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芳 羅方
摘要:近些年,由于自由刑顯現出的弊端的越來越明顯,且受刑罰輕緩化觀念的影響,罰金刑憑借其獨有的優勢,備受關注,在各國刑罰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隨之而來,適用問題也層出不窮,嚴重制約了罰金刑正常適用,社會效果也大打折扣。本文第一部分從罰金刑存在的利弊兩方面闡述了其存在的現實意義及不足并談及其適用中的價值取向。第二部分立足于實踐并結合我國有關罰金刑的規定、外國的立法及法學界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著重闡述了罰金刑在實踐過程中立法方面的缺漏、司法及執法具體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第三部分有針對性的對第二部分的問題提出解決之道。
關鍵詞:罰金刑;確定罰金額;隨時追繳制度;減免制度;執行時效
中圖分類號:D9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097-02
罰金是法院判處罪犯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一種剝奪罪犯財產利益的刑罰。罰金作為一種刑罰手段具有深遠的歷史,自原始社會就存在,一度與賠償制度混同。公元前18世紀的《漢謨拉比法典》最早使用了“罰金”一詞,這也是罰金成文立法的最早見證。資本主義初期的一些刑法典,如1810年《法國刑法典》也規定了罰金刑,但由于它被認為不能起到懲戒和威嚇作用,因此沒有被作為主要手段使用。二十世紀以來,隨著刑罰輕緩化的觀點得到認同及自由刑弊端的日益顯現,罰金刑因具有特殊的優勢,在各國的刑罰體系中所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高,甚至有取代短期自由刑的趨勢。
一、罰金刑制度存在的現實性及價值取向
(一)罰金刑適用的獨特優勢
首先,罰金刑的適用,具有直接收益性,當選擇了單處或者選處罰金刑時,犯罪人將不被收監,不予關押,可以節省獄政開支,減少國家懲罰犯罪的經費投入,其次,罰金刑的適用,可以有效抑制短期自由刑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如犯罪人在獄中交流學習犯罪經驗;再次,罰金刑的適用,對犯罪分子從經濟上加以制裁,有利于遏制貪利性犯罪人再次犯罪,從而起到一般預防或特殊預防的作用;最后,在發生誤判情況下,相比生命刑和自由刑,罰金刑的適用,可以更有效的減少冤假錯案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有誤判結果需要糾正,可向受刑人返還罰金,并可賠償其利息損失,具有誤判易糾性。
然而,罰金刑也存在不足之處,例如:適用罰金刑具有相對不平等性,對于經濟條件富裕的犯罪人和生活貧困的犯罪人適用同樣的罰金刑,懲罰效果會大不相同,或者會出現以錢贖罪的情形等等。但權衡罰金刑適用的利弊,總是利大于弊。
在我國,罰金刑作為刑種的一種,雖然得到不斷完善,但在許多方面仍存在著問題,致使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以期罰金刑有更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
(二)罰金刑的價值取向
據馬克思關于犯罪本質的分析,犯罪是指孤立的個人侵犯統治階級國家意志,反對統治關系的斗爭。而刑罰則是國家為維護其基本生存條件,對破壞統治秩序的個體給予的剝奪或限制其某種權益的最嚴厲的強制性制裁方法。從報應理論來闡述罰金刑,即:基于對象(罪犯)的不法行為造成社會權利分配的實際不平等狀況,并針對經濟罪犯和財產罪犯出于貪利圖財的思想而進行犯罪的特點,由國家對其判處罰金的刑罰;從經濟上加以制裁,使受刑對象將其擁有的合法利益交出用來抵銷因其行為所帶來的損害,盡量恢復合法狀態。犯罪和刑罰性質的一致,更好的體現了報應性和預防性的統一,正是對自由刑弊端的彌補,同時也是罰當其罪的體現。
此外,運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可以得出結論,預估的行為結果大于實施行為所支付的代價,既收益大于成本,是決定人社會行為選擇的根本因素。所以,遏制犯罪的最好途徑,即:行為成本等于或略大于預期利益,同質的貪利性犯罪與等價的經濟性剝奪能更好的使人們在權衡利弊后做出合法性的行為選擇。
因此,罰當其罪以實現正義與追求社會秩序的效益是構筑罰金刑價值基礎的兩大支柱。
二、我國罰金刑的適用
(一)罰金刑的適用范圍
我國罰金刑主要適用于貪利性犯罪,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不論罪責輕重,對貪利性的犯罪一般都有罰金。貪利性犯罪,是指以非法獲利為目的的犯罪,分為三類:一是直接侵害財產權的貪利性犯罪,二是直接侵害各種社會秩序的貪利性犯罪,三是直接侵害人身權利的貪利性犯罪。罰金刑通過對犯罪者一定程度上經濟性的剝奪以達到遏制犯罪的目的,但是對于不同類型的貪利性犯罪其作用有所不同。所談論的罰金刑的特殊作用主要在直接侵害財產的貪利性犯罪上有所體現。對于破壞社會秩序和侵害人身權利的貪利性犯罪,因為其特有的犯罪客體,對其判處罰金不會起到懲罰和預防犯罪的目的,還可能造成執行困難的局面。
同時,受刑罰輕緩化思想的影響,罰金刑的適用范圍有擴大的趨勢。除了貪利性犯罪外,對于一些過失犯罪,輕微故意犯罪,罰金刑的適用有利于罪犯改過自新,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
(二)適用罰金刑的方式
根據刑法總則、分則的有關規定,罰金刑的適用可以分為唯一的法定刑獨立適用(單處),還可以作為并處的法定刑附加適用(并處),作為選處的法定刑可獨立適用也可附加適用(選處)三種方式。
單處,指對某類犯罪除了判處罰金刑外,不能適用其他刑罰。在我國現今的刑法中,此類只見于有關單位犯罪的規定中。
