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黃曉慶
1995年,以聯合創始人身份創立UT
斯達康并擔任公司CTO;
1997年,提出用IP技術實現下一代移
動交換,即軟交換;
2004年,帶領團隊制造出世界上第
一臺可支持1000萬用戶的軟交換機;
2007年,回國擔任中國移動研究院
院長一職;
2015年,創辦達闥科技,開始了在
“云端智能機器人”技術及產業領域
的發展

有一天,也許我們真能把靈魂下載到機器人身上。
“所謂創業,不過是一場自我實現的過程。從某種意義講,人的一生有太多的機會可以選擇去做任何事情。而我從小的夢想是做一名偉大的工程師,有一天把靈魂下載到機器人身上,達闥科技只不過是這個夢想的延續。”
這是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與達闥科技創始人黃曉慶的第三次會面。記者進門時他正在打電話,不停地向電話那頭強調:“你是一名工程師,要用工程師的思想去解決問題。”
“科學家”到創業者
外界一直用“科學家”稱呼黃曉慶,但他在公開場合卻從不承認自己是科學家,總以工程師面目示人。他說,要以一名工程師的身份,集結工程的力量和智慧去改變世界。
黃曉慶的人生一直在“開掛”。他出生在一個很“科技”的家庭,父親是電子工程教授,母親是物理學教授。他很小就喜歡閱讀各種科幻書,尤為喜歡《十萬個為什么》,不讀書時就折騰各種物理化學實驗,可以說“燒”“燃”“破壞”“重建”“造車”是最能描述黃曉慶童年生活的詞匯。
黃曉慶讀大學時正值文革,學校鬧革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成為學生去學校學習的常態。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環境倒是給了黃曉慶很多自由發展的空間。“想學什么就學什么,完全基于興趣。”
也是這段經歷讓黃曉慶意識到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他更愿意留給孩子們更多的時間、空間去實現自我。
19歲,大多數人剛走進大學校園的年紀,黃曉慶已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前往美國留學,后就職于美國貝爾實驗室。期間,因為他業績突出,以至于老板常開玩笑稱“要是能克隆幾個黃曉慶,解決事情就簡單了”。
1995年,黃曉慶以聯合創始人身份創立UT斯達康并擔任公司CTO。1997年他提出用IP技術實現下一代移動交換,即軟交換。僅僅四年過后,全球所有主流設備制造商、運營商都開始研究和發展軟交換。
2004年,黃曉慶帶領團隊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可支持1000萬用戶的軟交換機。2007年,在全球市場上,軟交換機完全取代傳統程控交換機。這一年,黃曉慶回國擔任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一職。
比起這些令人羨慕的人生經歷,黃曉慶的夢想顯得更加迷人,來得也更加瘋狂。
黃曉慶酷愛各種書籍,屬于典型的“不挑”型讀者,涉獵范圍涵蓋科幻、生物、哲學、佛學,甚至是網絡小說。其中科幻和生物類書籍深受黃曉慶喜愛,這也是讓黃曉慶對世界充滿想象的原因之一。
黃曉慶是《星際迷航》不折不扣的終極粉,看過幾百本《星際迷航》的小說以及《星際迷航》電視劇和電影,對《星際迷航》塑造的世界觀懷有極大的敬意,公司名“達闥”亦源于《星際》角色Data。
黃曉慶說:“《星際迷航》把文明分成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就是智慧生物只能在它們所居住的星球去獲得支援,出不了這個星球——很明顯我們的地球就是這個等級。第二個等級是智慧生物可以從他們居住的星球去他們星系里的其他星球——我們人類快要到這個階段了。第三個等級就是我們可以去遠離我們的其他星系,這就是‘星際迷航。
“我的夢想就是想在中國創造一個類似于‘星際迷航的作品,有一天把靈魂下載到機器人身上。”
那300年后,機器人有了靈魂,統治地球的還能是人類嗎?
