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菊
摘 要:音樂是聽覺藝術,美術是視覺藝術,把音樂“請進”美術活動,讓美術“牽手”音樂,視聽結合,藝術同構,在提高幼兒音樂欣賞能力的同時,可以大力發展幼兒的美術創造力,促進幼兒的藝術思維能力和審美心理結構的發展。以大班藝術活動《舞動的線條》為例,談音樂與美術的完美結合,體驗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之間相通相融的情感交流。
關鍵詞:音樂;美術;融合
一、教材分析
線條是繪畫作品中最為基礎的組成部分,幼兒的第一筆繪畫都是由線條來表現的。線條又是最高級的造型語匯,德國藝術家保羅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線條去散步”,道出了線條的本質在于它的情感意味,而音樂的情感意味更是顯而易見的。大班藝術活動《舞動的線條》,我選取了節奏快慢不同的兩段樂曲,分別是活潑跳躍的《單簧管波爾卡》選段和舒緩優美的舒伯特的《小夜曲》選段,讓幼兒為這兩段樂曲匹配線條,再在欣賞名畫作品的基礎上,完整地進行線條組合畫的創作。通過視覺藝術線條畫和聽覺藝術音樂兩者的有機融合,使幼兒真切地感受畫面中線條的語言和靈魂。
二、目標的確立
我為本次活動確立的目標是:(1)欣賞各種各樣的線條,初步感知線條的情感渲染力與節奏感。(2)嘗試聽音樂畫線條和用身體動作表現線條,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力。(3)積極投入藝術活動,激起幼兒的自由想象和創造熱情。
三、活動過程描述
本次活動在設計上采用層層遞進、循序漸進的四段體驗式教學結構。
第一環節:欣賞感知,激趣導入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想讓幼兒自主學習,必須從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開始。教師首先通過提問:“小朋友們用筆畫過線條嗎?線條在紙上會跳舞呢,猜猜線條會跳什么舞呢?”以此來吸引幼兒的注意,讓幼兒做好學習的心理準備。接著教師邊畫各種各樣的線條邊引導幼兒說出:“線條會跳圓圈舞、線條會跳旋轉舞、線條會跳直線舞……”孩子們說著說著,看著看著,手情不自禁地跟著教師空畫起來,這時教師抓住時機又問:“小朋友跳舞需要音樂,線條跳舞也需要音樂,它們會需要什么樣的音樂呢?”這樣的導入設計非常生動有趣,激發了幼兒自發自覺的學習愿望,從而順利地進入下一個環節。
第二環節:引入音樂,聞樂起舞
聽到音樂就想跳舞是幼兒突出的一個特點,因此,抓住孩子好動這個特點,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動起來,調動他們的聽覺、視覺、動作和思維,在舞動中感受音樂、找到情趣、激發想象。在這個環節“欣賞音樂,讓線條隨著音樂跳舞”中,教師讓幼兒先聽一聽兩段音樂感覺怎么樣,說一說線條好像在跳什么舞,然后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來表現。幼兒以身體各個部位的律動來表現舞動的線條,有的用轉頭表示線條跳螺旋舞、有的用單腳跳表示線條跳點子舞、有的伸開雙臂轉圈表示線條跳圓圈舞、有的用身體上下起伏表示線條跳波浪舞……整個過程氣氛熱烈而生動,幼兒充分發揮想象,思維的火花、創新的靈感在這律動中不斷流露出來。然后等到他們拿起筆,聽著音樂再在紙上畫線條時,各種各樣的線條即刻躍然紙上。
第三環節:音畫融合,體驗情感
音樂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作用,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教師根據作品的特點,融合音樂,將會給作品渲染一種與繪畫主題相應的情感,營造相應的情感氛圍,創設相應的意境。如在本環節“欣賞康定斯基線條畫作品《在黑色的四角之中》”時,我找來了與畫所表達情感相同的曲子《凱旋進行曲》和《馬刀舞曲》選段,讓幼兒將音樂與畫中的線條相匹配,以此來體驗樂曲所表達的或沉重或溫柔或驚恐的情感意境,同時旋律也牽引著孩子們的思想進入畫境,畫中線條的韻律感、線條的節奏感、線條所表達的精神……也皆在音樂意境中,這音與畫的互動便是音樂與美術產生共鳴的基點。
第四環節:創造音樂,表現藝術
音樂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能烘托氣氛,讓幼兒身臨其境。所以,教師讓幼兒在聽音樂的過程中調動聽覺,從中感受不同旋律所帶來的不同感覺,并且根據聽音樂后的感受引起聯想,啟發想象,然后將音轉化成形,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會充分調動他們的好奇心、積極性和探索欲望。所以在環節四“聽音樂創作線條組合畫”中,當幼兒邊聽音樂邊作畫時,創作興趣可謂達到了高潮,因為對同一首音樂,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不同的理解,就會產生一百種不同的奇特想象。孩子們在音樂中大膽想象,他們可以超越常理和常規,于是他們的刮畫筆在黑膜上留下了各色或深或淺、或流暢或斷續的線條,猶如激情的舞者留下的或輕盈或華麗或輕快抑或奔放的身影,顯得神秘而奇妙。每一個孩子都畫出了自己的想法,每一個孩子都是創造者,都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家。
通過本次活動的實踐證明,當音樂走進美術,將音樂融于美術活動,兩者完美的結合能把音樂形象化,能使繪畫更具情感、更顯情趣盎然,可以做到“聲中有畫,畫中有聲”,這樣的藝術同構活動,其魅力盡顯,既有利于營造教學的審美氛圍,又有利于孩子愉悅身心、激發靈感、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葉瀾.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8.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