司以這個案件為原型進行再創作和改編也是不會造成侵權的。
3.3 經濟價值的不確定性
盡管特稿《太平洋大逃殺》當中的對于人物和細節的描寫已經十分豐富,但這并不意味著從文本變為影視的也可以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即使電影將文本中的新聞故事很好地呈現在屏幕之上、審查也順利通過,但電影的票房還受到檔期、宣傳力度、演員陣容、同時間段上映電影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新聞IP能否最終實現投資者和廣告商期待的經濟價值也未可知。
4結語
基于以上分析,擁有本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新聞可以形成一種IP,且這個IP是傳媒行業在網絡技術和媒介融合背景下進行全產業鏈運營的產物。但與此同時,新聞IP的產生和發展面臨著諸多的挑戰,特稿《太平洋大逃殺》IP價值的初步形成基于其特定的生產背景與消費需求,它的高價出售并不意味著全產業鏈的營銷模式可以被任何媒體所運用,更不會成為傳統媒體轉型過程中的主流。
參考文獻
[1] 王爽.熱的傳播學解讀[J].傳媒觀察,2015.
[2] 趙淑萍,王海龍.全產業鏈構建下的IP現象觀察機及其發展走向預測東南傳播[J] ,2016(4).
[3] 陳力丹,宋小衛.從新聞消費看新聞生產 [J].新聞知識,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