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欣



現在我們提倡建構式教學,即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學習的知識結構應該是由學生自己建構起來。那是不是意味著教師就變成了一個學習過程的旁觀者?在學生困惑,拿不定主意的時候也不聞不問,任憑孩子去摸著黑走路呢?我認為這不是建構式教學的真諦。下面我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二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第三課“平移和旋轉”一課片段為例談談課堂中怎樣進行建構式教學。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對稱圖形之后學習與研究的內容,這節課的難點是學生觀察并描述一個圖形在方格紙上的平移過程。根據內容我定的教學目標是:(1)結合生活經驗和實例,感知平移與旋轉的現象,并會直觀區別這兩種常見的現象。(2)會觀察并描述一個簡單圖形在方格紙上沿什么方向平移幾格。(3)了解可以用所學知識來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過程:
(一)建構問題框架——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
1.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
先用多媒體顯示:飛船、纜車、汽艇、健身器、電梯、電風扇。
學生欣賞錄像片斷,發現都是生活中經常能見到的現象,非常興奮也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這節課到底要干什么呢?
再讓學生看一遍錄像,并用手模仿物體的運動方式。
學生模仿的同時,感受兩種運動現象的不同。根據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認知特點用動手操作的方式加深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老師提問:它們的運動方式相同嗎?你能給它們分類嗎?(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其中)學生經過小組合作討論后匯報。老師補充總結:我們把纜車、汽艇、電梯這樣的運動現象叫做平移,飛船、健身器、電風扇葉片這樣的運動叫做旋轉。
2.理解平移、旋轉的概念
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平移、旋轉現象。在學生舉例過程中引導他們發現有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和斜著平移。通過大量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反之也對一些生活現象進行抽象歸納,拓展了思維。
(二)建構第二個問題框架——在方格圖中一個物體向哪個方向平移?平移了幾格?(課件展示方格圖上的小魚平移過程)
我們用虛線圖形表示原來的圖形,用實線圖形表示平移后的圖形。你看這條小魚往哪個方向平移?(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幾格呢?(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有的說它向右平移了4格,有的說它向右平移了7格……)這里是整節課的高潮,出現矛盾學生都希望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恨不得馬上知道結論,孩子們學習情緒高漲。這里也是全課的難點。在學生建構知識有困難時,老師要及時給予有效指導,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模型。于是我給他們建構了支架:老師先示范(課件演示):先來數一數小魚的眼睛向右平移了幾格?哦,小魚的眼睛向右平移了7格。然后請一名學生帶著大家在屏幕上一格一格指著數小魚的嘴巴向右平移了7格,再請一名學生數尾巴也是平移了7格,有了老師的幫助,大部分學生都知道了數格子的方法,隨后能獨立數出魚身上的點1,點2都向右平移了7格。原來小魚的每個點、每條線及每個部分經過的格子數是一樣的,它們都向右平移了7格。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條小魚向右平移了7格。接著讓學生自己觀察汽車平移圖,判斷平移的方向和平移了幾格。
此時學生有的觀察一點的平移過程,有的是觀察原圖上一條線的平移過程,還有孩子是觀察一些在特殊位置的點、線(如在網格的交點上,在網格線上)的平移過程,這個過程學生是用自己已有經驗,用自己的方式在解決問題。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懂得了怎樣思考平移方向和平移了幾格的問題,在操作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認知策略,因解題方法的無固定程式,活動過程顯得生動活潑,也易于激發學生好奇心,使學生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接著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用自己認為好的方法觀察帆船平移圖。
皮亞杰的認知心理學認為個體心理的發生是從自身與外界事物之間的接觸點開始,從外部和內部的相互補充,從一個初級的結構,逐步轉化為較復雜的認識結構,同時也不斷順應外界客觀環境,自動調節順應。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正是學生個體心理認知過程的體現,通過老師引導學生操作兩個階段后,數圖形平移了幾格的方法,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優化出最簡單的方法,但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完全理解圖形移動的過程,這時安排小組合作學習,這部分學生就能在與本組其他學生的操作演示及交流中被同化,順應正確的觀察方法,其他觀察圖形上一條線或一部分的學生也能在交流對比過程中很快發現:觀察特殊位置上的點平移的過程更簡便。
美國教育學家羅伯特·斯萊文在他的《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寫到:“建構主義數學教學方式強調的重點是:一開始就讓學生靠直覺去解決現實問題,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經驗,以他們能夠采取的各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到了最后,當學生已經達到了比較概念化的理解后,教師才教給學生有關數學方面的正式的,抽象的內容。”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思維走向的引導。建構式教學也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理論方法,還是要以國情為指導方向,以建構教學為主體,多種教學方法穿插應用,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建構式課堂,培養中國學生的數學素養。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