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作為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源于社會,也作用于社會。同時應當是合情合理的,無論是在法運行的任何環節,都應當考慮最佳的社會效果。自從十八屆四中全會后我國特別強調貫徹依法治國戰略,但民主與法治是相輔相成的,應通過研究法與社會的關系,從法運行的各方面分析如何達到最優社會效果。
關鍵詞:法與社會;法的運行;社會效果;輔助手段
中圖分類號:D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155-02
作者簡介:劉祥(1993-),男,漢族,安徽阜陽人,蘭州理工大學。
法源于社會生活之中,凝結了各種社會規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加之新的規范而構成,社會法學派奠基人埃里希提出法律秩序是來源于社會聯合體內部秩序的,而秩序是法的基礎價值,沒有秩序其他的也就無從談起,實現法的秩序價值便是達到一個基礎的社會效果和目的。
在當今社會,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法律的變更速度和法律數量的增加,但其實每一部法律的出臺背后都是隱藏著一些社會事件和社會矛盾的,每部法律都是對社會問題的反映,法治國家不是靠法律的數量決定的,法律的目標是解決社會矛盾,包括社會中的個人、法人、其他社會組織的各種問題,也是通過國家法律手段協調社會各方面利益平衡,最終實現社會整體正義的目標。同時應該是從法律實效轉為法治實效,如同方桂榮認為的法律實效只是法治時代的一個臨時性表述,而現在對法治應有更寬的范圍認定,不僅從形式上對法律至高權威的強調,還從實體價值上意味著“良法之治”,所以法治實效的到來是必然的。我認為的法應該與社會效果結合起來也是強調法治實效的,同樣也認可一些良法是法的自然學派的觀點,因為從法應該強調社會效果方面表明法的本質應該是良法善法,惡法是達不到一個好的社會效果的,現在來說說在法運行的各方面如何達到好的社會效果。
一、立法與社會效果
立法是一部法律產生的開始,而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一部新法的出臺必定會對社會產生影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地理念也從立法開始,想要在立法時將平等公平的價值理念實現,關鍵是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梁治平提到通過立法合理分配社會資源,確立公平的交換尺度和規定合理程序有助于實現社會公平是無疑的。如果在立法中能使每個人的權利義務明確,并且對不同人給予不同的考慮,例如應當更加重視弱勢群體的保護。給予少數民族更大的變通權可以更好的管理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從群體到區域根據不同發展情況有不同考慮,進行社會資源合理分配才是公平。同時,法應該是讓公民有參與權的,考慮民意在當今大數據的時代讓公民參與其中是不難的,立法機構先定一個通過目標值,當然不可能達到百分百通過,因為個體素質和各方面總是有差異的。如果國家認為公民素質不高,對法的內容和目的理解有失偏駁,可以同時由專業法律人士和廣大公民共同參與,但是考慮到公民人數和素質的影響,可以給專業人士和公民不同的權重,去掉其中的瑕疵評價和建議,再將兩者比例相加,達到目標值則說明該法是可被接受的,再通過人大會議等機關的民主集中更加保證法的合理性。如果公眾評價不高,則需要改進和提高。這樣就可以避免法條有不足之處,如婚姻法第24條規定的情形是有問題的,因為如何證明為個人債務,如何證明與他人串通的事實呢?這變相加重了另一方的責任,而現實中更多是女方傾家蕩產的案例,相比于男方,女性的弱勢地位沒有得到很好保護。而對于商標法15條關于代理人與代表人搶注的問題,對于存在代理關系的代理經銷商搶注被代理人商標的,究竟適用第一款還是第二款不明晰。如果在立法上就能考慮這些影響因素,社會效果必將大大提高。
二、司法與社會效果
