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海警;海上執法
中圖分類號:E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191-01
作者簡介:任倩(1987-),女,山東禹城人,青海警官職業學院法律系,教師。
綜合我國海警使用武力問題的法律規定現狀、實踐現狀及國際現狀,我國海警海上執法使用武力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海上執法力量長期分散
中國海洋執法部門有5支隊伍,即海監、漁政、海事、邊防和海關,此被稱為“五龍治海”,分別屬于國家海洋局、農業部、交通部、公安部和海關總署。長期以來我國海上有權執法的主體多達五個部門,且相互無直接關系。五個海上執法隊伍雖然在海洋維權中呈現出各自的特點,但是這樣的狀況勢必會造成對于一個違法現象“誰都來管”或“誰都不管”的情形。
國家有關層面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不利影響。其中國家海洋局有中國海監總隊,農業部有多個海洋的漁政局,交通部有海事局,公安部有邊防局,海關總署有緝私局,分別對海洋環保、海洋科研和權益,漁業,海上交通,邊防安全、走私等業務進行管理。經合并吸收,國家海洋局以中國海警局的名義開展海上維權執法活動,同時接受公安部的業務指導,并且需要承擔國家海洋委員會的具體工作。雖然中央已經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政策上集中了海上執法力量,但是僅僅有政策,沒有規章制度,沒有相關部門的落實踐行,只會使政策落空。整合集中海上執法力量雖不是朝夕之事,但從實質上改變這一現狀仍迫在眉睫,應當從實質上落實確立執法力量高度集中的海上執法主體。
二、海警海上執法使用武力的原則性規定不全面
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規,應當包含該部法律法規從頭至尾都要遵循的原則性規定。原則性規定是為了彌補成文法律的滯后性、不可周延性,是為了使已經制定的法律法規能夠適用于未來的社會生活,維護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和穩定性。但是我們很難找到我國海警海上執法使用武力問題的相關原則性規定,這是現有法律法規的重要缺失內容。
三、海警海上執法使用武力的具體情形規定較少
現有法律法規對海警海上執法使用武力問題的規定較少。即使有,也較為簡單、籠統。比如什么情形下使用控制性武力,什么情形下使用傷害性武力,什么情形下使用殺害性武力,對于這些內容現有法律法規并沒有結合海上執法環境的特殊性做出相關的明確規定。同時,現有法律法規也沒有對海警海上執法的“使用武力”作出任何明確界定。
四、海警海上執法使用武力的程序性規定較少
一部承載著權利與義務的法律法規,想要發揮良法的作用,就必須處理好實體與程序之間的關系。前面論述的三個方面的問題均是指實體內容上存在的問題。而這里所說的問題是程序上的問題。實體上的權利與義務代表著靜態的法律規定,僅僅是載于紙上而已。如果想讓這些權利義務、職權職責真正實現、發揮作用,則必須依靠程序性的動態規定。一般情況下,程序性的規定是以實現實體權利義務為目的,程序性規定的終點是實現了最大限度的實體目標。而實體正義的實現多少,以及在此過程中付出的機會成本的大小,都是評價程序性規定的重要標準。正因為程序性規定與實體性規定,兩者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我們認為既不可以將兩者分隔開對待,也不可以厚此薄彼。
在現有法律法規中我們僅看到了在《條例》中規定人民警察在使用武器后有如實向所屬機關書面報告的義務,再無其他任何規定。因此,海警海上執法過程中,如果需要使用武力,需要通過怎樣的請示或報告程序,該程序是否嚴格,是否會對海警的執法行為起到監督與保障作用。關于這些內容的法律法規規定對于海警來說也相當重要。
五、對海警海上執法使用武力的執法監督不全面
權力天生具有強制性和不平等性,其性質決定了當權力作為力量失去約束后就會失去正當性,就會演變為赤裸裸的暴力。權力的主客體之間的不平等性表現為:權力主體主要是指國家,即國家一切事物的執行機關——政府;權力的對象是生活在一個國家范圍內的所有人的一切行為。我們可以看到權力的兩邊不是地位平等的雙方,而是力量相差懸殊的雙方。正因如此,我們必須對權力的行使進行嚴格約束,對其多方面監督,只有這樣權力才能夠在合法合理的范圍內健康運行。海警在海上執法擁有使用武力的權力。該權力的實施,是海警代表國家在行使海上執法權。因此我們認為極有必要對其實施監督。但現有法律法規中沒有關于監督的任何規定。這一大缺失,不利于限制權力和保護權利。
六、缺少海警海上執法不當使用武力的賠償、補償規定
有權機關行使國家權力,會有合法行使權力和違法行使權力兩種形式,因此會造成合理損害和不合理損害兩種后果。海警在海上執法過程中使用武力也同樣存在這些問題。當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不合理的損害時,作為侵權一方的有權機關,即海警,就應當承擔起賠償或者補償的法律責任。我們認為現有法律法規中沒有關于賠償、補償的規定,這顯然有損于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所以應當增加相關規定,以救濟受害人遭受的不合理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