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全+張建偉
摘要:冒領他人彩票獎金行為符合詐騙罪與侵占罪的想象競合,其中,受騙人是彩票中心,受害人為彩票實際所有者。而侵吞不法原因委托物的,同時也構成侵占罪。
關鍵詞:潘攀等與李永志委托合同糾紛案;刑民交叉;一事不再理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234-01
作者簡介:王福全(1990-),男,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刑法;張建偉(1991-),男,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問題的提出
刑民交叉案件是目前司法實踐中較為復雜和疑難的一類案件,成為學界在思考學者在討論的話題。在潘某等與李某委托合同糾紛案[1]中,對此類案件如何保護當事人的財產權益,勢必需要對涉及的刑民交叉法律關系抽絲剝繭,厘清其中的紛繁糾葛。本案帶來的問題有二:第一,冒領兌獎行為在刑法上如何評價?第二,民事判決對刑事法律關系具有何種影響?
二、冒用彩票獎金行為定性
所謂刑民交叉案件,是指案件性質既涉及刑事法律關系,又涉及民事法律關系,相互之間存在交叉、牽連、影響的案件或根據同一法律事實所涉及的法律關系,一時難以確定其為刑事法律關系還是民事法律關系的案件。[2]
(一)冒用彩票獎金行為刑法定性考察
首先,潘、王二人的行為構成侵占罪。刑法上將不法原因給付物據為己有的,原則上不構成侵占罪。但在不法原因給付僅限于對財物的使用、收益權以及須對不法原因給付制度加以目的性限縮的場合,仍有肯定侵占罪成立的余地[3],本案中,潘、王二人對于李的委托購買彩票并且領取獎金,從性質上分析屬于侵吞不發原因委托物。“物”就是彩票站發放的獎金,而潘、王二人代替本該由李領取的獎金,從違法層面分析符合占有獎金的屬于占有委托物,并且從責任層面分析,二人也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潘、王二人的行為構成侵占罪。其次,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潘、王二人能否認定為詐騙罪。行為人潘和王的行為,盡管在違法層面上實施了欺騙,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彩票的價款為自己所有的目的,但是處分財產的行為并不是李某基于錯誤認識實施的,基于此,潘、王二人對李不夠成詐騙罪。但是從彩票站的角度的分析,實際上是潘、王二人冒領行為對彩票站構成詐騙,符合三角詐騙的構成要件。要成立(三角)詐騙罪,要求受騙人具有處分被害人財產的權限或者處于可以處分被害人財產的地位;如果受騙人不具有這種權限與地位,其將被害人財產轉移給行為人的行為,使不屬于詐騙罪中的財產處分行為;由于不具有處分行為,行為人的行為就只能成立盜竊罪。[4]本案中,彩票站的行為根據社會一般的觀念是認為其有處分權限的,因為只要有符合的權利憑證或權利外觀就應該發放獎金,至于誰無關緊要了,也不能要求苛刻地盡到合理謹慎的義務。因此,彩票站是被騙人,李某是被害人,不構成盜竊罪,符合(三角)詐騙罪成立要件。
(二)冒用彩票獎金行為民法理論考察
由于彩票具有不記名、不掛失、不流通的性質,本案中獎彩票究竟是李某購買還是王某購買,是委托合同能否成立的關鍵因素。[5]委托合同是合同的一種,無論書面形式或口頭形式,只要雙方當事人有行為能力且意思表示真實,合同內容不違反法律規定,則雙方當事人之間就達成了合法有效的合同。原審法院無論從事實層面還是從法律角度而言,都已經通過相關證據佐證委托合同已成立,受托人應按委托人的意思處理委托事項,結果由委托人享有,受托人無私自處理委托事項的權利。本案中,潘某將李某委托購買的中獎彩票交付給王某,是對其受托人義務的違反,王某明知潘某不是彩票真正的購買人,卻仍然去領取中獎獎金,潘、王二人有明顯地惡意串通行為,因此要承擔委托合同違約的民事責任,法院的認定有理有據。
三、本文關于冒領彩票獎金行為的處理
本文認為,“先刑后民”原則不是無條件的,即不能做絕對化處理,也不能做簡單化處理。民事刑事規范的交叉問題要依據其規范目的比較兩者調整的行為要件和法律后果,如果存在重疊則刑法優先適用,否則刑法與民法可以平行適用。[6]因此,什么情況下“先刑后民”,歸根結底還有賴于對個案的實際情況在民事糾紛與刑事犯罪中關聯性質和程度的判斷。只有在刑事案件的處理結果對民事案件的處理結果足以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的前提下,才應當優先處理刑事案件,然后再處理民事糾紛。[7]鑒于本案詐騙、侵占行為與委托合同二者沒有實質的關聯性,對于潘、王二人冒領彩票獎金行為的處理,可以是先把民事部分解決了,再考慮刑事部分的追訴。
[參考文獻]
[1]http://news.k618.cn/society/bxms/201604/t20160419_7173250.html,2017-03-26.
[2]劉森,張松.試論刑民交叉案件的“先刑后民”審理模式[J].人民司法,2012-03-05.
[3]王鋼.不法原因給付與侵占罪[J].中外法學,2016(4).
[4]張明楷.論三角詐騙[J].法學研究,2004(2).
[5]潘攀等與李永志委托合同糾紛上訴案,(2014)皖民二終字第00284號.
[6]劉憲權,翟寅生.刑民交叉案件中刑事案件對民事合同效力的影響研究——以非法集資案件中的合同效力為視角[J].政治與法律,2013(10).
[7]武欽殿.刑民交叉案件是否一定“先刑后民”?從一起預付款被搶案談起[J].中國審判,20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