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社會一些國家認為我國的死刑制度不人道,不利于現代文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加之我國近幾年出現了一些被處以死刑的冤假錯案,對于死刑究竟應不應該廢除,一次又一次的被提及和探討。針對這一問題,筆者提出設想,給出相應結論。
關鍵詞:死刑;死刑存廢;人權保障
中圖分類號:D9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242-01
作者簡介:趙雯婧(1992-),女,漢族,遼寧丹東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
死刑究竟能不能在我國最終被廢除?一直是學界爭論不休的命題之一,文章不再贅述學界對死刑問題的各種看法,筆者認為,死刑應該被廢除,但不是當下。現階段要做的是嚴格限制死刑。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首先,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滅亡均有其規律,死刑畢竟在中國從古至今存在了幾千年,廢除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畢竟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社會在不斷進步,但由于我國情況特殊,人口眾多,物質基礎和人們的思想意識文化水平未能達到應有的高度,傳統的因果報應思想仍然占據主流,這一點從“藥某案”就能看出。況且,我國正處于政治經濟體制轉型的關鍵期,社會矛盾比較尖銳,這個期間是犯罪的高發期,如果斷然廢除死刑,帶來的一系列負面的連鎖反應所造成的后果是我們所無法想象和承受的。“死刑仍將在法律中存在,對最嚴重的犯罪保留死刑,不完全廢除死刑是我國政府給予對現實情況的理性認識而作出的明智選擇。”①
其次,當今一些學者主張應該立即廢除死刑,捍衛人權,尊重生命的價值,認為法律賦予了每個人公平的生命權,不可隨意剝奪,這其實是站在犯罪者是否平等的享有生命權的角度來闡述的。筆者贊同生命權是作為人的一項基本權利,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罪大惡極的罪犯,都平等的享有。但這種權利是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的,那就是英國學者米爾恩先生所說的“不被任意殺害和不受不必要威脅”的權利。②也就是說,我們在探討所謂的人權的問題時,不應該只是站在犯罪者的角度,也應該考慮其他人所擁有的人權,如果一個人采用非法手段剝奪或威脅他人的生命,那么此時,國家可以出于保護最大群體的生命權的角度,剝奪其生命,這種做法不能說是對生命權的一種侵犯;還有一些學者提出死刑的廢除是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最低標準,是法治社會理應做到的,但筆者認為,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或降低不是死刑廢除或保留就能夠說明的。舉一個例子,就拿美國這個部分處死刑的國家來說來說,在廢除死刑的地區中,最先廢除死刑的并不是紐約這種所謂的文明程度高城市,而是密歇根等一些經濟等文明程度相對落后的地區,這樣的例子在世界范圍內還有很多,這些都足以說明,死刑的廢除并不是提升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最低標準。對于中國來說也是這樣,雖然我們國家死刑比較多,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蓋棺定論的認為中國應該立即廢除死刑。這些都可以通過限制死刑,少殺慎殺等政策措施來逐步解決。應該知道的是,法治——在中國還僅僅只是處于起步階段,在起步階段制定的法律想要獲得大眾的認可,就不能脫離社會,不能離開人民,同樣,也不能不考慮最大群體的普遍利益和心聲,畢竟,法律是人民對自由、秩序、安全等諸多問題的衡量,它的權威需要來自社會全體成員的支持和認同,如果在死刑問題上如一些學者那樣態度過于偏激,認為應立即廢除死刑,不僅脫離了廣大社會群體,脫離大眾,而且得到的也只會是事與愿違的負面效果。
最后,盡管現階段我國不能廢除死刑,但應該限制死刑,無論是從立法角度,還是司法實踐的角度,都應該對其進行一定的限制。其實,我國現在在立法上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無論是刑法修正案(八),還是即將出臺的刑法修正案(九),立法者正在逐步減少能被判處死刑的罪名,這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與依法治國的理念;而在司法實踐中,為了減少甚至是杜絕冤假錯案的發生而帶來的悲劇,就需要加強司法隊伍的管理,提高司法機關辦案人員的整體業務素質,遵循檢察權、審判權相互獨立的原則,注重證據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只有多管齊下,才能為死刑制度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才能彰顯法律的尊嚴和崇高,這也是體現人權價值,尊重人權的方式之一。
[注釋]
①楊開江.實體與程序之間:死刑正當根據與特殊程序救濟[A].陳興良,胡云騰主編.死刑問題研究(下)[C].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1071-1072.
②[英]A·J·M·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M].夏勇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11-12.
[參考文獻]
[1]楊開江.實體與程序之間:死刑正當根據與特殊程序救濟[A].陳興良、胡云騰.死刑問題研究(下)[C].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2][英]A·J·M·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M].夏勇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