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泓博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林業已經不只是一個產業,更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現在的林業已經不在狹義、封閉式的產業,已經是全球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社會公益性事業,林業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可由有效的促進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和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森林可持續經營,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是實現林業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森林;可持續;經營
1、森林資源和林業資源的重要性
一方面,從調節氣候和環境的角度來說,森林資源通常被稱為天然氧吧。另一方面,從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角度來說,森林資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資源不僅可以預防西北地區的沙塵暴災害,還可以防止山區的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這些災害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而防治這些自然災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植被覆蓋率,保護森林資源。基礎建設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林業資源,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林業資源被大量砍伐,導致一些地區出現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資源匱乏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的一部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做到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是社會建設和發展的原材料之一,可以有效避免沙塵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而林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國民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森林資源以及林業資源的使用情況已經大大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范圍,長此以往,人們的正常生活必然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森林資源和林業資源,努力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中國森林與林業的現狀
由于現在森林資源的總體數量不足,可以使用的資源十分的少,導致結構失衡,林產品供給能力較低,由于現在的森林經營管理模式粗放,技術水平十分落后,使得林地生產力和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使用效率很低,產業化水平低,產業結構、規模、布局不盡合理,林業綜合實力弱,已經無法適應現在人們對林業需求,我國現在的森林資源十分的匱乏,而且我國的林業發展是比較慢的,不能滿足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由于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森林和林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由于現在自然、社會經濟十分復雜,而且基礎設施條件的薄弱,資金不足,森林經營技術和模式的制約,另外還有森林、林業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這些都是我國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3、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具體措施
3.1強化森林經營的科學理念
加快森林培育速度,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今后的經營方向。林業經營應把國家關于森林可持續經營方面的要求落實到位,并堅持不懈地抓好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工作。為了提高森林經營工作質量,并使其步入可持續發展道路,則需以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念作指導。并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為理論依據,科學培育森林,以確保后備森林資源能夠源源不斷地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的培育過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及系統培育的原則。并把可持續經營的理念,貫穿到森林采伐與更新的整個過程中。通過合理經營,以提高林種結構與資源質量,逐步健全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優化森林資源的整體結構,以使森林經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2建立健全森林防護體系
我國采取了三北防護林等措施,切實保障森林資源和林業資源。經過各方面的不斷努力,我國的防護林建設不斷發展完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和提高,自然災害的發生率也得到降低。同時,防護林的建設為當地的城鄉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不斷優化和調整當地經濟結構。因此,我國應加大措施來建設防護林體系,增強防護林的質量,促進自然資源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3.3對林業管理體制進行優化
在構建以全社會興辦林業為核心的林業發展體系的過程中,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開展,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措施,但是從這一機制的實施情況來看,我國目前只有在每年的3月12日(植樹節)當天才會進行義務植樹活動,從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這一活動,已經表現出了流于形式的特點。為了促進我國林業的發展,將植樹造林問題納入到與之有關的各個機制之中。已經成為了林業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了滿足工業生產領域對木材原料的需求,我國已經建立了以公益林業和商品林業為核心的森林經營機制,針對二者之間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性,國家需要建立不同的管理措施。
3.4實行分類經營
不同種類的林區,其側重點有所不同,要采取不同的經營策略。對于公益類林區,其目的主要是水源保護和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因此,一般采取人工經營的方式,加強造林、育林活動的開展,擴大森林面積并及時更新林木,形成針闊混交型的復層異齡林群落,保持較高的森林質量,起到穩定森林生態系統、改善整體環境及強化防護能力的作用,從而發揮出較好的生態效益。而對于經濟林而言,其主要目的是為人們提供木材,因而在經營過程中,主要是考慮到林木的生長速度及產量,控制合理的采伐及補植速度,提高生產效率。而對于景觀型林區,則要注重樹種之間的搭配及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務,吸引游客參觀來創造經濟效益。這類林區還可兼具其他類型的功效,如母樹林、水土保持、果樹林等。
結束語
我國森林資源的有限性,也就決定了在林業管理中,需采取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科學理念,并通過嚴格限制森林采伐額度,合理調整森林結構及科學測定森林可持續采伐量,依照林業分類經營的理念,以確保森林資源能夠長期、穩定及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占華.針對新形勢下森林經營工作的思考[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6(6):46.
[2]李小勇,陳曉倩,侯方淼,曾曉曄.林產品綠色政府采購內涵及衡量標準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