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鶴琳 許文星
摘 要 藝術體操是在身體韻律動作的基礎上,運用繩、圈、球、棒、帶等各種輕器械動作所進行的體育運動。藝術體操自1984年納入奧運比賽項目,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快速發展。同時關于藝術體操運動訓練和競賽方面的研究也逐漸得到重視。研究應用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分析近年來我國關于藝術體操運動訓練、競賽方面的文獻資料,了解十余年來我國藝術體操運動訓練的研究情況,為藝術體操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藝術體操 運動 技術訓練
1藝術體操技術訓練研究分析
藝術體操運動技術訓練實踐主要包括身體基本動作訓練、難度動作訓練和器械技術訓練,我國近些年的研究主要圍繞身體技術、器械技術以及成套動作的難度、創編等方面展開。早在新世紀初 ,就有藝術體操領域的學者應用錄像動作法、運動訓練觀察法,對“下肢力量與側舉腿平衡動作的關系、轉體類身體難度和空中轉體跳步難度動作、個人項目器械難度的選編、身體動作與器械技術動作耦合以及動作技術難度體系的建構等方面展開研究”。該方面研究一方面提出了運動員在完成平衡、轉體、大跳步等身體基本動作時相關肌群的協同作用以及在日常的藝術體操運動訓練中如何科學訓練;另一方面,提出了身體與器械動作之間的關系,新規則變化對難度動作發展的引導和推動作用等等。例如在對我國藝術體操個人項目器械難度的選編研究中,研究研究應用錄像分析,對全國冠軍賽成年組個人單項決賽的前8名的套路動作,依據評分規則的變化,就每一套動作的難度選編特征進行較為深入研究,得出了難度動作選編缺乏多樣性、精巧性,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在藝術體操運動實踐方面,我國運動員的器械技術相對較弱。有學者研究認為藝術體操器械技術大幅度增加,藝術體操器械技術向難、新、險發展將逐漸成為藝術體操發展的主流,器械技術在成套中的比例變化將帶動藝術體操訓練體系的變革。我國后備力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主要體現在難度數量較少、類型分布不均,器械技術速度較慢、質量較差,特殊性藝術加分較低。還有學者就我國藝術體操運動員的器械技術訓練的系統化、科學化、訓練規格和要求等方面展開研究。指出我國藝術體操運動員在器械技術的訓練方面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有專家認為藝術體操器械技術逐漸向新、難、流暢方向發展根據國際藝術體操的發展方向看,并指出只重視身體技術,忽視器械技術的固有訓練模式已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器械難度與身體難度雙重并重的藝術體操技術發展方向。創新器械技術,發展器械技術的多元化,是藝術體操發展的關鍵。
2藝術體操運動員選材的研究分析
藝術體操運動屬于奧運競賽的評分類項目,在我國開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競技藝術體操從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并在我國體育院校開展,與之相關的研究主要圍繞動作技術、成套創編以及選材等方面。在藝術體操運動員選材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王愛蘭教授的“藝術體操運動員身體形態模式的探討”、藝術體操運動員身體素質測量方法與指標體系評價的研究等。研究根據中國青少年兒童的生長發育規律,參照世界冠軍和中國優秀運動員的形態指數,建立了藝術體操運動員身體形態模式原形。測量指標涉及身高、體重、坐高、臀折高、上肢長、手長、指距、前臂長、小腿加足高、大腿圍、小腿圍、踝圍、肩寬、骨盆寬、腰圍等,通過對現有運動員比賽現場的直觀比較,測量數據對比驗證,設計出中國藝術體操運動員各年齡組的身體形態模式標準,為科學選材與訓練提供了依據。此外,有研究以全國藝術體操比賽中優秀少年運動員為實驗觀察對象,對藝術體操運動員身體素質測量方法及指標進行了長達6年的實驗研究,就科學實用的髖關節柔韌性及軀干柔韌性及彈跳力等素質的測量方法進行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具有藝術體操特點的身體素質測試指標體系。這對藝術體操運動員選材和身體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實踐意義。
3藝術體操競賽評分規則的研究分析
