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賓 孟曉玲
摘 要 格林公式是多元函數積分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其定理較為抽象,應用又非常廣泛,學生們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總是不得其法。文章嘗試采用探索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主動地探究,著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有利于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 格林公式 探究式教學 認知規律
0引言
格林公式是高等數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式,它建立了二重積分與平面曲線積分之間的密切聯系,在多元積分學教學內容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地位,同時,格林公式在數學、物理和化學中都有著相當廣泛的應用。
筆者通過多方面調查研究發現,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常常存在定理的內容太抽象、證明過程理論性較強、定理的條件不好理解等問題.基于這些問題,為使教學效果更加突出,本文嘗試在格林公式的教學中,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并且合理組織例題、習題,提高學生舉一反三、隨機應變的能力,使所學知識得到升華。
1格林公式及證明
無論是在教材中,還是大多數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是一開始就直接給出格林公式,這無疑是超前指路,置學生的心理、思維狀態于不顧,讓學生覺得定理的出現太突然、抽象,從而一開始就喪失了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可以適當設計問題情境,逐步啟發學生進行探究,自然引出格林公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1.1問題的引入
接下來讓學生考慮,如果D為任意的復雜單連通區域,格林公式是否成立?引導學生通過化繁為簡、由難變易的思想,適當添加輔助線分割區域,結合二重積分、曲線積分的性質,容易得到(3)式仍然是成立的。
1.3定理的完善
在給出具體的定理之前,為培養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能力,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三個問題:(1)上述公式成立對被積函數有什么要求?(2)對積分區域和曲線有什么要求?(3)如果D是多連通區域,等式是否成立?引導學生逐一理解并解決這三個問題,并補充區域邊界正向的規定之后,本節課的重要定理——格林公式便呼之欲出了:設平面有界閉區域D由分段光滑的曲線L圍城,二元函數在D上具有一階連續偏導數,則有
,
其中L是D的正向邊界曲線。
為避免錯誤使用格林公式,應對格林公式的條件做重點強調,并采用課堂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解決下面問題:(1)如果L取得是D的負向邊界,公式怎么調整?(2)假如在計算曲線積分時,積分路徑L不是封閉的,怎么辦?(3)如果被積函數在D內某些點無定義、不可導或者導數不連續,能不能直接使用格林公式?通過指導學生回答上述三個問題,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表現欲,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學生對定理條件的理解和記憶,為以后靈活的使用格林公式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例題的設計
課堂上講解必要的例題,是實現教學目的的一個重要環節,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又能夠拓寬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本節課中從三個方面設計例題。
2.1較為基礎的情形
由格林公式不難看出,在計算曲線積分或者二重積分時,為使計算過程簡單,節省計算時間,可將二者相互轉化,下面給出兩個簡單例子加以說明。
例1計算二重積分,其中D為由直線y=x,y=1和y軸所圍成的三角型區域。
分析:在二重積分原始的計算方法中,將其轉化為二次積分時,需要選擇適當的積分次序才可行,而利用格林公式可以直接轉化為I=xdy==1cos1,L是逆時針方向的整個三角形邊界。
例2計算I=(x2ycosx+2xysinx)dx+(x2sinx+x)dy,其中L為橢圓周x2+2y2=4,取逆時針方向。
分析:如果利用橢圓的參數方程把該積分轉化為定積分,計算過程將非常復雜,采用格林公式將其轉化為二重積分,D為橢圓域。
2.2非閉區域的情形
例3計算I=,其中L為從點(2,0)沿上半橢圓周x2+2y2=4到點(2,0)。
分析:該題的設計是被積函數與例2相同,而積分路徑變為上半橢圓周,不再封閉,受例2的影響,學生容易想到使用格林公式來求解,那么,取什么樣的輔助線?方向如何?計算步驟是什么?可逐步引導學生自行解決。
例4計算I=,其中L為從點沿上半橢圓周x2+2y2=4到(2,0)點。
分析:例4的積分路徑與例3完全一樣,仍需要添加輔助線,但例4的被積函數又含有奇點(0,0),是否能取與例3相同的輔助線?作什么樣的輔助線既能避開原點又使計算可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思考、去探究,不斷發現并解決問題。事實上,為了避開原點,第一次取輔助圓周L1:x2+y2=4,≤x≤2應用格林公式得,通過代入技巧去掉奇點后,與例3相似,第二次做輔助線y=0,≤x≤2,再次使用格林公式即得。
2.3存在奇點的情形
例5計算I=,其中L為橢圓周x2+2y2=4,取逆時針方向。
分析:該例題的被積函數與例4一樣,積分路徑為閉曲線,內部有奇點(0,0),受例4的啟發,可以做輔助圓周L1:x2+y2=1避開原點,方向仍為逆時針,不難得到,去掉奇點后,再次直接使用格林公式計算出I=2€%i。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例4的鋪墊,例5可以嘗試讓學生獨立完成,因為這兩道題的基本思路和步驟都是一樣的;并且結果與輔助圓周的半徑沒有關系。
這里設計的五個例題,從簡單到復雜,比較典型,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格林公式的使用條件和應用技巧,體會格林公式的靈活應用之美。
3結束語
以上是格林公式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從定理的引入到例題的解答,既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又發揮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教師適時的引導和總結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迅速活躍起來,這樣的教學既有啟發性,又有誘惑力和幽默感,深入淺出,使學生感到格林公式可望又可及。
參考文獻
[1] 汪雄良,王春玲.格林公式的研究式教學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0):78-80.
[2] 同濟大學數學系.高等數學(第七版)(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40-241.
[3] 同濟大學數學系.高等數學(第七版)(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04-207.
[4] 瞿勇,金裕紅,李凌.格林公式之多次運用舉例[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3):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