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意
摘 要:在幼兒園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設計制定合理的常規安排,能夠對兒童的成長發揮重要的輔助作用,并且全面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幼兒園對學生常規的培養,通常包括固定的作息時間、明確的學習任務、規范的行為等,但是在當前幼兒園教學中,班級常規的培養,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對各個方面做出詳細的規劃。
關鍵詞:幼兒園;班級常規;培養心得
幼兒時期是兒童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而幼兒園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在幼兒園教學中,對兒童進行班級常規的培養,能夠全面推動幼兒的成長,在細節處為幼兒的成長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幼兒園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為幼兒的成長做出榜樣,通過精心設計的生活常規,實現幼兒的成長與發展。
一、幼兒園班級常規培養的內涵
所謂幼兒園班級常規培養,其實可以簡單理解為幼兒在幼兒園中的各個生活細節的培養,主要是針對幼兒的行為習慣而言的。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為幼兒規定固定的作息時間;其二,對幼兒每個學時日的生活進行規定,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其三,對幼兒進行正常的行為規范和規定。這樣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為成長奠定基礎。在幼兒園會將學生分為小班、中班和大班,相應的,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都要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常規培養方式方法,以一個動態的過程去構建幼兒園班級常規,而不是固定的某一階段的教學。
二、幼兒園班級常規培養的具體建構
在當前幼兒園教學中,對于幼兒的班級常規培養主要是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的成長需求而具體制定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當前幼兒園教學中,對于班級常規的培養,主要集中在來園時間、用餐過程、學習過程等。本文以當前幼兒園中班情況為例,對幼兒園班級常規培養的具體過程做出如下探索。
1.學生入園時的常規培養
之所以會關注這一階段,是因為每天早晨學生入園的時候,都是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階段,但同時也是教師精力最分散的時候。此時教師要忙著接待家長,與家長進行適當的交流,又要關注到學生,因此充分利用這一時段對學生進行常規培養,既能穩定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幫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此時正是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的重要時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做常規語言訓練,通過對話的形式養成交流的習慣。例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相互打招呼,跟教師、同學以打招呼的形式進行交流。當然,作為教師,為了保障學生能夠絕對參與到課堂中,自己也要精神飽滿,在招待家長的同時也能關注到孩子的行為。
2.學生用餐時的常規培養
學生的用餐時間,是一天當中重要的模塊劃分,也是學生最基礎的活動之一,因此要利用幼兒園的用餐時間對學生進行常規培養。在用餐之前,學生往往會經歷一段時間的空閑,在這段時間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一些小游戲,尤其是能夠動動手指完成的小游戲。因為對于幼兒而言,游戲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方式,一旦沒有游戲的支撐,他們很可能會左右搖晃,或者玩餐具等。此時采用游戲,能夠很好地推進教學的發展。其次,在用餐時,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如吃飯的時候不說話,減少發出聲音,并且能夠正確地運用碗筷進行用餐。在用餐結束之后,組織“值日生”進行簡單的衛生打掃,并且為幼兒的成長奠定基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3.教育活動中的常規培養
教育活動是幼兒階段重要的常規活動,此時也是對幼兒習慣培養的重要階段。在活動中,教師需要從常規習慣的培養入手,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學習活動中,最基礎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坐姿,無論在繪畫、學習還是手工課中,學生都要保持良好的坐姿。好動是幼兒的天性,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對幼兒形成約束,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而在一些區域活動中,可能會利用到一些教具等進行輔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教具從哪里拿送到哪里去。在合作中主動與同學分享自己已有的玩具,共同利用一個玩具實現兩人的目的等,這些行為習慣看似很小,但卻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幼兒產生影響,意義遠大于在教學中的說教,而且還不會使幼兒感到枯燥。
常規,顧名思義就是尋常的已經形成習慣的事物,在幼兒園的常規建設中,需要具有持之以恒、堅持到底的決心,需要具有潛移默化、細節入手的細心,需要具有尊重學生、符合規律的愛心。幼兒園的常規建設,必須要符合教師教學規定,實現教學的突破發展,并且為學生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針對此所做的討論,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加深探索。
參考文獻:
[1]張琬香.淺談幼兒園班級活動常規的培養[J].教育,2015,26(9):31.
[2]劉婷.淺析幼兒園班級活動常規的培養[J].教育,2016,21(10).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