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
摘 要 現代社會中誠信缺失的現象依然嚴重,國家號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塑每個中國人的價值取向。作為廣大民眾的團體之一的企業應當在教育職工的誠信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由此確保企業的生產經營正常運行,從而實現企業效益的同時使職工利益和職工“中國夢”得以全面實現。
關鍵詞 誠信 現象 意義 教育 中國夢
2012年11月,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24個字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從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等方面準確、全面、客觀地歸納和總結了我們中華民族和每個中國人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然而在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取向,我認為在當今社會中要做好誠信方面的教育工作相比之下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要每個人都誠信了,愛國、敬業、友善才能得以具體體現和實現。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中涌現了一些誠信的先進企業和人物代表,其中有海爾張瑞敏怒砸冰箱為企業贏得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之一,聯想集團“遲到的退款”為企業贏得“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華為的“以誠致信,贏得客戶”取得巨大的成功的企業文化。然而當前處于社會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型期,社會中缺失誠信的現象也是時有發生的。有人認為:誠信就是老實,是實在,更有甚者認為是一種“傻”。因此導致某些本來誠信的人不再誠信,相互爾虞我詐,相互不再信任,亦不再講誠信。企業之間合作也存在欺詐,引起企業相互受損。國家號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塑民眾的夢想和希望,目的是使國家更強大,使社會更穩定,使個人更具有生活的意義和樂趣。為更好地實現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企業作為個人的團體組織,有責任和義務開展好誠信教育工作,這樣才能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動力,才能確保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當今社會中誠信缺失的現象及形成原因
1.1當今社會中誠信缺失的現象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感覺到誠信的缺失,我們有的親身經歷過誠信缺失,甚至是誠信缺失的受害者。媒體報道的2002年的足球裁判黑哨體育事件、2008年的毒奶粉污染事件、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2012年的地溝油事件、2017年的另一種“瘦肉精”事件和耐克氣墊鞋沒有氣墊等各種食品安全和欺詐事件;還有老人當街摔倒無人敢救的訛詐事件、相親節目中拜金女“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事件、前幾年中央電視臺公益廣告“王小聰”的生活“小竅門”等現象都說明我們社會越來越缺乏誠信。可以說在我們社會中相當一部分行業和領域以及個人的不誠信行為是存在的。
1.2當今社會中誠信缺失形成原因
現代社會誠信缺失現象的原因是復雜的、也是多方面的。那么就本人的一些認知做一下簡單分析:
(1)歷史文化背景的原因。我們推翻封建社會成立新中國才幾十年,幾千年的奴隸社會、封建專制社會使得自古以來就缺少講真話的環境、氛圍、勇氣。在封建皇帝和臣民之間,在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皇權即真理,后者只能對前者唯唯諾諾,說真話會因言獲罪,甚至會株連九族。在這種封建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敢于說真話的人寥寥無幾。甚至延續到當今社會中的政府機關事業部門、國有企業、合資企業、私人企業等等存在不敢講真話的現象。
(2)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原因。我們當今社會中大多數觀點都認為誠信問題僅僅就是道德問題,與法律沒有太大關系。在近幾年媒體報道的一系列失去誠信的事件中,往往失信者受到的處罰都不夠嚴重,簡單地說就是“犯罪成本低”。在失信以后,法律對失信者的懲罰不得力,使得他們的“失信成本”過低,付出的代價太小,甚至為零,因而起不到以示警戒的作用,這無疑助長了他們或其他人的失信行為。
(3)改革開放利益沖擊的原因。經歷過我國改革開放前的人們都親身經歷過,那個時候人人都講奉獻,不求回報,其中我們現在還隱隱約約聽到某些單位的一些先進事跡和人物,企業中人人比先進、人人爭先進,哪怕是為爭當累得吐血也是值得的,在當時與人交往過程中都是充滿誠信,相互講誠信。但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物質文明不斷得到提高,許多人在利益的驅使下,思想不再純潔,不再誠信,不再講先進,更不再講奉獻,講的較多的是物質需求和利益需求。因此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物質文明得到了提高,很有必要將精神文明一同抓好。
