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要南 雅楠 馬愛拜
摘要:我國在工傷保險制度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現在對工傷界定不明確;法律、法規不健全;工傷認定中的爭議性問題突出等方面。本文從目前學者們對我國工傷認定等相關理論研究的基礎之上,采取總結、歸納等方法,對完善我國工傷保險制度提出自己的建議,使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愈加完善。
關鍵詞:工傷保險制度;工傷認定;歸納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109-01
一、工傷認定的概念及特點
(一)工傷認定的概念
我國學者對此認定不一,一部分學者認為工傷認定即“工傷保險行政部門、法院、仲裁機構在各自的主管范圍內,依據各自的程序,對事故或疾病進行事實查明,直接適用《工傷保險條例》關于工傷構成的實體法規定,做出是否是工傷的判定。”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我國勞動部門依法確認勞動者的傷殘屬于勞動法意義上的工傷行政行為”。回看司法實踐,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對工傷的認定又與具體的工作因素等條件有關。由此來看,不僅在理論層面上存在不同觀點,在司法實踐中更是影響因素重重。但是《工傷保險條例》作為社會法,以保護弱勢群體利益為其法律原則。所以我們必須對其明確規定的內容全面準確的予以把握。而且立足于法律原則和勞動者權益最大化,只有全面理解法律規定的具體要素,才能有效的界定工傷,也才能保證公平。
(二)工傷認定的特征
首先,其目的是對勞動者受傷害事實給予確認和認定的過程;其次,主體是法律法規及規章明文規定的相關部門;次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7條和第55條可知,它是依申請,經相關行政部門做出行政確認的行為;再次,做出該行為必須嚴格的以與之相對應的法律法規為基礎;最后,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都受到工傷認定結果的法律效力約束,是其解決糾紛的法律依據。
二、我國工傷認定制度的現狀及其存在不足
(一)我國對工傷的概念規定不具體
在我國《勞動法》、《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中國職業安全衛生百科》、《工傷保險條例》和《規定》中,對工傷及其認定雖然有明確的規定,但沒有對工傷給出具體的概念,在實踐中又受到行政機關和其他部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限制,使得有些工傷認定存在困難,在申請工傷認定時存在一定難度,導致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能及時得到保障。為了使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及時得到保障,使勞動者家屬沒有后顧之憂,需要對工傷下定一個具體的概念。
(二)法律、法規不健全
法律作為規范社會制度的依據,不僅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在完善工傷保險制度過程中的基本要求,也是世界其他國家在建立工傷保險制度國家的過程中的依據。由于我國現行《社會保險法》和《工傷保險條例》不盡完善以及其他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在立法層級的不盡一致,就導致其在適用的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和沖突。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和沖突以及法律法規在適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建立法治國家。需要進一步完善《工傷保險條例》。
(三)工傷認定中存在的爭議性問題突出
現行的《工傷保險條例》對工傷保險范圍雖有所擴大,但對其認定有所限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爭議。《工傷保險條例》對工傷認定規定了三種情形:典型性工傷、視同工傷和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情形。其中,《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中規定的典型性工傷:“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對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的交通事故做了時間性和主要責任的限定,筆者認為是不合理的,在本著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現代化主義的法治國家,為了實現依法治國,就必須實現社會與經濟、國家與個人、企業與職工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作為雇傭關系中處于弱勢一方的勞動者,在遭受到工傷事故已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但因《工傷保險條例》對其做了限定,從而導致受傷勞動者無法申請工傷認定,會造成勞動者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利益受到損害的現象。
《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規定的:視同工傷的情形“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這里規定的“突發疾病”、“48小時”筆者認為不合理,首先,此條例的規定存在矛盾,即限定詞間是“或”的關系,并非“且”的關系,就是說只要職工在工作時間內突發疾病死亡的在48小時內就屬于工傷,而超過48小時死亡就不屬于工傷。對于超過48小時死亡的勞動者是不公平的,同樣都是在工作時間內發生的疾病,由于時間段的限定,而不能得到應有的賠償,是不合理的。一方面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還會引發勞動者的家屬和用人單位在道德上的危急,于勞動者的家屬而言,為了獲得工傷認定,拿到相應的工傷賠償金或者減少以后受到勞動者可能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給家里帶來的經濟壓力而放棄救助。于用人單位而言,為了減少單位的經濟損失,在治療的過程中要求醫院極力搶救,進而使得搶救時間超過48小時。