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則的變化研究在我國藝術體操運動競賽領域的研究中,占據的比例最大。評分規則既是裁判員評判場上運動員身體難度、器械技術的標準,也是教練員和運動員訓練和成套動作編排的重要依據,新一輪規則的變化引導著對藝術體操運動技術的創新、發展方向。因此,每一輪新周期規則的學習和實施,就帶來大量關于藝術體操評分規則在身體難度類型、器械難度以及難度創新和成套編排等方面的變化研究。研究主要圍繞“分析新規則的藝術編排、難度以及完成等方面的變化特點,預測今后國際藝術體操運動技術發展方向”展開。例如在縱向研究方面,長期的、不同周期評分規則的變化規律研究,新舊周期的比對研究;研究的問題主要涉及新周期視角下,個人或集體成套動作編排創新研究、成套動作藝術性的發展趨勢研究、難度動作變化特征、技術發展走向以及競賽制勝規律研究等等。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獻資料研究法,就各個時期的新規則的演變規律進行系統的分析,得出新規則的變化特征以及變化趨勢,并提出相應的訓練對策。
4藝術體操運動損傷的研究
隨著藝術體操競技向著更難、更新、更險方向的發展,尤其在一些違背身體發育的難度設置,使藝術體操運動員損傷的問題日益突出,藝術體操運動損傷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熱點和重點。近幾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應用優秀運動員的個案研究法,以我國目前最優秀的運動員為對象,就其運動損傷產生的病史、不同部位(腰、膝關節等)損傷程度,從損傷部位關節活動幅度、肌肉力量以及本體感覺等指標的診斷進行系統損傷風險評估,得出了持續的康復結合評估訓練,收到了對運動損傷穩定優化的效果。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在預防性康復訓練中加強核心部位和踝關節的保護與康復治療,加強對非損傷部位肩關節和髖關節進行預防性康復訓練”。此外,有研究者通過問卷調查法,對我國百余名優秀藝術體操運動員損傷現狀、損傷病因以及康復的策略進行調查分析,得出我國藝術體操運動員損傷發病率高達87.4%的結論,指出損傷部位最為嚴重的是腰、膝和踝關節;損傷類型主要集中在韌帶拉傷、肌肉與肌腱損傷,跳躍與柔韌類難度動作的訓練是其主要原因的結論。針對研究結果提出了強化力量和基本功訓練,合理控制體重、加強醫務監督和康復訓練等建議,為藝術體操運動員有效避免運動損傷提供參考。
5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國藝術體操文獻資料的查閱分析表明,我國藝術體操運動訓練的研究方法主要為文獻資料研究法、問卷調查法、技術動作錄像觀察法,研究方法的應用比較簡單。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對新周期評分規則的研究方面,其次是器械和身體技術動研究,集體成套動作創編研究以及運動員的運動損傷與康復研究方面,研究的水平和深度不夠。未來對藝術體操評分規則的研究、運動技術的走向、運動營業與運動損傷的有效預防和康復仍是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郭秀文.淺析下肢力量與側舉腿立重平衡動作的關系[J].中國體育科技,2001,28(6).
[2] 馬紅,顏世琦.我國藝術體操個人項目運動員轉體類身體難度動作訓練途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9).
[3] 汪敏,孫曉喬等.我國藝術體操個人項目身體與器械雙重并重的特征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
[4] 王愛蘭,黃海等.藝術體操運動員身體素質測量方法與指標體系評價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7(04).
[5] 姚明焰等.2003年藝術體操國際評分規則變化特點及其對技術發展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004,27(7).
[6] 汪敏等.新規則下國際藝術體操藝術化特征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6,32(2).
[7] 劉佳等.我國優秀藝術體操運動員鄧森悅的損傷風險評估[J].中國體育科技,2011,50(2).
[8] 阮檳 .中國優秀藝術體操運動員損傷調查分析與風險評估[D].北京體育大學,2013.
[9] 孫平里.約奧運周期我國藝術體操運動員損傷康復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