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峰+譚鵬程
摘 要: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貧富差距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影響下呈逐步拉大的趨勢。縮小貧富差距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關鍵是制度,只有從市場行為、稅收、就業與社會保障方面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才能從根本上縮小貧困差距,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關鍵詞:貧富差距 和諧社會 制度安排
1、我國貧富差距現狀的分析
1.1相關數據分析
(1)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我國總體居民基尼系數在1994年達到峰值0.389,而后有一定水平下降(1996年0.375,1997年0.379,1998年0.386),到2006年又回升到0.397。而社會學家的調查數據顯示差距更大:1980年,中國大陸的基尼系數約0.3,到1988年城鄉合計的基尼系數也只有0.382。但到了1994年的0.434以后逐年攀升,2005年為0.456,2006年0.457,2007年0.45,每年增0.1百分點[3]。
(2)城鎮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擴大。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城鎮居民中20%最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5410.8元)是20%最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4567.1元)的5.6倍;農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組(人均純收入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組(人均純收入1182.5元)的7.2倍[3]。
(3)農村內部差距擴大的同時,城鄉差距逐年拉大。1978年農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2124,1994年就到了0.32,1999年又上升到0.3361。從實際收入看,以2007年為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5%,為1985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鄉居民收入比卻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是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3]。
1.2基于社會發展現實矛盾的分析
(1)政府財富增長過快,政府占有社會財富過多。2007年,世界銀行發布了2份極具震撼力的報告。第1份關于俄羅斯經濟狀況的報告指出,俄羅斯經濟增長是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第2份報告涉及中國,在2001年至2005年間,中國經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但13億人口中最貧窮的10%人口的實際收入卻下降了2.4%。中國30年的高速發展,積累了大量財富。從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脹成分后,政府財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才增1.2倍。在中國,超過76%的資產是政府擁有的,民間只有不到25%的資產[4]。《學習時報》曾載文披露,2004年中國公車消費4085億元,公款吃喝2000億元,公費出國3000億元,中國每年“三公消費”近9000億元。因此,在政府過度占有社會財富、政府支出不受納稅人有效監督的情況下,納稅人事實上在用自己的血汗錢供養著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
(2)社會財富通過權力尋租越來越集中。《國民收入分配狀況與灰色收入》研究報告摘要指出:根據恩格爾系數和其他一些消費特征進行初步推算,高收入階層中存在大量隱性收入,目前城鎮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31倍,而不是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的9倍。城鄉合計,全國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55倍,而不是按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推算的21倍。由于數據不充分,難以重新計算基尼系數,但肯定會明顯高于世界銀行計算的0.45的水平。在中國城鎮高收入居民中存在大量灰色收入,這是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因素。包括金融腐敗、土地收益流失、企業用于行賄的旅行和娛樂支出、壟斷行業灰色收入等,數額已接近3萬億元,占了4.4萬億元遺漏收入的大部分[4]。這說明中國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存在巨大漏洞和嚴重制度缺陷。
2、 縮小貧富差距的對策建議
2.1建設健全法律體系,規范市場行為。
要嚴厲打擊以各種非法方式獲取非法收入的行為,堵塞各種非法收入的來源渠道;要完善和規范生產要素市場,使按資本、技術等要素分配的行為趨向合理化;要完善人力市場,包括經營者市場和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既要加強立法,健全經濟法規,避免法律漏洞,又要嚴格執法,加大對擾亂市場經營秩序、違規經營、偷稅漏稅、假冒偽劣、金融犯罪等的打擊力度;既運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也要運用政治法律等“看得見的手”,雙管齊下,以此來規范市場經營秩序,縮小貧富差距。
2.2合理運用稅收制度,加大調節力度
(1).改革個人所得稅制度,適當提高起征點。同時,目前應下大力氣健全和完善征管配套措施,包括加強現金管理,大力推進居民信用卡或支票結算制度盡快實現不同銀行之間的計算機聯網;在個人存款實名制基礎上,對個人金融資產、房地產及汽車等重要消費品也實行實名登記制度;建立健全海關、工商、勞務管理、出入境管理、文化管理、駐外機構以及公檢法等部門向稅務部門提供有關人員經濟往來和收入情況信息的制度等,有了這些制度的保障,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改革才能順利推進[9]。
(2)改革稅收制度,建設和推行個人應征稅收入申報制和稅務代理制,逐步建設起由企業、個人申報,審計和稅收代理業務,形成納稅人、代理人和收稅人三方相互制約的機制,加大稅收征管力度。同時,適時開征股票交易凈收入所得稅、遺產稅、贈予稅、個人財產稅、奢侈消費稅以及壟斷企業特權經營企業特別稅等,以加大收入調節力度,形成收入再分配機制,使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趨于合理化,遏制高收入階層的收入過快增長,防止兩極分化。
2.3 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就業環境
從拓寬就業渠道角度看,政策取向應該是:選擇以增加就業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模式,實施就業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行動計劃。具體而言,一是充分挖掘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內部潛力,發展多種經營,盤活企業閑置資源,通過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安置富余人員,減少推向社會的下崗人員;二是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三是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盡可能兼顧能夠有效擴大就業的工程項目;四是拓寬國內跨地區勞務市場和國際勞務市場。
2.4 建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完善,難以保障低層城鄉居民的基本生活。特別是農村社會保障還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主要還是依靠以集體土地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家庭保障模式。因此,當前要加快在農村建設和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等,并加以切實落實。同時,在城市居民中,應通過實行最低工資保證制和最低生活保障線制,使失業職工、困難企業職工、退休職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居民在生活上基本有保障。
參考文獻
[1]張華琳我國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理論導刊》2004.
[2]唐燦重視城市貧富分化加劇現象《發展》2004.
[3]劉大權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經濟日報2001-8-30.
[4]孫紅永試析我國當前貧富差距擴大問題《前沿》2005.
[5]劉曉輝對當代中國貧富差距問題的思考理論學刊2005-4-8.
作者簡介
張旭峰1992.09男云南昭通人單位:云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