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營商環境主要是指企業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通過投入時間、資金等實現公司的建立、運營、稅務以及商業合作等。其本質屬于一種系統工程,主要涉及到社會的經濟改革和領域業務對外開放。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為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增長速度,注重優質營商環境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創新機制;商事登記;行政審批
中圖分類號:F20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244-01
作者簡介:聞書寧(1992-),遼寧鐵嶺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學。
目前我國大力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可見國家對于經濟轉型以及升級的需求逐步增加。在此背景下,營商環境的公平性和自由性建成意義重大。但目前仍存在問題亟待解決,依據相關資料筆者認為需要注意的內容如下:
一、崇尚法治建設,全面樹立良法善治觀念
良法是善治的實現基礎,善治是良法實現的有效保障。現存法治精神涵蓋公平、民主、秩序等價值體現,同時也是衡量良法中“良”程度的標準?!傲挤ㄉ浦巍背浞煮w現出社會主義所崇尚法治精神的本質需求,同時也成為其展示的外在途徑。要實現社會主義法治的建立健全,就必須要號召全體民眾、在職人員以及各階層領導者等進行法律知識的學習,深入貫徹法治精神,知法守法,依法維權,并將其作為個人的行為準則。
二、創新立法機制,完善相關法規規章
主要立足于經濟特區的法律建設,將其與國家體系相結合,注重對知識產權的法律保障,推動市場交易規范化進程,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從而形成穩定和諧的勞動環境,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最終實現我市營商環境相關法律體系建設的完善。同時,還需要相關部門完善地區內企業貸款、稅務以及人事安排方面的規定。在健全法制的過程中,堅決秉持人民利益即為根本利益;保障立法的公平以及對社會效益的積極作用,同時兼顧商務營運中的法律需求。此外還需要民眾對于立法工作的大力支持,積極有序的引導其參與立法建設,廣泛聽取意見。充分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主體影響,將其與代表議案、商事建設以及市場監督工作相結合。對于人力資源的配置,則需要全面提高法律專業顧問的工作效力,通過借鑒成功案例以分析提升建設效率的措施。充分利用立項論證制度實現工作效果的評測,從而形成宏觀把握,最終實現立法工作的完善和質量的提升。
三、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創建良好的政務環境
遵循簡政放權思想,堅持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首先,對現存的行政審批工程實行定時處理、進行高效率的管理和審批。強化政府職能,完善相關的特殊規章制度。其次,要加強監管力度,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廉政理念,建立投訴渠道和懲戒舉措,健全行政投訴中心,對相關部門進行技能評定,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人民群眾的滿意度。通過與大眾、媒體和相應機關的共同聯結,實現全方位的公務員督查體制。最后,要革新行政審批方式,運用互聯網提供重大項目審批的“綠色通道”,縮短行政時間,同時擴大網絡服務的涉及領域,積極推動公用審批平臺等的廣泛應用,最終提高行政效率。
四、完善商事登記,強化社會信用改革
營商環境的良性深化還需要對相關的登記制度進行完善,在完成審批處理工作后,應該轉變部門分散審批制度,使得商事登記制度的建設重心逐漸傾向于關注事后監管而非事前;同時通過建立創新、公平、科學等新型的市場監管體制,形成政府為主,部門、社會、民眾為輔的新形態。從而健全市場經濟機制,提升市場監督水平,最終促進市場朝著開放、規范的方向積極發展。此外還要逐漸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以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設立信息中心為征信系統提供信息支持,同時注意綜合銀行信用信息以外的內容,搭建官方平臺,且服務面向社會大眾。以此為體系依據,建立與之對應的地區內法律法規以及標準制度,使得信息經歷的采集、貯存、整合加工、處理等流程更加規范系統。最后注重獎懲制度的設立和實施,對于各界的誠信企業予以相應獎勵,按照誠信協議的相關規定營造誠信氛圍,從而提升社會整體的信用等級。
五、簡潔稅務管理程序,規范納稅機構
對企業中關于處理行政事務而產生的費用進行嚴格審查,對存在的亂收費現象進行嚴肅處理,全面落實法定的收費降低策略,從根本上減少企業的資金壓力。此外,加強國家對于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的扶持力度,嚴厲打擊政府將資金支出劃分為企業責任范圍的行為。對于企業的稅務問題,需要推動國稅與地區稅務部門的深入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與此同時,要轉變稅務的處理方式,建立市區內的服務系統,形成便捷、高效的稅務處理渠道。同時要為其提供相應的機制保障如“先稅后證”等,提高稅務信息的透明度以及流通效率,尤其對于房地產行業的稅款繳納需體現綜合化管理以及“一站式”的服務形式,從而正確指導企業廣泛使用線上平臺實現稅務的自主處理。
[參考文獻]
[1]周盛盈.崇尚法治 創新機制 努力創建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J].法制與社會,2014.
[2]周盛盈,陸茜.珠海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的調查與思考[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