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萬東
摘 要:長期以來,師者為大、知識為上一直是課堂上的主旋律,而教育也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把人當物、當工具或抽象化。新基礎教育研究讓教師開始意識到學生是一個個具體、有生命的個體。
關鍵詞:學生立場;理念更新;互動生成;日常研討;累累碩果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是中國的老話,除了傳遞學會感恩之情外,也隱含著師生間那種特殊的關系:教師就如父母一樣,高高在上,我說你得聽,不許有忤逆的情緒,至此才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也曾聽到過不少諸如“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語句。由此看來,傳統的教育觀更加凸顯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主仆”關系,并沒有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辛勤的“園丁”為了整齊、好看,在修剪掉枝葉的同時,也修剪掉了個性和創造的“花蕾”。一語點醒夢中人,我們明白:要培養主動健康全面發展的人,則必須更多地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珍視課堂上產生的各種資源,為此,這一年多以來綜合學科也對自身開始了“看病抓藥”式的實踐研究。
一、掃描自身,尋找病灶
“新基礎教育”研究中,課堂教學被視為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整體性實踐活動,是師生交互作用并生成智慧的動態過程。
(一)放得過多,形式大于能效
(二)盲目效仿,缺乏深度思考
(三)眼光“狹隘”,育人價值缺乏深挖
(四)課堂動態資源的創生、捕捉和提升能力不足
當然,亟待解決的毛病還有很多,但也非一朝一夕就能修正,輕重緩急,找到我們的主要癥結,對癥下藥,療效才會明顯。
二、抓住癥結,對癥下藥
新基礎教育研究強調“基于各學科教學改革實踐的日常推進,增強教研組、備課組在‘全實深推進中的研究功能”。讓全體成員參與,讓所有學科動起來,扎實推進與落實專題研究,我們主要采用現場研討、網絡互動以及專題論壇等方式,及時把有效的專題研究成果轉化為日常化的研究實踐。
三、持之以恒,療效初顯
“新基礎的教師,既是創造者,又是學習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變舊的教育模式,也改變自己。”
(一)教師的變化
1.學會傾聽、善于傾聽
2.珍視資源、重組資源
3.下移重心、強化設計
課堂的設計,開始能夠基于學生的立場做大膽的改變,如,在觀信息技術吳燕妮老師《拯救廢片》這堂課時,她的初建與重建有著天壤之別,這種區別不是在內容上,而是在觀念上,在教學行為上,從教師占據主導到學生自主參與和學習,這是一次“洗心革面”的改變,課后,我對吳老師說“你這是一次華麗的轉身”。
學生有了充分的時空機會,自然才有了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和資源的產生。
4.改變立場,活躍課堂
“讓主體選擇,感受選擇。”課堂上慢慢改變老師占據主動,按部就班的教學行為。在觀體育課葉志毅老師《發展快速跑能力水平》時,這堂課他通過設置四種不同的場景,學生根據興趣內容自行分組,各小組再自己選取其中一處場景進行快速跑的自主學習和演練,而后邀請小組輪流上臺為全班講授他們自己的所學,之后再交換場景,小組繼續輪換學習。整個過程中,可以看到孩子們興趣盎然,也特別積極主動地召集小組成員開展學習活動,教師則是靜靜地參與到他們組織的活動中,偶爾給予點撥和指導。
(二)學科組的變化
“把改革和實驗看作我們共同的事業,共享創造,共同克服困難,改變被動、等待的心態,積極主動地投入實驗。”綜合學科一路的攜手相伴,在新基礎教育研究領域里手拉著手齊頭并進,雖有磕絆,卻處處充滿著溫暖和進步。
1.強化了組際之間的聯系和交流
2.提升了學科研討的廣度和深度
3.形成了學科融合的大課程觀
直至今日,綜合學科的新基礎研究也僅僅只是邁出了一小步,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之中有許多艱難險阻要去面對,如,缺乏專家引領指導,閉門造車,很多研究淺嘗輒止;理論書籍內容相對晦澀,較難理解,而書中實例均為語數英班隊,并無涉及我們綜合學科,無法參照領會;長期形成的教學習慣和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變成改革的最大障礙;課堂開放了,多向互動中生成的各種資源雖能關注,但捕捉、判斷和重組的能力還很弱等等。我們也深知,成長需要付出代價,成長需要耐心等待,一蹴而就的心態不可取,所以今后我們仍會致力于日常化的研究,一點點突破,一點點進步,相信通過我們的決心和實踐,這條路一定會越走越寬,越走越明亮。
最后,借由葉瀾教授的一句名言自勉:要想讓一片空地不長荒草,唯一的辦法是給它種滿莊稼。讓我們齊心協力在孩子們空地上播撒善良、博愛、寬容的種子,那么,我們一定能結出累累碩果。
參考文獻:
[1]張向眾,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01.
[2]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09.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