司法是法適用的重要過程,特別是在審判活動中,張冀明認為制度設計的目的就在于維持社會的基本價值,使得司法的正義可以落實,司法才能得到一般人的尊重。但現實是法官被賦予了很大的自由裁量權,相當于法官手里有一把尚方寶劍,在刑事審判中,可能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刑法有著謙抑性嚴厲性,在嚴重犯罪案件中往往決定一個人是生是死,任何有爭議的死刑案件都是關注焦點,從聶樹斌案、呼格案、賈敬龍案,都是輿論的焦點,輿論可能有不好的地方,但多數普通人一致性的看法總是可以說明一些問題的,大多數學者的觀點也是有道理的,卻阻止不了審判的獨立性,即便死刑還不能廢除,但慎用總是必要的,倘若主觀惡性極大和主觀惡性很小的人被判處相同死刑,那從法理上和情理上是否也說不過去呢?這樣一來社會效果必然是不好的,社會輿論一定不利于司法審判的崇高尊嚴,所以控權保民是極重要的,也要求我們完善監督體系,避免審判權絕對獨立,強化終生追責和領導人負責機制。同時,更加注重程序過程的公正合法,王達人說公正不是最后的結果,而是一個過程,結果公正與否很難做到,而程序公正顯而易見。程序公正比實體公正更重要,程序不公正的話必然難以信服。這樣才能實現一個良好的社會效果。
三、執法與社會效果
執法是國家機關實施相關活動的最終環節,是展現服務的形象,但是暴力執法現象依然層出不窮,執法人員與民眾糾紛也很多,民告官的案件屢見不鮮,想要實現官民思想統一,執法人員必須合理合法合情的執法,需要把握誠實信用原則、程序正當原則、比例原則的要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在維護國家尊嚴的同時體恤民情民意,并且應當定期對執法人員進行培訓和執法事項總結,完善和提高執法服務水平,建立執法標準和績效標準。同時在執法中也應該發揮電子科技的效用,可以全程用錄音錄像等方式證明執法過程的合法正當性,而且與總部系統對接,任何突發情況可以及時進行相應調整活動。一方面對執法人員的合法正當執法是個證據證明,另一方面對民眾的利益也可以很好的保障。
四、守法與社會效果
遵法守法是所有主體的義務和責任,面對當今法律意識不高的公民,我們需要加強法制宣傳與培訓,公民守法的關鍵是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因為法律是一種外在的強制力,是對人的行為的具體要求,是一種最低水平的保證,而道德是內在的強制,并且包括對抽象思想的強制,是一種高水平的自控方式。一個人能夠遵守道德標準那么絕對不會觸碰法律的紅線,所以加強國民的道德教育也是極其重要的環節。
五、輔助手段
同時對于上述眾多方面,也可以用經濟學上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去控制,從而符合最優社會效果。對于立法司法執法等問題,可以試用運籌學和統計學的方法,通過統計列舉關鍵因素,同時明確其影響因子,按影響程度高低排序,從而給予不同權重,可以列出運籌模型,從而得出最優方案,比如在許可中不同許可核準時間不同,統計基本核準時間,列出影響因素,列出模型得出影響因素最優組合,從而得出一天或一周核準各種許可的最優數量,就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當然也能通過工時順序設計提高執法工作效率。雖然最優方案是普遍的規律總結,但是可以參考,從而使法在運行中抓重點和主要矛盾解決問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社會實效。并且還可以采用六西格瑪管理方法加強社會效果的同時降低立法司法執法成本,與其提高顧客滿意度與降低成本相結合的理念相符。比如對于犯罪問題,可以將產品缺陷機會數、發生缺陷數、單位數、單位缺陷數比率、單位機會缺陷數比率、依次換成可能犯罪數、發生犯罪數、單位區域人數、單位區域犯罪比率、單位區域可能犯罪比率,用司法系統統計的數據就可以清楚知道以上數據,從而求出單位區域犯罪率。并且甚至可以求出某種犯罪的發生地點及規律,比如對于某一區域如果盜竊最多,可以統計盜竊發生時間及地點的規律,從而提前采用電子監控等手段在盜竊多發地點全方位監控,并加強巡邏,增加安全宣傳,從而減少犯罪發生,降低司法成本,并且也使社會秩序穩定,得到好的社會效果,對于其他犯罪亦可如此。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法與社會效果相結合的重要性,并且應當運用多種措施和方法去努力實現法律在當今民主與法治的時代對社會發揮的最大效用,做到法為人用。
[參考文獻]
[1]方桂榮,錢弘道.論法治實效[J].浙江大學學報,2017.1.
[2]梁治平.法律何為[M].林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