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興昌 嚴軍 馬曉藝
摘 要 “卓越計劃”注重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對當地冶金專業大學生實施“卓越計劃”,實踐取向 “三個層次和一個強化”,實施了實行雙導師制度,冶金虛擬仿真實訓開設,創新理論與方法引入,生產實習系統化,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等舉措,建立省內創新研究中心,長期穩定的專業實習基地,學院教師與企業工程師之間微信交流平臺,對冶金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 卓越計劃 冶金核心課程群 實踐與創新
0引言
2011年,根據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號)1精神,結合我省十大優勢產業發展和“雙百工程”建設需要,在省教育廳、省國資委的大力支持下,選擇具有較強行業背景,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建設發展需要的青海大學冶金工程等四個專業開展了“卓越工程師”先期試點,經過宣傳、報名、面試、公示等階段性工作,冶金專業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班”舉行開班儀式。省教育廳與省國資委聯合行文印發了《關于青海大學與企業聯合開展卓越工程師培養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青教高〔2011〕64號)2,對試點工作提出具體要求;2013年冶金工程專業入選國家第三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1構建基于卓越計劃冶金專業教學體系
依托冶金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實施,主要采取本科生應用型工程師培養模式,根據現有校企合作基礎及青海省冶金工業發展現狀,結合冶金工程專業認證的需求,以及首屆卓越工程師培養所取得的經驗,以2014級冶金工程(有色金屬方向)作為冶金課程群建設實施對象。主要針對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工程實踐能力不足進行彌補。在核心群建設中重點圍繞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的建設。
1.1教學體系的設計
以“卓越計劃”計劃注重的實踐為取向,基于冶金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實施實踐創新能力為導向的“三層次”實踐教學體系。強化核心課程實踐案例內容補充。
(1)基于“卓越計劃”要求,結合省情、校情,結合冶金專業教育,強化專業教師、學生職業技能實踐創新。
(2)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理論與實踐課程時間安排上循序漸進,整體部署從基礎實踐到綜合實踐與創新,對專業知識掌握進入深一層次。
1.2教學體系構成
專業以《有色冶金原理》,《冶金工廠設備》,《冶金工廠設計》,《預焙槽煉鋁》,《炭素生產》,《仿真實訓》,《生產實習》,《創新思維與方法》等課程組成以服務鋁電解產業培養人才的核心課程,分為三個層次為提升專業師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并注重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銜接,構建了校內實驗室、虛擬仿真基礎實踐,企業生產實習綜合實踐,學科競賽、畢業論文(設計)創新實踐組成的三層次基于“卓越計劃”教學體系,符合了學生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并且通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介紹創新方法,強化專業應用型人才實踐與創新能力薄弱的短板。
2核心課程群建設的舉措
2.1創新思維與方法課程引入
創新的方法是有規律可循,而冶金專業無論從工藝到設備設計范圍領域較為廣泛,專業授課教師具有創新資格認證資格之后為專業學生授創TRIZ1新理論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應用TRIZ創新工具體系。學生通過創新方法結合專業以案例解析的發方式進行完成考核,開啟了學生實踐創新之路。
2.2開設專業虛擬仿真實訓
2013年我院搭建校級冶金專業虛擬仿真平臺,派赴2位專業教師系統學習電解鋁多個模塊化操作,專業相關教師收集整理資料于2017年編寫了《鋁電解虛擬仿真實訓指導書》作為學生實訓資料,目前已開設具有專門電解鋁模塊仿真實訓,該實訓一邊通過模擬實訓化操作,一邊觀看3D模擬現實場景,模擬了學生在現場工作的正式場景和操作,為后期學生生產實習打下堅實基礎。
