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書紅
摘要:監護制度的設立完全是為了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民事權益,成年人監護制度是監護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公證在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的具體應用是順應社會發展客觀要求,加強和完善公證在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關鍵詞:成年人意定監護;公證;介入;法律依據
中圖分類號:D92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148-02
、成年人意定監護及其法律制度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的共同難題。人們在步入老齡后,他們的意思能力和體能逐步衰退,以至于他們無法獨立確定其生活的重大事項,獨立行使民事行為,因此需要設立監護制度這類民事主體行為加以規范。民法意義上的監護制度,是指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行為能力欠缺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權益和財產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的一項民事法律制度制度。我國成年人監護的適用方式包括法定、指定、委托和意定四種;監護的分類,以年齡為依據,分為未成年人監護和成年人監護。所謂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也稱“持續性代理權授予制度”、“任意監護制度”、“預先性代理權授予制度”等,是成年人監護制度所特有的一種監護人決定方式,是指成年人意思能力健全時可以預先選定監護人,就有關監護的設立、監護的內容等均由當事人自我決定,其目的是保障成年人的自立、尊重其自我決定權。本文擬在介紹我國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立法現狀的基礎上,通過闡述公證介入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的法律依據、社會背景及應用時機條件等,以期公證工作能在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的具體應用中能充分發揮其法律服務職能作用。
我國現行成年監護制度,通常被稱為成年精神病人監護,內容主要散見于《民法通則》第十四至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十至二十三條等法律法規及相關司法解釋中。2013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系密切、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組織中協商確定自己的監護人。監護人在老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依法承擔監護責任。老年人未事先確定監護人的,其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確定監護人”。《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國家法律的立法層面上首次承認了意定監護制度,并對老年人適用意定監護的主體條件、意定監護人的范圍、意定監護啟動的條件、監護人的責任等作出了明確規定,對于我國原有的監護制度進行了重大突破。2017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即將于10月1日起實施,新民法總則專節對監護制度進行了規定,對老年人意定監護事務也已經有了更加明確的規定。其中第二十九條規定,被監護人的父母擔任監護人的,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按照以往《民法通則》及相關法律法規所建立的監護制度下,制度關注的重點以代管被監護人財產、代為作出民事法律行為、保護交易安全為主,一旦民事主體被確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法庭將以監護人的意思表示為準,僅考慮監護人代為作出之民事法律行為。而在《民法總則》所設立的新的監護制度下,立法理念發生了重大轉變,對監護人范圍、監護人指定程序、被監護人范圍、監護職責履行方式、意定監護、撤銷監護等問題進行了增改,確立以最有利于被監護人原則和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愿基礎上建立的新的監護制度體系的立法精神,維護了被監護人人權,尊重被監護人自主決定權,豐富了監護制度的內涵。
二、公證介入成年人意定監護的迫切要求
據2016年的統計,我國老齡人口已超過1.6億,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包括患阿爾茨海默癥的老年癡呆者)數量龐大,達4000萬以上。而且,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還在以年均100萬的速度增加。這一現實,使得老年人的生存處境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此外,由于城鎮大規模城市化、人口遷徙、科技知識更新等,造成老年人與子女分居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很多老年人越來越依賴子女以外的監護者管理自己的日常起居、醫療照護、財務保管。如果不事先有所約定,那么當老年人失智、失去行為能力后,很可能引起子女、親友紛至沓來試圖插足治療方案、瓜分遺產,將造成很多糾紛和矛盾和社會不安定因素。