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通過數據和算法對房產經紀人、客源、房源進行匹配,提升購房體驗。
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長下行和房地產資源過剩,地產開發商開始對服務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精準獲客、提高簽約率。在用戶端,也一直存在決策時間長、信息不對稱等一系列問題。

擇居創始人王成
從2004年起,王成開始為地產開發商提供數據庫和營銷服務,最高峰時,他的公司有近千人的廣告銷售團隊。
2014年,王成決定創辦“擇居”,一個數據驅動的房產交易平臺,來解決以上痛點。簡單來講,擇居的做法是以新房交易作為切入點,建立連接房地產商和購房用戶的平臺,通過數據和算法對擇居顧問(房產經紀人)、客源、房源進行匹配,縮短用戶購房時間,提升交易效率。
從新房交易切入
為什么首選新房市場?王成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二手房的核心是房源制,房源分布在分散的C端,信息獲取本身就有一定的壁壘,而自己服務過十多年房地產開發商,在新房房源獲取上更有優勢。
眾所周知,買房子是一件低頻、大宗、重決策的交易。擇居會根據大數據和智能算法對房源、用戶、經紀人做標簽化處理并進行匹配,提高交易效率。
擇居的用戶畫像是23?30歲首次置業的購房者。不同于B端房產開發商的個性化需求,C端用戶的購房需求(地理位置、面積等)不超過10個,所以相對容易標準化。得益于王成此前創業的積累,擇居已經整合了搜索引擎優化(SEM)、信息流、跨媒介投放平臺(DSP)等多種獲客途徑,積累了大量的用戶瀏覽行為和偏好數據,會在獲取用戶需求后為他們匹配更多適合的房源。
給經紀人打“標簽”
擇居會給經紀人打上三類共150個標簽,分為屬性類、話題類和能力項。屬性類包括經紀人的性別、身高、年齡等,話題類是指興趣愛好、生活狀態等,能力項包括工作時間、轉化率、ROI、響應時間等,擇居會將這些標簽與用戶匹配。王成表示,這個過程本質上是在建立雙方的信任感,會大大縮短用戶的決策時間,也會更愿意把經紀人介紹給身邊的朋友。
達成交易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經紀人本身的專業水平。他們起到的是重要的撮合作用,比如對購房政策的了解、全流程把控、購房決策參考等等。
在中國,目前的現狀是經紀人流動性大,職業化經紀人少之又少,更不用提把經紀人作為終身事業。王成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中國房地產突飛猛進的發展讓很多經紀人產生了掙“快錢”的投機心理,同時也沒有形成完善的經紀人培養和成長系統。
王成把房產經紀人的發展分為專業化、職業化和社會化三個階段,為經紀人設置了七個等級的晉級標準,并專門建立了擇居商學院對經紀人進行全周期培訓,還會為他們導入用戶流量,讓他們在獨立作業中獲得成長。隨著專業知識的積累、業務技能的增強,經紀人的段位提高,獲得的傭金也會越多。
目前擇居經紀人總數不到200人,2016年時平均每人每月能賣出2.5套房子,今年5月長春團隊則做到了平均每人每月賣出3.25套。擇居的收入來源主要是C端交易傭金還有B端的網絡營銷服務費。2016年擇居總營收近5000萬元,連續三年實現100%增長,凈利潤1000萬元,預計2017年營收會突破1億元。
王成表示,擇居的商業模式已在北京、長春得到充分驗證,正在長沙、天津試水。
市場上有諸多圍繞房產采用不同模式的企業,代表有房產媒體房天下、二手房起家的鏈家。王成表示,擇居的優勢在于,雖然起家于媒體營銷,但是在轉入交易環節后重視賦能經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