2.3實施“雙導師”制度
聘請企業內9名高級工程師為我校企業導師,長期為我專業師生進行具體生產工藝及設備管理等方面學術報告,教師與企業工程師進行長期穩定的學術交流。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設計)進行雙導師制,大四學生以專業相關企業實際生產遇到問題為選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按計劃扎實進行論文(設計)工作,學生合理分配時間下駐企業,跟從企業導師的指導與實踐,進行試驗方案設計到試驗的實施,另一部分時間學校教師進行論文(設計)撰寫的指導,雙導師之間相互溝通,共同協作,完成畢業生論文(設計)工作,最后聘請企業導師與學校教師共同參與完成畢業論文評審與答辯。
2.4生產實習的系統化
前幾年生產實習剛開始,因與企業溝通不充分等方面原因,生產實習效果不佳,通過幾年建設長期穩定的企業生產實習基地,生產計劃不斷的完善與改進,學校與企業加強交流與合作,生產實習實現了系統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校制定實習計劃能夠全部落實,實施輪流頂崗實習,彌補了原先工作崗位的單一,實習內容局部片面的問題。
(2)進行導師具體負責制,進行分工明確,建立企業、學院、教研室、班級四級“卓越計劃”教學信息反饋機制,通過教學信息的收集和反饋,全面掌握和監控生產實習狀況,相互協作,高效率的完成專業生產實習。
(3)專業相關教師編寫了《有色冶金實訓》教材,與企業生產實習內容相匹配,為學生在生產實習中提供指導。
2.5加強專業教師實踐鍛煉
利用“校內師資隊伍實踐能力提升計劃”項目,選送3名教師前往企業進行不少于3個月的實踐鍛煉,當前有色金屬冶金企業向高精密、合金化的方向轉型,高校教學落后于生產實際,迫切需要學生掌握最新的知識,尤其在固體廢棄物利用,冶金新工藝等方面。所以尚需根據企業實施階段具體情況,不斷優化現有教學內容,重點建設核心課程的課件、教案、教輔、實驗指導、實習指導材料,購買相關課件及課外輔導材料。收集整理專業相關資料,完善課堂講義,補充生產實際案例。
3加強條件建設,提高實踐創新
3.1建立省內創新研究中心
2011年院系教師主持了創新方法推廣,權威機構培養了學校的10名教師,8名教師獲得二級創新工程師資格,2名教師獲得3級創新工程師資格,同時省內創新研究中心掛靠在學校,隨著《創新思維與方法》在我校師生實施范圍日益擴大,收益群體越來越多。
3.2建立專業實習基地
目前,青海大學與省內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做好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項目實施中不斷加強與現有企業的合作。經與省內另一公司協調聯絡,該公司有意向對冶金專業學生進行定崗實習,且實習期間學生有部分津貼補助。擬以協議形式夯實校企在教師聘用、實習實訓、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
3.3建立校企人才交流平臺
利用現有教師與企業工程師聯系合作,統一整理企業工程師聯系方式,建立教師與工程師微信群,教師與學生微信群,搭建交流平臺,方便老師、學生與企業工程師交流、合作,形成從生產遇到問題的工程師與高校教師與學生組成的科研團隊之間的信息暢通無阻。為后期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模式提供信息保障平臺。
4結語
通過課程群建設,院冶金工程專業在校大學生240人接受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信息的收集和反饋,全面掌握和監控教學狀況,及時解決教學活動中的問題,根據需要及時調整教學實施過程,保質保量完成卓越計劃培養方案中各項教學活動。鋁電解企業在卓越工程班學生實習實訓、畢業(論文)設計及就業崗位方面提供全面服務和優惠政策,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為鋁電解行業輸送具有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專業技術人員,培養的學生直接到企業就能勝任技術崗位,節省企業一大部分成本,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同時也解決了學校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通過整套方案在冶金專業進行的具體實施及實踐的探索得到一些經驗,望能給同行業給以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Z].教高,2011.
[2] 關于青海大學與企業聯合開展卓越工程師培養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Z].青教高,2011.
[3] 付敏,范德林.基于TRIZ 理論的高校創新教育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