“什么是人類?20萬年前非洲叢林跑出來的猴子叫人類?還是300年之后計算機下載幾個靈魂出現新的物種叫人類?我認為生物人、生物合成人、機電人、電腦人都是人類。
“如果說300年后被外星人統治了,那個世界才能說不屬于人類了。”
黃曉慶真的為“夢想”離開了工作八年的中國移動,2015年創辦達闥科技,開始了在“云端智能機器人”技術及產業領域的發展。他想用未來長達十年的時間讓家庭保姆進入千家萬戶。
“云端智能機器人”在世界上被首次提出時,黃曉慶已經53歲了。
達闥科技Marcom主管Peter說,在工作期間,外人對于一把年紀的黃曉慶出來創業很是不理解。但Peter的回應很簡單:“很多時候我們不理解偉人,是因為我們太平庸了。”
被孫正義三次投資
“離職創業的時候,我要說服家人和朋友、合伙人、投資人,甚至是被招聘進來的工作人員。”黃曉慶感慨地說。
但令黃曉慶驚訝的是投資人成了最容易被說服的一批人。2017年2月,達闥科技對外界宣布了A輪1億美元融資成功的消息,資方有軟銀集團、富士康集團等。這是當時人工智能領域數額最大的一筆融資。
軟銀集團的孫正義已經是第三次投資黃曉慶的公司了。第一次是在沒有任何書面材料,只聽黃曉慶說了一個概念的情況下孫正義就答應要投資。第二次是黃曉慶創立UT斯達康,孫正義也投資了。“現在我要做機器人他更興奮,因為他本人也特別喜歡機器人。”黃曉慶說。
宣布融資消息的同時,達闥科技也交出了一份耗時兩年的研究成果。他們實現了獨創的移動內聯網云服務(MCS),為云端機器人的遠程操控構建了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同時也為實現下一代企業移動信息化提供了關鍵的“云網端”安全架構。
其研發的全球首款專門為云端機器人打造的云端智能控制終端DATA,以插拔的方式為一個智能終端提供雙CPU、雙Modem,對安全環境與互聯網環境實現了真正的物理隔離,把機器人認知系統放在云端,做機器人實體和云端“大腦”之間的連接器。
同一時期,達闥科技還試水了導盲機器人——基于HARI(Human Augmented Robotics Intelligence,人體增強機器智能)云端智慧和云端技術的機器人META,以頭盔的形態為視力障礙人群提供人臉識別、物體識別、路徑規劃、避障等服務。
導盲機器人的“大腦”就在云端,是結合5G移動通信、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而成,此外也是一款同時憑借傳感器和實時操作系統的終端設備。
導盲機器人亦是云端智能機器人的基礎架構。“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包括云端、網絡、智能終端的產業鏈和生態環境,服務于更多用戶和企業,并成為云端智能機器人時代的領航者。”
至此,達闥科技開始從隱秘狀態轉向公開,在北京、成都、硅谷設立了研發中心,以深圳和東京作為銷售中心,團隊也從原來的幾十人到了現在的300多人。“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我從谷歌、三星、華為、思科、IBM、索尼等公司挖來的。”
云端智能機器人這條路有多難走,黃曉慶很清楚。僅拿目前的導盲機器人來說,撇開技術,云協同是一大問題。黃曉慶說:“云、網、端的協同牽涉到不同廠家、不同傳感器、不同處理器,移動通信,以及算法和數據格式等等。”
除此之外,導盲領域相對而言是一個很特殊的領域,很多人都沒有做過,要把導盲機器人推向市場,用戶體驗成為一大考驗。達闥科技的解決辦法是與政府合作,直接為視障人士提供試點服務。這樣一來,得到的用戶反饋即是目標用戶真實的體驗反饋。
導盲機器人只是達闥科技云端智能機器人的第一步,而技術和市場從來都是一步一步累積出來的。“我們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現在就瞄準去做家庭保姆機器人,將來一定會死得很慘。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核心技術不斷變現,支持技術不斷往前。”黃曉慶坦言。
不過,第三次創業的黃曉慶相信,雖然目前智能機器人產業離生活還很遠,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十年人工智能市場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屆時,家庭保姆機器人走入尋常家庭,為普通家庭服務,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