前段時間,患認知癥的北京慈善家李某平先生資產疑被侵吞財產一事,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李先生本人在被證實患病期間,其財產交給一家非公證性質機構托管,加上親友莫衷一是的說法,使真相撲朔迷離。根據《公證法》的有關公證內容的規定,在意定監護協商產生和實現的過程中,有關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行為均可以成為公證的對象,公證機構也可以為此提供相應的事務性法律服務。李先生如果在患病之前辦理意定監護預設指定監護人,并且將財產轉移、負擔的特定行為設定以公證形式作出,并且指定中立公立性(而不是現在這種商業性的資管公司)的公證機構監控財產和財產憑證,無論現在的家人還是工作人員都將無法對李先生作出不利的行為。意定監護公證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防止委托人因發生昏迷、衰退、身體障礙等喪失行為能力的情形,以致于委托人不能處理自己的事務時,委托人所確定的、委托的監護人能夠按照委托授權書的約定,保障委托人在世時的生活質量、醫療救治、人格尊嚴。再如,平鑫濤先生在認知能力失去前若辦理了意定監護協議公證,瓊瑤阿姨和繼子女的爭議也許是可以避免的,家務事便不必在報刊網絡上鬧得眾人皆知。
三、公證介入成年人意定監護的法律依據及其完善
中國公證機構作為公法性質的機關,行使公共職權,代表國家間接干預私人生活,起到溝通、服務、證明、監督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以下簡稱《公證法》)第二條規定“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根據該法條,國家設立公證制度的目的,就是由公證機構為社會提供具有普遍證明力的證明。《公證法》第十二條規定了公證機構可以辦理的與公證活動有關的法律事務,其中包括“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公證機構登記的事務”。公證是中立的。在具體的意定監護公證事務中,就是證明當事人設立監護權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使私人契約通過公證行為達到公文書的目的,具有公示和對抗的功能。意定監護制度是一種預防性的法律制度,因此在當事人使用這種制度時,合適的兼具公權性質的司法機構輔助支持必不可少。在我國現代法治進程中,公證制度是不應缺位的,在民法總則中寫入公證,是我國民法典對于家事危機的治本之道,無疑包含意定監護列為法定公證事項。
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的不斷構建、加強和完善,為公證在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的應用創造了條件。在我國,除上述提到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立法上首次承認了意定監護制度外,我國各地方立法機構都積極作出了相應地方法規,總結和規范公證介入成年人意定監護的相關制度。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系密切、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組織中協商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并通過公證等方式予以明確。老年人未事先確定監護人的,其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確定監護人”。公證被作為一種明確協商意定監護的方式寫入條文,為公證在成年人意定監護權的實現提供了法律依據。《民法總則》第三十條規定: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可以協議確定監護人。協議確定監護人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該條為公證機構通過協議公證介入監護活動提供了可能的空間,即對于監護人存在爭議的情況下,公證機構可以探索發揮其中立、公正、公信的優勢和行使公共監督人職能,辦理有關財產保管、托管,監護監督等業務。
在意定監護制度成熟的德國、法國等國及臺灣地區,法律規定這些授權書、監護協議書經過公證的,達到公示、真實、證據對抗的效果,以保障當事人內心意思的充分表達。我國臺灣地區在其民法親屬編第四章“監護”中新增條文中規定:意定監護契約之訂立、變更采要式方式,須經由公證作成公證書始為成立,并由公證人以書面通知本人住所地之法院。這些相關的法律規定為健立和完善我國公證介入監護法律制度提供極其有益的參考。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進一步發展,成年人的監護等問題日益凸顯,不僅涉及被監護人自身利益還會波及家庭和社會的和諧安定有序,因此,以成年人的意定監護人的設立為目的的監護類協議公證必將會成為很多公證處即將面臨的一項公證業務。筆者正是在公證實務過程中遇到幾起當事人咨詢成年人監護公證有感而發起筆撰寫此文。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由于成年人監護制度的不夠完善、宣傳的不夠到位,民眾對“意定監護人”概念的理解缺失,缺乏權威而統一的意定監護登記查詢平臺等等因素以及公證員對如何辦理成年意定監護相關公證業務剛開始探索等因素的制約,涉及成年人意定監護的公證業務開展還不多,有待于公證人積極開展成年人意定監護權實現的公證活動的運用與探索,為社會的和諧安定盡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李霞.成年監護制度的現代轉向[J].中國法學雜志社,2015(2).
[2]段東升.<民法總則>編纂與我國成年監護制度之重塑[J].知與行,2017(1).
[3]戴安達.以我國監護制度為視角對設定意定監護人類公證若干問題的剖析[EB/OL].中國公證網,201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