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恬 王威 吳霞
摘 要 教科書是呈現知識、進行教學的重要教材,學生的學習往往基于對教科書文本的閱讀。本文基于教科書中的科學詞語及其技術性建構,探討其對學生進行文本閱讀的影響,以求能以這一方面為切入點為之后探討教科書文本的有效教學的研究打下基礎。
關鍵詞 教科書 文本閱讀 科學詞語 技術性建構
1教科書及文本閱讀
在學校教育中,教科書是知識呈現的主要載體,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媒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對教科書文本進行閱讀,因此是否正確閱讀與理解教科書文本對學生能否有效習得知識起重要作用。
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文本的語言進行學習的過程。閱讀文本同時涉及學習語言和借由語言來學習兩個方面。學習語言是指學生要學習教科書中的語言,學生一般使用的語言是口語化的,用詞、構句十分簡單并易于理解;而教科書文本所使用的語言包含了科學詞語和特定的語言組織方式,與學生日常接觸的語言表達形式有較大的不同,而這會極大地影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借由語言來學習是指學生通過教科書語言的表達來學習相關知識,而好的教科書其語言的論述如對科學詞語的簡單易懂的解釋能使學生順利理解并有效習得語言所傳遞的科學知識。
總而言之,學生閱讀文本、學習知識的效果與教科書的語言密切相關,教科書的語言是影響學生教科書文本閱讀的重要因素。
2科學詞語及其技術性建構對學生教科書文本閱讀的影響
2.1科學詞語與文本閱讀
Halliday認為詞語才是具有真正意義的最小單位,因而教科書中的詞語是研究文本所必須考慮的因素,尤其是教科書中的科學詞語。臺灣學者黃湘菱將科學詞語界定為“具有科學意涵的內容詞”,其重要特點是經過了語法包裝、壓縮了大量信息,且通常無法直接從字面上看出其科學意涵。教科書文本通常存在大量科學詞語,對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并且科學詞語的數量越多,所含的科學信息量就越大,挑戰也就越大。
2.2科學詞語及其技術性建構
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教科書在介紹科學詞語時,是否說明其產生歷程對學生學習科學詞語極為重要,即要以生活中具有可見的技術事件為起點,將具有事件借由語法包裝成較為抽象、普遍性較高的宏觀事件,再總結歸納壓縮成最后的、抽象的且信息量大的元事件即科學詞語,這個過程被稱為科學詞語的技術性建構。如表1,以教科書中的“細胞分化”為例說明其技術性建構過程。
了解科學詞語的技術性建構歷程可幫助學生從具體到抽象逐步理解科學詞語,從而理解更透徹并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Hsu與Yang(2007)的研究也指出,科學文本在解釋科學現象和科學詞語時,學生較能理解符合技術建構歷程的文本,因此對科學詞語的表達是否解釋了其技術性建構歷程會影響學生對教科書文本的閱讀與理解。
3總結
教科書的地位非常重要,學生對其文本閱讀理解的結果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教科書中存在大量科學詞語,其不同于學生使用的日常語言,本文探討了教科書中的科學詞語及其技術性建構極大地影響著學生對教科書文本的閱讀,因此也影響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這為以后利用技術性建構過程促進學生對科學詞語的理解從而促進有效教學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葉佳承,楊文金,廖斌吟等.兩篇七年級“能量塔”文本之比較分析[J].教育科學學刊,2011,56(2):175-206.
[2] 胡壯麟.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74-193.
[3] Pei-Ling Hsu, & Wen-Gin Yang. Print and Imag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Text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07, 5(4): 639-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