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韜
摘要:《巴黎協定》的正式生效昭示著后巴黎時代的來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邁出了重要一步。《巴黎協定》允許締約各方通過國際轉讓減緩效果,這將給國際碳市場帶來新變化并深刻影響未來國際碳市場的格局。面對國際碳市場的新挑戰,中國擬啟動全國統一的碳市場來積極面對。有鑒于此,中國應當完善碳交易市場的制度建設,加強試點地區與非試點地區的合作,以應對后巴黎時代的新變化。
關鍵詞:《巴黎協定》;中國碳市場;碳排放權交易;碳減排
中圖分類號:D815;D8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089-02
一、巴黎協定給中國碳市場帶來的新機遇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大會上通過新的全球氣候協定——《巴黎協定》。協定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方面的內容。根據《巴黎協定》,各締約方將加強對全球氣候變化威脅的應對措施,把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相對于工業化前的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爭取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
《京都議定書》建立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權為主的三種碳交易市場機制,即清潔發展機制(CDM)、聯合履行機制(JI)和國際排放貿易機制(ET)。這三種機制,直接產生了之后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而《巴黎協定》第六條確立了“保留市場機制,允許締約方國家之間自愿進行減排交易”的原則,許可締約方各國在自愿基礎上通過“國際轉讓減緩成果”的方式來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的承諾目標。
在《巴黎協定》生效之后,我國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低碳產業和推動能源優化升級,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收益最佳的發展模式。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市場工具,也是治理環境污染的長效機制,而碳交易市場基礎上的碳金融市場是低碳經濟的金融途徑,可以給綠色產業的成長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后巴黎時代,隨著我國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將于2017年全面啟動,中國碳市場即將開啟全新篇章。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的《中國碳市場研究報告2017》,全球碳交易的需求量預計為每年7億至13億噸,由此形成一個年交易額高達140億-650億美元的全球碳交易市場。其中,中國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之一,預計2017至2022年每年碳交易量將超過2億噸。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總額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第一大能源交易市場,而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碳排放權交易量的第一大市場。
后巴黎時代全球碳金融市場潛力巨大,由于不同國家或地區在在經濟發展水平、能源結構與效率、減排空間以及技術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同一減排量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減排成本不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通過推行碳交易制度來降低碳減排的成本。根據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推算,假如按2010年價格計算,在2005年到2030年的階段我國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任務,大約需要投入41萬億元。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已投入10.4萬億元,之后的15年還將投入約30萬億元。由此可見,中國需要加快全國碳市場的建設進程,總結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經驗,盡快形成統一的管理制度和交易體系,同時探索融入國際碳市場的機制和措施。
二、新形勢下中國碳市場面臨的挑戰
在《巴黎協定》生效的新形勢下,隨著未來我國履行在碳減排方面的義務,在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之一的過程中,我國也將面臨諸多挑戰。
第一,我國面臨的國際碳減排壓力逐步增加。碳減排作為主流趨勢在全世界已經達成共識,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碳減排的責任從發達國家逐步開始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中國碳排放總量已達到世界第一,占全世界總排放量的26%,由此產生了巨大的國際減排壓力。而世界碳市場發展的變化,不僅體現在發達國家的市場發展中,也體現為發展中國家碳交易市場的飛速發展。例如與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在碳交易市場建設方面就取得了一定進展。印度于2009年起施行碳市場交易,并在2011年確立印度節能交易計劃,針對印度國內的水泥、鋼鐵等高能耗行業實施強制性的減排交易政策。在巴黎氣候大會中,印度公布了碳減排目標,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比2005年下降35%。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積極建設國家碳市場的行動,極大地給我國增加了碳減排的壓力。
第二,我國在國際碳市場規則主導權面臨的競爭更激烈。由于目前全球沒有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世界碳市場由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等分散的區域性碳市場組成,不同區域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也各有差別。盡管國際碳交易市場的容量在持續增長,但國際碳市場規則主導權的競爭卻愈發激烈,尤其是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EU-ETS)作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交易市場占據了主導地位,每年均有數額龐大的碳排放交易額。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碳市場交易總額大約為447億歐元,歐盟碳排放量雖為全球碳排放總量的10%,但歐盟碳交易市場份額在年全球碳市場交易總額占比高達92%。目前,我國在碳市場規則主導權的爭奪戰中,面臨發達國家在國際碳市場的領先地位帶來的巨大壓力。
