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英+李驥+鄧芳+譚文雄+王利娜

自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湖廣總督端方在湖北武昌閱馬場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幼稚園,到1923年由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南京創辦的鼓樓實驗幼稚園,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幼兒園大致上經歷了三個階段,而在這三個階段里,我們的幼教先驅們一直在探索著幼兒園的教學課程。武昌幼稚園主要是模仿日本教學課程,大致上可以分為行儀、訓話、幼稚園語、手技、唱歌、日語、游嬉等七大領域課程,后來又開始了課程本國化的改革,但總的看來這種課程比較細碎,范圍較窄;南京鼓樓實驗幼稚園則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全新的教學課程,注重不同學科間的橫向聯系;建國后我國的幼兒園課程就一直沿用五大領域課程,也就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領域課程。在五大領域課程的實施中,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確實從不同角度促進了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教育大環境和小環境的變化,原有的課程不能保障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于是我們組織園里的教學骨干與中國幼兒教育家協會的專家們一起探討如何根據當代的教育環境設置符合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新課程。經過認真的調研和討論,我們深深感到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責任心和耐心明顯不夠。
為了有效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讓孩子從小就有責任心、愛心和耐心,同時還讓孩子具備較強的觀察力,深圳星晨幼兒園在中班和大班開設了種植課,并于2016年3月在本園中班和大班各隨機選定一個班進行了“種植課程在幼兒性格培養中的作用”的實驗研究。
該課題首先邀請了中國幼兒教育家協會專家委員會進行了論證。論證結論是:課題實驗的目標和目的明確,方法合適,若順利結題,有其一定的指導意義。課題論證后,幼兒園便建立了四百平方米的有土和無土培植基地,并購置蔬果種子,同時也對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培訓。然后由課題組的老師帶領孩子們播種、澆水和觀察,實施課程計劃。課題組的老師每天都要堅持對實驗樣本(每個孩子)對植物成長過程中的態度進行觀察、心理分析并記錄。
經過一年的實驗,實驗獲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實驗中,實驗對象(每一個孩子)都表現出了對種植的興趣和關注,特別是當種子播種后,孩子們每天上幼兒園都想看看自己親手種的種子發芽了沒有、長大了沒有,而且每天都記著給自己種的植物澆水。孩子們一開始這么做只是興趣使然,而隨著植物慢慢長大,老師曠日持久地引導孩子觀察打理,慢慢地就將孩子們的行為強化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了。然后又讓這良好習慣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孩子們對其他事物的態度上,通過一年無聲無息的影響,這種對事物認真負責的態度就逐步成為孩子們固定的性格。
通過實驗不僅培養了孩子對事物認真負責的生活態度,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愛心和耐心。如在種植植物的過程中,因出現了操作不當而造成的苗死亡,孩子們就會表現出沮喪和不安,這說明孩子們對生命的關注和關愛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而這種對生命的關愛也遷移到了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如孩子們在園區活動時,就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愛一草一木了,對小伙伴的困難也更加關心了。
種植也是培養孩子耐心和觀察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任何一種植物的生長都是有周期性的,不可能一夜長成,而在這個周期中,孩子們學會了等待,培養了耐心,磨煉了意志,這也是顯而易見的。如孩子們在剛播下種子時都迫不及待地想很快地見到種子發芽,但經歷了種子萌芽成長的漫長過程后,孩子們慢慢地也學會了耐心等待。如,經過近一年的實驗后,我們又給實驗班和非實驗班的每個孩子分別發了一枚人造恐龍蛋,讓孩子們將恐龍蛋浸泡在六十五度的水里,并告訴大家半小時后,恐龍蛋就會自然融化,小恐龍就會顯現出來。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實驗班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都表現出了他們應有的耐心和觀察能力,而非實驗班的孩子就顯得有些急躁難耐了,這在我們對實驗班和非實驗班的觀察對比的數據統計中就可以看出來。(見附表)
總之,通過“種植課程在孩子性格養成中的作用”的實驗,我們深深體會到,大自然造就了萬物,也能塑造萬物。大自然中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們應該采天地之靈氣,擷日月之精華,讓孩子更廣泛地接觸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塑造自己的性格,這樣才能順應大自然,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附表:
《種植課程在幼兒性格養成中的作用》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