三、我國工傷認定制度的完善
(一)明確工傷概念
法律的完善和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是以最基本的法律概念深化和抽象出來的具體的定義為基礎。要完善工傷保險制度,就必須明確什么是工傷,對工傷給出具體的概念,通過工傷的概念去判斷勞動者所受傷害是否屬于工傷的范疇。只有我們在正確理解和分析勞動者所受傷害屬于工傷后,才能對工傷認定作出合理的的判斷,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二)健全工傷保險制度,完善工傷保險條例
世界上工傷保險制度發達的國家都有自己的《工傷保險法》,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而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轉型期、各項法律制度正在不斷完善階段,出臺一部統一的、全面的、具有權威性的《工傷保險法》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對我國來說,已有《工傷保險條例》,所以,完善《工傷保險條例》它可以給因工受傷的勞動者和其他受工傷保險保護人群提供求助依據。
在健全現行工傷保險制度過程中,還應和其他法以及(《規定》)一起,構成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法律框架。從而使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形成一個從立法到認定再到執法有據的模式。
1.認定主體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作為我國的工傷認定主體,依據《工傷保險條例》和《辦法》行駛工傷認定的職權。但是,由于不同部門對工傷認定的申請條件不同,就會導致在工傷認定中存在不同的問題,盡而造成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及時的保障。為了使勞動者的權益受到保護,應對認定主體作具體規定。
2.申請主體
《工傷保險條例》第17條規定勞動者所在單位在發生工傷事故后申請工傷認定。只有其所在單位沒有提出時,勞動者本人和其近親屬、工會組織申請。在這里對申請主體做了先后順序的限制,如果勞動者所在單位由于某些原因不對受傷職工提出勞動申請,那么其近親屬和工會可能就沒有權利或者由于超過時效而沒有辦法提出申請,這就會造成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所以,應取消申請順序的限制及在申請過程中瑣碎的證據材料,延長申請時間,以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3.認定的救濟
(1)簡化工傷認定的程序,現行工傷認定的程序太過于復雜、流程、步驟太多,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及專業能力的限制,大部分勞動者并不知曉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途徑和具體方法,所以相關部門應當設置專門的辦公室為勞動者進行相應的說明和告知,幫助勞動者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完善《工傷保險條例》,應當廣泛聽取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聽取各個層級的企業代表、工會代表和職工代表的意見,鼓勵廣大人民群眾積極以電子信件的形式建言獻策,吸取他們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意見,在衡量多方利益后出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法制建設的《工傷保險條例》。與此同時,我們應在企業、小區等地對其進行大力宣傳的同時定期組織教育活動,讓人民群眾知曉《工傷保險條例》的重要性。呼吁他們有意識,積極主動的參與的同時參保。
(三)規范工傷認定中的條件和時間性限制
工傷保險制度建設的初衷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維護勞動者的合法利益。但是,現行《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卻對其做了限制性規定,如非本人主要責任,突發疾病和48小時等。該限定不利于職工盡快得到相應的賠付,進行有效的治療,恢復健康和工作生產,更不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的建設。所以,應依據(《規定》),對“上下班途中”重新做出全面具體的理解。
首先,據勞動部最新解釋,“上下班途中”即勞動者正常上下班和加班加點的途中。勞動者在上下班途中因自駕、乘車和他人機動車造成的傷害都屬于機動車事故傷害。
其次,對于路線不僅指傳統的上下班過程中的必經路線,還應認可在其他非路線(如廣闊的工廠區域)以及從事日常生活過程中需的路線等受到機動車傷害。
最后,應全面準確的理解上下班途中的時間延續問題。既包括“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與居住地、單位宿舍的合理的上下班途中”,例如,馮某家住西安,但其系某縣公司職工,公司實行兩班每周輪休工作制,某日馮某輪休,9日應正式上班,2日交班后回家休假。7日,馮某騎摩托車由家返回公司途中,發生交通事故,經搶救無效死亡。此時離正常上班較遠,但傷害事故發生具有特殊性,應當認定傷害發生的時間為上下班途中。
對于“突發疾病”、“48小時”也應當做以修改或者直接去掉,不再將“突發疾病”、“48小時”作為限制認定工傷的條件,并且應當將“突發疾病”與職業病做出具體的區別,擴大職業病的范圍,將因病導致的喪失勞動能力的勞動者也納入到工傷認定的范圍之內。
四、結語
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它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在不斷的與世界水平相接近。然而其中不免仍有諸多爭議,歸根結底都是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還不夠高,社會保險還不夠發達,所以,受傷害的職工獲得工傷請求的待遇相差較大。故此,我們需要努力提高我國社會保障的水平,加大社會保障的宏微觀力度。
[參考文獻]
[1]黃貞榮.第三人侵權致人工傷的法律救濟[D].重慶大學,2013.
[2]張李艷.下班途中工傷認定案件評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