(4)社會導向提供“負能量”的原因。我們都記得,雷鋒、焦裕祿等的先進事跡在全國都傳頌了幾十年,但前些年大家都不再講這些無私奉獻,媒體宣傳的是“博人眼球”的節目,更有甚者還拿“雷鋒”等一些先進人物或事跡“開涮”。另外還包括上述的“某某地方老人當街摔倒無人敢救,怕訛詐”、“相親節目中拜金女: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等。這些就是社會導向使得我們不再也不敢伸出援助之手,以及認為物質社會中的“拜金女”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最近包括許多節目和媒體中都取消或封殺了宣傳消極的、“負能量”的節目,反之宣傳的更多的是“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尋找全國道德模范”、“尋找最美基層干部”等就是一些“正能量”的宣傳和導向。
2搞好誠信教育的重要意義
2.1搞好誠信教育對國家繁榮昌盛的意義
誠信是為政之法。《左轉》云:信,國之寶也。指出誠信是治國的根本法寶。《論語·顏淵》“子曰:‘民無信不立”,意思說人民不信任統治者,國家朝政根本就不能立住腳。“民無信不立”,說明只有搞好誠信教育工作,使民眾信任統治者或領導者,才能政令暢通,才能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2.2搞好誠信教育對社會治安穩定的意義
誠信是交友之基。只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達到朋友相互信任、推心置腹、無私相互鼓勵和幫助之目的。否則,朋友之間充滿虛偽、欺騙,就絕不會有真正的朋友。那么社會中可能就會充滿欺詐和失信,這將導致社會中充滿仇恨和敵意,社會將不再穩定,取而代之的是到處充滿暴恐事件。搞好誠信教育工作,人們才能友朋滿天下,才能確保社會和諧健康發展。endprint
2.3搞好誠信教育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意義
誠信是經商之魂。誠信是一個企業立足市場的依托,在現代社會,企業和商人在簽訂合約時,都會期望對方信守合約。在企業中搞好誠信教育工作,著重在采購和營銷中我們做到嚴格按照合同執行,在生產經營中我們嚴把質量關,在規章制度的執行過程中嚴格按文件要求辦理,在對待職工過程中始終堅持真切關心和幫助,那么企業的生產經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2.4搞好誠信教育對家庭幸福美滿的意義
誠信是齊家之道。只要夫妻、父子(女)和兄弟姐妹之間以誠相待,誠實守信,就能和睦相處,達到“家和萬事興”之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忠誠、互不信任,家庭便會逐漸走向衰敗、崩潰。在家庭中搞好誠信教育工作,將無限提高家庭的幸福美滿指數。
2.5搞好誠信教育對個人信用至上的意義
誠信是立人之本。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說明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英國大詩人莎士比亞說:“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說明誠信的人才是我們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人和內心不被遺忘的人。因此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誠信守信,那么我們社會才會真正和諧發展,人與人之間才會充滿真情和友善。
3在企業中如何開展誠信教育活動
3.1加強宣傳教育力度,培育職工誠實守信
(1)在誠實教育方面:應當培養職工誠實待人,以真誠的言行對待他人和關愛他人,對他人富有同情心以及樂于助人等。
(2)在守信教育方面:應當培養職工守時、守信、富有責任心,一旦承諾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工作偶爾遇到失誤,要勇于承擔應有的責任,杜絕推諉責任,并做到及時改正。
在誠實守信教育的同時,還應當加強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社會公德和本單位的規章制度的教育培訓工作,培養職工的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讓職工具備一定的風險防范意識和高尚道德品質。
3.2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引導職工誠實守信
國家經濟高速發展,企業經營也在不斷發展壯大,銷售收入在不斷增加,從而職工的收入也在不斷提升,無疑使職工的物質需求和物質購買力得到提升,但是如果在職工的精神文明方面強調和教育做得不到位,反而會引起職工的不誠實守信行為的不斷滋生。因此要通過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設,誠實守信得到員工的理解和認同,隨即轉化為員工的日常工作行為。當誠實守信深植于員工的一言一行中時,誠實守信就變成了員工行為的一面鏡子,是員工的行為標準,員工在工作中不斷用這面鏡子糾正自己的行為。因此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應當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引導職工形成精神文化,從而讓員工自覺形成誠信至上的意識和觀念。
3.3感染誠信先進事跡,“示范性”地引導職工誠實守信
利用相關途徑,對誠信的先進事跡和實例進行講解,正確引導職工,逐漸讓職工正確認識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企業應當宣傳的先進人物和事跡,不僅讓我們的職工很好地認識了身邊的先進職工和先進事跡,同時更好地教育和引導了我們的職工,逐漸讓廣大職工養成“向先進學習,要成為先進”,并讓職工逐漸正確認識要成為先進的人,就必須先做到誠實守信,再在工作崗位上作出應有的成績。
縱觀古今,誠信向來是做人和社會文明的基本準則。雖然我們當今社會中充斥了一些對誠信缺失的現象和行為,但我們應當相信有國家在號召社會核心價值觀,我們每個人就應當從個人層面做好誠信,個人做好了誠信,才會立足于社會,才會生活更加幸福美滿,才會為企業生產經營做出貢獻,才會為國家繁榮昌盛奉獻自己的一己之力,從而才能確保個人的偉大“中國夢”得以實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