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要:新的歷史時期,伴隨著迅猛發展的私募基金行業,投資者受到PE借道IPO退出受阻等的影響,對其所持有的基金份額,有了轉讓的需要。但從目前的立法分析,只有轉讓限制的規定,還沒有全面規定私募基金轉讓的份額。通常情況下,投資者轉讓份額,僅僅是通過私下交易,或者是其他途徑完成。因為缺乏健全的轉讓制度,而使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為此,為了對私募基金份額轉讓進行完善,有必要完善相關立法,通過建立規范化和常態化法制規制,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
關鍵詞:轉讓行為;私募基金;法律規制;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2.2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153-02
前,在我國立法中,還沒有明確規定私募基金轉S讓份額,僅僅是限制性的規定了轉讓方式、受讓人資格和轉讓的人數。隨著政府對私募市場發展支持力度的加大,盡管在各個部門規章和法律之間的規定,具有大同小異的內容。但因為缺乏完善的監管體系、以及立法中的不合理之處、操作標準的不統一,都會對私募資金行業的發展產生影響。同時對于買受人及出賣人權益的保護,也是極為不利的。基于此,本文對私募基金份額轉讓行為的法律規制進行了研究
一、私募基金轉讓限制規定中的存在的問題
(一)人數限制
在基金份額轉讓和私募基金發行立法上,我國均限制了人數。同時,法律對不同組織形式的私募基金,也限制了不同的人數。在轉讓私募資金份額時,還需要對人數限制的規定進行遵守。對此進行立法的理由如下:一是個人群體是我國的私募基金的主要投資者;二是目前機構投資者還不具備相對成熟的機制。盡管我國對專業投資者,包括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等,具有專門的規定,并且設有行業監管機構。但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的機構投資者不管是人員的素質、數量,還是專業技術,差距都非常顯著。三是機構投資者通常都具有理性的投資行為,擁有著明確的目標指向。資金份額持有者具有最大化的利益,同時也是擁有著豐富經驗的老手。通常都是由專業人員測評投資對象的風險以及談判能力。但自然人在投資時,由于投資知識的匱乏,還存在不理性投資行為。這部分投資者具有較弱的承擔風險能力,僅僅看重私募資金的回報率高。因此,需要用法律強制自然人投資者的人數限制。
(二)資格限制
通常情況下,在我國立法中的合格投資者,往往都具備一定的風險承擔能力和風險識別能力。《基金法》自規定了“非公開募集基金”,也對合格投資者進行了增定。但沒有統一規定合格投資者的財產能力,而是賦予了證監會指定標準的權利。但出臺的《暫行辦法》,并沒有對我國私募基金中合格投資者標準多樣的情形進行規定。其他法律法規和證監會另有規定關于上述機構從事私募基金業務。相關公司的資管業務是否被認定為私募基金業務,是其關鍵點所在。從本質上分析,這些公司的資管計劃屬于私募基金,但名目卻是不同的,并且監管歸屬不同的部門,這些對私募基金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三)轉讓方式的限制
轉讓中的一般性勸誘和廣告的禁止性規定盡管被SEC取消,但是反對此過程中私募基金的呼聲也很高。反對者認為取消和限制私募基金發行的行為,會使基金管理人通過各種方式向公眾和潛在購買人宣傳其產品的方式受到限制,對其證券的非公開性產生影響;還有反對者呼吁應限制SEC專門為私募基金規定方式。因為具有諸多的反對者,SEC也表明會進一步采取行動,限制私募基金的轉讓方式。
二、私募基金份額轉讓行為的法律規制的完善
(一)統一合格投資者標準
盡管對私募基金的規制,證監會頒布《暫行辦法》進行了規定,但是此規定并沒有在其規制范圍內,納入信托集合計劃和私募基金的資管計劃。還需要依據相關部門規定我國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資者,如果對于合格投資者的標準沒有在立法上進行統一,則為了逃避法律的高要求,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對于“私募基金”的設立,還是選擇以往的業務規則設立,很難實現立法目的。除此以外,合格投資者標準的統一,也會促進私募基金份額流動性的提升。能使買賣雙方的范圍進一步擴大,促進份額轉讓。為此,可參照其中有關合格投資者的規定,對私募基金中的投資者限制性規定進行統一。
(二)機構投資者與人數限制
在轉讓人數限制的規定上,我國相關部門規章對自然投資人和機構投資者沒有明確區分。全部的合格投資者均有人數限制的要求,并且具有非常嚴格的要求,這對私募基金份額的流動也是非常不利的。對非法人形式的私募基金,《暫行辦法》中對“穿透規則”進行設定,以最大化的保障個人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而且從源頭上遏制我國長期存在的非法集資行為。但是,穿透核查機制,也使私募基金發行和轉讓的成本進一步加大。因為在此階段,需要實質性的審查此類投資者的組成進,看該組織的投資者是否與有關合格投資者的規定相符,之后在進行合并計算。通過合格投資者認定標準的統一,對機構投資者不應再進行穿透核查。為此,合格的機構投資者取消數量,在將數量限制解除后,可將其投資額度和資格要求上限適當抬高,以解決個人投資者通過自行設立機構來規避數的限制的問題,并將對投資者帶來的風險適當降低。
(三)逐步解禁轉讓方式
隨著網絡的興起,不得以廣告和勸誘形式進行私募基金份額轉讓。《暫行辦法》還在禁止渠道中,納入了手機短信、微信、博客和電子郵件等方式,以此對普通投資者給予保護。因為私募基金具有較窄的受眾面,但由此卻將份額轉讓的流動性降低,因為不能傳播賣方信息,買方就無從知曉信息。隨著不斷成熟和壯大的投資機構,應對機構投資者的推介逐步開放。和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投資者具有較廣的信息獲取的渠道。對于基金份額中蘊藏的風險,能運用專業的手段進行判斷。同時機構投資者的談判能力是極強的,可憑借一定的經驗,對合理的價格進行獲取。
《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確立了認購起點為人民幣100萬元的私募投資基金合格投資者制度,其直接后果是導致認購金額在100萬元以下的私募產品在理財市場上出現空檔,并且,2016年監管層發出新規,禁止私募基金份額收益權的拆分。例如,某某寶是××財富互聯網金融子公司——××財富打造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以平臺所發行的“快系列”為例,產品基礎資產為各類固定收益信托計劃、固定收益有限合伙份額的組合,投資者通過與轉讓方簽署《產品收益權轉讓及服務協議》受讓產品收益權。
三、結論
本文針對私募基金份額轉讓的現實需要,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通過梳理我國私募基金的立法現狀,對于進一步完善私募基金份額轉讓行為,從法律層面,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參考文獻]
[1]邢繽心.注冊制的推出對國內私募股權基金的影響[J].清華金融評論,2015(02).
[2]梁清華.論我國私募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J].中國法學,2014(05).
[3]李勇,解惠涵.探秘<證券法>修訂三大路徑[J].中國經濟周刊,2014(12).
[4]劉運宏,衛學玲.證券投資基金法修改中的創新與不足[J].證券法苑,2013(01).
[5]范世乾.信義義務的概念[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
[6]毛燕瓊,石育斌.國外私募股權二級市場發展對我國的啟示[J].上海金融,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