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共同體思想并非馬克思首創,馬克思是在批判的繼承了他之前的共同體思想的基礎上創立的。
關鍵詞: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理論來源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284-02
作者簡介:楊曼(1989-),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一、柏拉圖的“理想國”
柏拉圖認為城邦的建立主要是源于人的非自足性,也就是說每個人不能單單依靠個人達到自足。因此,為了個體的各種需要,各種各樣的人聚集在一起,這個公共住宅區就被叫作城邦。柏拉圖的城邦共同體思想主要是通過他與不同對象的對話表現出來的,被后來的學者稱為“言辭中的城邦”。但是“言辭中的城邦”共同體要求個人要為整體利益付出,但是對城邦有益的是否對個人有益,蘇格拉底并沒有給出讓人滿意的答案。
柏拉圖堅持認為“言辭中的城邦”共同體里,男女平等,婦女兒童共有,財產共有,哲人王(即哲學家做王)是這里真正的統治者。個人只有在城邦中才能生存,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婦女和兒童實行公有制,個人沒有財產,共同體中沒有家庭和個人地位。
柏拉圖“言辭中的城邦”共同體是理想性的,它不涉及任何現實的制度和政策,連柏拉圖自己也說,他所描述的是一個理想的國家,是為我們現實社會塑造一個樣板,通過比較,讓人們意識到自己是否幸福。另外柏拉圖理想國的設立,更多的體現了他的唯心主義思想,但是這也為亞里士多德的共同體思想的設立提供了依據。
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共同體
亞里士多德認為,當村落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以及為了生活得美好而結合成一個共同體,當共同體足以自足或近于自足時,城邦就產生了。他認為,城邦共同體是自然形成的,是以善為最高目的,在這個共同體里面存在著如男女、主人和奴隸、自由人之間的不同的合作關系。
亞里士多德構建的城邦共同體中將公正作為最高目標,方法是法律和教育,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政權機構來保障,而當政者要重細節講誠信。亞里士多德認為最好的政治共同體應該由中產階級執政,主張財產私有和分有共有。而所有的城邦中,都是為某種善而建立,而唯有城邦共同體中才會生成合乎理性的最高的善,即至善,也就是幸福。
然而,亞里士多德認為凡有資格參與城邦的議事和審判事務的人才有資格稱之為公民,不是公民便不可獲得亞里士多德所謂的至善。可見,他所強調的國家、公民、至善都是為奴隸主統治階級服務的,婦女、外邦人、自由人并沒有權利享有。
三、霍布斯的“利維坦”
古典政治哲學家如柏拉圖,崇尚通過哲人王用理性和智慧來實現正義的城邦。而霍布斯,這為近代政治哲學之父以個人的自然訴求為基礎,通過契約來建立一個人為的政治共同體。
人與人在能力上都是平等的,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得以自我保全,而人人都有能力摧毀或征服他人,而這種為求利而進行的競爭,或為求安全而進行的猜忌,或為了榮譽而進行的侵犯,霍布斯稱之為自然狀態。在這種自然狀態下,每個人都有至高無上的自然權利,人人互為敵人,而這種自然狀態其實也就是無政府主義。為了改變這種狀態,霍布斯提出推出一個主權者,而每一個人與主權者簽立轉讓自然權利的契約,形成一個新的共同體,即契約共同體。
在這個契約共同體中,君王掌握著生殺大權,掌握著善惡是非的標準,當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矛盾激化時,君王也只會維護其統治階級的利益,而不能保障共同體成員的利益。
四、康德的倫理共同體
在康德看來,霍布斯所認為的人人互為敵人的狀態不僅存在于政治領域,也存在于道德領域。在人性論中,康德認為人心存在向善和向惡兩種傾向,而向惡的傾向是根本惡,雖然人性中有著向善的一面,但是根本惡更容易使人沉淪,為了拯救人類,必須有一個人的心靈發生轉向,重建道德準則,這個過程是很艱辛的,這個人不可能一次就會擺脫惡的本性而游向善的彼岸,完成這崇高的心靈革命。因為向惡的傾向是根本惡,一個人不可能輕易擺脫人性中的惡,同時,即便是這個人完成了這崇高的心靈革命,但只要他還生活在群體中,便會收到其他人的妒忌、猜忌,他本身的貪欲、嫉妒心等等也會隨之蠢蠢欲動,使他在墮入惡的本性之中。