第三,我國低碳產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日漸增大。低碳產業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產業,設計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產業,與碳排放市場息息相關。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迅速發展,推動了國際低碳產業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發達國家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重新重視工業的重要地位,積極鼓勵低碳產業等新興工業的成長。例如德國就提出工業4.0戰略,試圖提升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隨著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持續發展,國際低碳產業的競爭也愈發激烈。我國在后巴黎時代,發展低碳產業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信息網絡產業和高端制造產業都是我國低碳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這些領域都將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激烈的國際競爭。
三、后巴黎時代中國碳市場的應對舉措
目前,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2016年11月4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旨在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2030年前后達到峰值。方案提出在2017年全面啟動統一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這將覆蓋石化、鋼鐵、建材、電力等8個重點控排行業。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氣候司測算,2017年全國統一碳市場啟動后,我國碳排放交易量將高達30億-40億噸。根據全國統一碳市場的整體建設思路,筆者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注重頂層設計,完善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制度建設。目前,支撐國內試點碳市場運行的,是“1+1+N”的政策法規體系,包括碳排放總量控制、碳排放配額管理、碳排放權交易、碳排放報告、第三方核查等重要制度和相應法則。但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2014年頒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過于簡單粗糙,立法位階較低,導致法律效力不高。對此,我國應當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層面,制定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法》,在法律中對碳排放權的創設、運行和核查環節的具體制度做出詳細規定,厘清各監管部門的職責與分工。
第二,加強試點地區與非試點地區的合作。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地區在運行碳市場的過程中在碳市場頂層設計、碳交易機制建設和能力建設等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為參加全國統一碳市場做了充足的準備。而非試點地區碳市場建設卻面臨諸多困境,碳市場建設基礎薄弱。對此,應當充分發揮試點地區對非試點地區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做好非試點地區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準備工作,通過碳市場能力建設中心,將試點碳市場運行積累的經驗向非試點地區進行分享、交流和借鑒。我國的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地區可以設立為區域性的中心市場,探索開展以試點區域為中心的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發揮試點地區輻射和帶動的作用。
第三,加強發展碳金融市場。目前的碳金融市場依托于新興的碳排放權市場,主要由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深度參與,通過各種金融衍生品以及與碳交易相關的貸款、保險、投資、期權等碳金融產品,形成規模化交易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碳金融市場成熟之后,能夠在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展中發揮有利的推動作用:一是價格發現作用,通過價格信號實現碳配額資源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二是成本分擔作用,即讓高排放者向低排放者支付,事實上起到共同為減排買單的作用;三是融資作用,創新型的碳金融產品既是為碳交易體系管控單位提供新型融資方式的金融工具,同時也可盤活市場碳資產,加大在碳市場中碳資產的流通率和流轉率,一定程度的流動性將保證市場的活躍度交易量。
第四,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MRV)體系。通過健全MRV體系以覆蓋行業建立統一的碳核算方法和渠道,建立企業碳排放數據電子報送平臺,確保落實重點企業歷史排放數據核算、報送與核查,并把交易單位的歷史排放數據的報送與核查、復查完全分開,以確保數據的質量。同時,完善培育和遴選相關領域專家及本地核查隊伍等基礎工作建立MRV體系優化機制,提高體系生命力,建立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定期進行多方單位的交流總結,公開遴選第三方核查機構和核查員,嚴格界定其檢查領域,確保核查的專業性。對第三方核查報告進行專家交互評審,對評審通過的核查報告進行抽查評估,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王雪婷.后巴黎時代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9):34-38.
[2]曾文革,馮帥.后巴黎時代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的中國路徑[J].江西社會科學,2016(04):146-157.
[3]田睿琪.中國碳市場的現狀、績效和發展對策[D].吉林大學,2016.
[4]胡玲玲.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碳金融工具的創新與應用[J].對外經貿實務,2016(01):55-58.
[5]郝海青,毛建民.歐盟碳排放權交易法律制度的變革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