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禎
摘要:刑事訴訟制度下的人權保障在無罪推定原則中可見一斑,這一原則作為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的重要手段,已然成為國際通行的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在人權保障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本文從人權保障的視角出發,首先闡述了人權保障在無罪推定原則中的體現,簡述了無罪推定是如何起到人權保障作用的;其次對無罪推定原則的內涵進行分析,指出了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再次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探討了立法,司法實踐和法律意識三方面的不足;最后基于存在的問題和現實的需要,提出構建我國無罪推定原則的個人思考。
關鍵詞:人權保障;無罪推定;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105-02
一、人權保障在無罪推定原則中的體現
“人權”是每個人自出生起就享有或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關系到人的生存和發展,是一個人之所以成為社會中的人的最基本要素。在我國,“人權”概念第一次出現是在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中,人權保障上升為我國憲法的一項重要原則;新《刑事訴訟法》也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第2條中,成為刑事訴訟法的重要任務。在無罪推定原則的內涵中,我們可以找到人權保障的縮影,無罪推定是人權保障最重要的標志之一,被世界各國刑事司法普遍奉行。因而,這一原則也是在國際范圍內得到確認和保護的一項基本人權。①
由此可見,從人權保障視角來看,無罪推定原則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一方面,無罪推定中蘊含著人權保障的價值。不僅僅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和自由,更是以此為基點,拓展到捍衛和保障我們每一個普通公民的人權,這一原則的作用在于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全體社會成員與國家公安機關、司法機關在一個平等的平臺上進行博弈。另一方面,無罪推定對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主體地位和權利有積極意義。這一原則賦予并保障被追訴方作為獨立的訴訟主體所享有的各種訴訟和實體權益。新《刑事訴訟法》對人權保障的規定是我國立法的一大進步,但只是吸收了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精神,未正式確立其基本原則的地位。此外,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一直以來受有罪推定、疑罪從輕觀念的影響較大,冤假錯案和刑訊逼供時有發生,在諸如佘某案、念某案等事件中,民眾看到的,是無罪推定原則在我國立法規定及實際執行中的不足。
二、無罪推定原則的內涵分析
1764年,貝卡里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對無罪推定原則進行了首次系統的理論闡釋,他提出:“在沒有作出有罪判決以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稱為罪犯。”②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首次以法律形式承認和確認了該原則,這標志著無罪推定原則己經由理論探討上升到法律的高度,那無罪推定原則的內涵究竟是什么?綜合各國學者的觀點,無罪推定應具備以下三方面的具體內涵:
第一,控方承擔舉證責任。“無罪推定”所彰顯的人權保障在證據制度上顯示為證明責任的分配,即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歸屬于檢察機關,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有罪或無罪的責任,而且享有提出證據、進行辯護的權利。
第二,疑罪從無。疑罪從無是無罪推定的必然要求,即用以證明被告人犯罪事實的證據必須滿足充分、排除其他一切可能的程度,如果控方的證據不能排除對被告人無罪的合理懷疑,那么法庭應當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裁判。
第三,沉默權制度。美國1966年的“米蘭達明示”就是對沉默權的確認,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訊問或出庭受審時有保持沉默、對問題拒絕回答的權利。③這一制度賦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抗國家違法的或者無根據的追訴的程序性保障。
三、我國無罪推定原則的現實問題
(一)立法規定的缺陷
1.無罪推定原則在《刑事訴訟法》中尚未確立
《刑事訴訟法》第12條保留了原法的規定,表述為“法院定罪原則”,雖非常接近無罪推定原則,但與國際通行的無罪推定原則的規范表述仍有差異,也沒有構建起與該原則配套的相關訴訟制度。“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的表述說明,這一規定只是采用了無罪推定的基本精神,重點在于強調定罪權只能由法院經過依法判決行使,并未構建起以人權保障為核心的“無罪推定”。
2.沒有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18條的規定,只有對于與案件毫無關聯的問題才能不予回答,而對于其他問題,則一定要如實供述,才可以從寬處理,如果不如實供述,還可能會面臨從重處罰,這就意味著“老實交代”成為了一項必須履行的義務,這顯然是對沉默權的否認,與無罪推定的基本內涵相背離,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的侵犯。
(二)司法實踐的滯后
1.非法證據的排除不夠徹底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通過刑訊逼供等違法方法取得的言詞證據予以絕對的排除,而對于有違合法程序獲取的實物證據只要予以補正即可作為證據使用。④如此一來,公安檢察機關可能會通過刑訊逼供的方式來迫使犯罪嫌疑人提供實物證據的線索,之后再找理由對該證據予以補正,就可以進而順理成章地使之成為定案根據。這無疑踐踏和侵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違背了無罪推定原則的要求。
2.辯護權在實踐中未能有效實施
在實踐當中,律師在申請法院調查取證時,決定權屬于人民法院,如果人民法院不配合,律師也就無法調取所需證據。這沒有達到無罪推定所要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隨時得到辯護人的幫助而不受任何人或機關妨礙的底線。