因此,康德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善的原則的統治,只能通過建立和擴展一個依照和實現德性法則為目的的社會來達到。可以把人類緊緊遵從這個德性法則的聯合體稱為一個倫理社會,如果這個法則是公正的,這個聯合體也可稱為倫理共同體,倫理共同體就是社會共同體的善。
但是,在康德認為,德性法則是由上帝創造的,試圖用單純的道德來促進社會發展,用人性的善惡來推動社會歷史發展,顯然是站在歷史唯心主義的立場上。
五、黑格爾的國家共同體
黑格爾并不單純的批判康德的德性法則,他按照理念自身的形成獨自設計了倫理觀念發展的軌跡。黑格爾認為事物不可能是完全不變的,同樣理念也處于發展的不同階段,由最初的主觀精神到客觀精神,再到絕對精神。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一書中講到客觀精神由抽象法、道德和倫理三部分構成,倫理是抽象法和道德的統一和真理,同時也是主觀和客觀意志的統一體,同時他認為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又是三個倫理性的共同體。
在資本主義社會,市民社會是個人爭奪利益的戰場,如果沒有國家及法律的約束,社會將混亂不堪,社會的發展必然受到阻礙。因此,他強調個人意志必須服從于國家意志,個人意志是國家意志的一部分,而國家也是為了實現整體利益為目的的。在此基礎上,黑格爾便提出了國家共同體的存在是倫理理念實現的基礎。
黑格爾在他的國家共同體中談到了國家的政治制度,談到了王權和君主制,談到了國家和宗教的關系,王權與行政權和立法權并把司法權給予貶低,同時也談到了立法權或議會所包括的三個等級問題及其世界歷史和民族精神等問題,因為其所處的現實使得黑格爾受到了歷史的局限性的限制,這也正在馬克思跨越黑格爾,更為清晰地把握歷史的脈動提供了思想基礎。
六、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共同體思想
圣西門在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人人應當勞動”的觀點,同時他認為實業制度是消除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不公正的有效途徑。在圣西門看來,實業制度是可以使一切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體自由和個體自由,保證社會得到它所能享受到的最大安寧的制度,并給整個社會及其每一個成員帶來盡可能的快樂。圣西門試圖通過由實業家們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實業黨,通過實業制度爭取領導權和政治利益,但是他忽略了在當下的社會條件下,他的社團共同體會嵌入國家共同體中。
傅立葉看來,人性本善,人的情欲由上帝賦予,那么人的情欲也定是善的,那么人類的理想社會就應該是最大限度的激發人的本性,而不是壓抑和扭曲人的本性。傅立葉在著作中揭露了資產階級革命前的狂熱預言和革命后的被收買的奉承者所說的種種諒言。因此,傅立葉提出建立“法郎告”想以這樣的“共同體”來取代資本主義,但由于歷史局限性未能完成。
歐文試圖通過建立“協作社”來解決這樣的社會現狀,其途徑是建立“新和諧公社”。“協作社”里的一切生活都是統一安排,聯合勞動、聯合消費,在公社里的一切東西都是共享的,所有人都具有平等、自由的權利,每個人各司其職、各盡豈能,來去自由。但“協作社”當時處于資本主義的包圍中,成員內部矛盾重重,最終失敗。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邵發軍.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3]高明.從霍布斯到永久和平——康德哲學中的倫理共同體思想[J].甘肅理論學刊,201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