并處,指法律規定對某些犯罪判處主刑時,必須同時附加適用罰金刑。如,判處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并處罰金。
選處,包含三種情況:將罰金規定為可獨立適用的選擇性刑罰,應附加適用的選擇性刑罰,可選擇作為獨立適用的選擇性刑罰或附加適用的刑罰。
三、財產犯罪中適用罰金刑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罰金刑適用范圍的擴大,問題也不斷凸顯。滯后的法律觀念,傳統的“金作贖刑”只作為特權階層的權利;罰金刑被認為以罪代刑,以錢贖罪,是對貧苦大眾的不平等。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罰金刑的適用受到制約。此外,我國在立法,司法與執法中,罰金刑的問題也很普遍,急需解決。
第一,罰金刑作為我國刑種之一的附加刑,在整個刑罰體系中地位低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導致司法適用率偏低。
第二,罰金刑的適用范圍過窄,主要適用于貪利性犯罪,對于過失犯罪和輕微故意犯罪很少適用,而且貪利性犯罪中罰金刑的配置也不甚合理。且對未成年人如何適用的規定不明確。
第三,罰金刑適用的方式不合理。分則中“并處”的過多,必并科和罰金刑數量的增多,我國現在罰金刑的法律體系不夠完善,使得罰金刑的執行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撐,不具有個案的選擇性。
第四,在刑法總則的規定中,沒有考慮罪犯的經濟情況,僅把犯罪情節作為確定罰金數額的依據。立法本意雖好,力圖體現平等,不因個人財產多少的差異造成刑罰輕重不同,可是這種平等僅僅是形式上的平等。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刑罰實質意義上“貧”“富”的不等。
第五,刑法分則中,大量采用無限額罰金制,規定嚴重背離罪刑法定的原則。在財產犯罪罰金刑數額設置時應該首先考慮倍比罰金制,而相關條文僅25個,與所有規定罰金刑條文的總數相比所占比例較小,應該進一步提升我國罰金刑設置依據的科學性與正義性。司法的自由裁量較大,在利益誘惑下,容易錢權交易,滋生司法腐敗,從而進一步造成同罪異罰,法律尊嚴受損,公民權利受到侵害。
第六,罰金刑的執行方法規定的過于簡單,執行制度欠缺較多,隨時繳納的規定本身值得商榷。
第七,沒有確立完備的罰金刑執行的時效。
四、解決之道
(一)提升罰金刑在刑罰體系中的地位
刑種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一國刑罰體系中的地位,即是主刑還是附加刑。它表明罰金刑在該國的受重視程度,因而決定其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范圍及適用頻率。鑒于各國不同的國情和法律傳統,因而在立法上有關罰金刑的規定多有不同。在日本和德國罰金刑適用范圍大,適用率高,罰金刑被規定為主刑。在我國,罰金刑規定為附加刑,表明立法界及公眾對其重視不夠。因此為提高罰金刑的適用率,提高其地位勢在必行。
(二)調整罰金刑的適用范圍
隨著刑法輕緩化的趨勢,罰金刑適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具有必然性。目前我國的罰金刑主要適用于貪利性的犯罪,體現犯罪的性質與刑法的性質相一致的原則。
但是,從另一角度考慮,對于一些輕微的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適用罰金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可以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各種弊端。其次,罰金刑適用有利于罪犯重歸社會,不會終身貼上罪犯的標簽而產生反面引導。
除此之外,對貪利性犯罪也應具體分類,對于明顯以牟利為目的并無關于人身侵害的犯罪,如貪污、賄賂、瀆職等,增加罰金刑的適用有利于人們在行為選擇時衡量其犯罪成本和犯罪后所能得到的預期利益。而對于直接侵害財產權和人身權的貪利性犯罪要嚴格限制適用罰金刑。一者,此類犯罪多為犯罪分子因貧困鋌而走險實施的犯罪,對其適用罰金刑,在執行過程中將會面臨無財產可供執行的尷尬局面。二者,此類犯罪以獲取不法財產為目的,由于其直接以危害人身為手段或直接造成此危害結果,犯罪客體具有雙重性,立法中對其施加自由刑的同時并處罰金或沒收財產。立法主旨雖好,卻未必盡如其意,已判處自由刑的罪犯對罰金刑的執行必然對以消極態度;或積極隱瞞,轉移財產或犯罪后極度揮霍,造成判決難以執行。
(三)剛性到柔性轉變的罰金刑的適用方式
我國刑法有關罰金刑適用方式的規定中“必并處”的條文太多,這樣的規定降低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因此我們需要制定一整套的有效機制限制或將所有的“必并處”的規定修改為“可并處”。
五、結語
罰金刑作為一種適應刑罰輕緩化趨勢并有著克服短期自由刑弊端等獨特優勢的刑罰方式,其適用深度與廣度都有待擴大。在實現罰金刑法律性的同時也要實現罰金刑的社會性,更多的關注其在適用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深入研究,逐步完善我國有關罰金刑的規定。
[參考文獻]
[1]馬克昌.刑罰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2]張新纂.論罰金刑的法律價值選擇[J].法制與社會,2009.
[3]李艷玲.論我國罰金刑的適用范圍[J].法制與社會,2008.
[4]張靜.論罰金刑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理論界,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