(三)法律意識的缺乏
嚴厲打擊犯罪行為在歷史上一度成為中國刑事訴訟的首要目的,懲罰犯罪與維護社會穩定也就相應成為司法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再加上我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的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標準,使得無罪推定的法律意識一直未成為人們的內在追求。長久以來,公安機關力圖通過開展“嚴打”活動,以確保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穩定,公安執法人員往往主觀臆斷,從心底里認定他們抓獲的人就是罪犯,沒有將無罪推定作為其行為的準則和內在要求。社會公眾也未形成無罪推定原則的法律意識,他們認為一個人如果受到了司法機關的追究,那么這個人一定是有違法犯罪的行為,要不然不會被抓起來或被告上法庭,社會公眾往往簡單認為從公安機關破案到檢察機關起訴至法院,被追訴人就應當是罪犯。
四、構建無罪推定原則的思考
(一)完善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規定
1.正式確立無罪推定原則并確立其憲法地位
基于《刑事訴訟法》第12條對無罪推定不明確的表述,并不能充分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筆者認為,須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無罪推定原則,并確立其基本原則的地位;同時,憲法作為根本大法,是普通部門法制定的依據,對于指導刑事訴訟法起到重要作用,因而,須進一步將無罪推定寫入憲法,確立其憲法地位,這樣一來,有利于從根本上保障每一位社會成員的人權,改變全體社會成員陳舊落后的“有罪推定”法律意識,真正發揮無罪推定應有的效用。
2.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
為了適應國際社會的要求,筆者建議刪除《刑事訴訟法》第118條中“如實供述可以從寬處罰”的準則,充分發揮該法第50條中“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作用,在借鑒國外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沉默權規則。
(二)在實際執行中落實無罪推定原則
1.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對非法證據的排除是無罪推定原則的重要體現,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4條雖做出了相關規定,但只絕對排除通過違法手段得到的言詞證據,在非法實物證據排除方面的規定不夠完善,違背了無罪推定原則保障人權的追求,也違背了司法公正的要求,因此,筆者認為,應將有違合法程序取得的所有證據不加區分地一律排除,須廢除非法實物證據通過補正或合理解釋即不必排除的法律規定,在司法實踐中逐步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使無罪推定原則真正落到實處,避免暴力取證、非法取證等侵犯人權的行為的發生,并使刑訊逼供在強調人權保障和司法正義的今天銷聲匿跡。
2.確保辯護權的有效實施
辯護權是諸多訴訟權利中最核心的權利,也是無罪推定原則所要實現的一項重要權利,能夠使控辯雙方力量達到相對平衡,有助于保障被追訴者的既得權益,對此,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推動辯護權實施的關鍵在于保障辯護人在刑事訴訟各階段的調查取證權,并使這一權利在現實中能夠有效行使。對于有礙于辯護權正當行使的行為,須在司法實踐中貫徹法律所賦予的申訴、控告的權利,以最大限度地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使無罪推定原則滲透到司法實踐的每一個角落。
(三)增強司法工作人員和社會公眾無罪推定的法律意識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要提高對無罪推定原則的推廣普及力度,不斷提高執法、司法人員和社會公眾無罪推定的法律意識。正如沈德詠先生所說,錯放一個真正的罪犯,天塌不下來,錯判一個無辜的公民,天就真的要塌下來了。⑤因此,筆者建議,一方面,通過宣傳教育等途徑,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轉變原來重懲罰的思想觀念,使其認識到在我國構建無罪推定原則對于保障人權的重大意義,在法院做出有罪裁判之前,都將被告人視為無罪之人,保障其作為普通公民所應享有的一切權利;另一方面,利用新聞媒體的影響力,通過各種渠道和各種形式向社會公眾宣傳無罪推定原則的精神實質,端正輿論導向,提升社會公眾無罪推定的法律意識,正確引導公眾慢慢接受“無罪推定”的刑事訴訟價值觀念,使無罪推定原則深入到每個公民的心中,為在我國構建起無罪推定原則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五、結論
無罪推定原則將人權保障作為其價值追求,是判斷一國刑事訴訟發展水平的主要標準。將立法規定的完善、司法實踐的貫徹和法律意識的提高三者有機結合,是推動無罪推定的構建和提高刑事訴訟中人權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徑,我們期待著無罪推定原則被正式確立起來,被每一個人所接受。
[注釋]
①卞建成.刑事正當程序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12.
②[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31.
③冀祥得.控辯平等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27.
④劉桂麗.人權保護視角下的無罪推定——由李懷亮案引發的思考[J].溫州大學學報,2014(2).
⑤沈德詠.我們應當如何防范冤假錯案[EB/OL].http://www.court.gov.cn/xwzx/yw/201305/t20130511_184162.htm,2013,2013-05-11/2016-3-29.
[參考文獻]
[1]卞建成.刑事正當程序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12.
[2][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31.
[3]冀祥得.控辯平等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27.
[4]劉桂麗.人權保護視角下的無罪推定——由李懷亮案引發的思考[J].溫州大學學報,2014(2).
[5]沈德詠.我們應當如何防范冤假錯案[EB/OL].http://www.court.gov.cn/xwzx/yw/201305/t20130511_184162.htm,2013,2013-05-11/201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