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瑋麗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健康運動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戶外運動起到增強兒童體質,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作用,運動既促進幼兒興趣、愛好,又提升能力需要。缺乏對運動的興趣和熱情,缺乏對學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缺乏發展內在動力,這是運動質量不高、幼兒身體質量提高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皮亞杰的認知理論中指出:“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對于抽象的東西難以接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教育應為幼兒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所以幼兒教育應注重學習的教育目標和價值,幼兒有了學習興趣,就等同于有了學習原動力和內驅力。幼兒活潑好動,喜歡探索,這些生理、心理特點要求幼兒運動要有較強的活動性、模仿性、趣味性。基于這些特點,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一種通用性,能夠把基本教育理論和實踐操作構建起來的中間橋梁,為此,我們進行了幼兒健康運動模式的研究。
所謂健康運動模式就是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自然活動,促進幼兒在自然環境中健康愉快地運動,心情舒暢地活動,在運動鍛煉中體驗自然的健康氣息,發展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性格。
二、研究的實施
1.研究對象
實驗班為上海市靜安區安星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各隨機選取30名兒童。
2.研究時間
2014年9月—2016年8月,共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
該階段,課題組主要工作任務是:調查、了解、分析本園幼兒進餐的現狀及創設音樂環境,促進幼兒進餐。
第二階段(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
此階段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對重點觀察對象進行研究后創新意識測查,并與前測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有充分論證的研究結論。
3.研究目標
構建幼兒園健康運動模式,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
三、研究的內容
(一)我們研究的健康運動模式,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目的
健康運動的核心,也是健康運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我們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為指導,以幼兒的能力發展水平為參考。
2.統計方法
所有的數據均采用X2檢驗。
(二)實驗操作
1.熱身運動(預備)
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將幼兒組織起來,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從生理和心理上為幼兒的活動奠定基礎,做好準備。
2.運動過程(實際運動的開展)
幼兒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玩的材料,選擇自己的伙伴,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運動,教師的指導相對寬松和隨機。重點突出,旨在促進幼兒身體運動能力及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主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良好的健康運動環境,選擇適宜的運動內容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地把“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如做“花貓捉老鼠”時,先讓幼兒觀察小貓的家、倉庫、小河的位置,再引導幼兒可不可以從小樹林外面走,幼兒就能形象地記住游戲規則,可以滿足各種教育目標的需要,為落實教育目標提供條件和幫助。
(2)開展游戲化、情節化的運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幼兒園教育應“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體驗到幼兒園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如在一次玩高蹺的活動中,圓圓小朋友膽子小,不敢嘗試,我便在他眼前玩了起來,觀察他的反應,看到他心有所動的樣子,便鼓勵他試著玩玩看,告訴他玩的方法和技巧,且表示老師會跟著保護他。
(3)充分調動幼兒運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快樂運動十分重視運動過程中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學中充分發揮幼兒的內因作用,即主體作用。
3.結束運動
教師可組織安排幼兒做一些簡單的放松動作,如深呼吸、原地揮臂踢腿、輕松有趣的模仿動作,運動量小的活動收拾玩具、整理衣服等,使幼兒的情緒和工作逐漸趨于平靜的狀態。
四、研究的結果
經過一學期的研究,幼兒在體力、智力及社會性方面有明顯的發展。動作比以前顯得靈活、協調,空間知覺有了一定的發展,注意力也較集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初步學會與同伴友好的合作,并能關心周圍的事物,提出問題,發表簡單想法,對游戲結果也開始注意。幼兒經過半年體育鍛煉,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明顯增強,表現為: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有所增強、發病率有所降低等。我們向家長進行運動鍛煉后的調查,家長對幼兒發病率減少表示非常滿意,說明運動課程的實施與幼兒抗病能力緊密相關。秋、冬季節氣候變化大,在氣溫驟降情況下,除新中班幼兒需有一段適應期,大班幼兒發病率明顯低于中班時,慢性病(如哮喘、氣管炎、扁桃腺炎等)的復發率歷屆幼兒均有明顯好轉。
參考文獻:
[1]郝衛江.尊重兒童的權利[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潤蘋.家園共育的關鍵在于有效的溝通[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3.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