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寶蘭
摘 要 中國人民從選擇社會主義那天起,就注重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的現實國情緊密聯系在一起,不斷將社會主義賦予新的內涵,解決了中國在不同發展時期遇到的不同問題,推動著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關鍵詞 “四個全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具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提出來的,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中得出來的,也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提出來的,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是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問題的進一步回答。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理論創新。它以其深邃的歷史視野審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其視為偉大的戰略目標;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并形象地闡述了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的關系,將其比作車之雙輪等等。這些都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內涵、科學內涵,回答了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前瞻性問題。“四個全面”科學統籌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改革發展穩定,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在推進實踐創新的同時推進理論創新,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主要矛盾的行動綱領。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是簡單的并列、平行關系,而是一個有機聯系、環環相扣的整體,它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既體現了尊重客觀規律,又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蘊含著豐富的戰略思想。我們要從哲學上對“四個全面”加以全面認識,深入研究和科學把握其關聯性。從大的角度來看,是戰略目標引領舉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一個都不能缺的三大舉措,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三駕馬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證。那么從每一個“全面”的具體關系來看,也都是具體聯系的。全面深化改革,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國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同時又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無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都要在法治的框架下進行。全面從嚴治黨,是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十八大對新形勢下治國理政進行了戰略謀劃,提出必須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因為,在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中國的老百姓在這條路上過上更加幸福的日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理政新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堅持和發展,我們偉大的目標能否實現,最終還是取決于我們黨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沒有也不可能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治發展道路。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樣的政治道路,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相適應。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三億多人口、五十六個民族的發展中大國來說,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發展道路,更是一個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從誕生到現在還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中國也可稱得上是人類歷史上的全新社會。中國共產黨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進程,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
放眼今日中國,對內全面深化改革穩扎穩打,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力道萬鈞,共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駕護航;對外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大國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舉措都深受國際社會的歡迎,可以說,我們黨的每一次實踐都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光輝。“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豐富發展,集中體現了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從長遠來看,它確立了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行動綱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向過去、連接未來、指引方向、更決定命運。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與時俱進,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指導新的實踐取得更大的勝利。
參考文獻
[1] 列寧.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金春明.大變動年代的探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 秦剛.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和開拓[J].思想理論教育,2009.
[5] 張海鵬.近代中國歷史發展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