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姝
摘 要:幼兒園教育離不開家庭、社會的支持,而對于幼小銜接工作更需要幼兒園和家庭密切配合。從幼兒本身出發,在真正尊重幼兒的基礎上,設置適宜的活動與環境。針對教師來說應充分尊重幼兒地位,為幼兒提供并創設平臺,了解小學生活;就家庭來說,家長應充分相信幼兒的能力,給予情感支持并積極鼓勵幼兒。
關鍵詞:幼小銜接;幼兒需要;家園協作
幼兒園教育是個體終身教育的基礎階段。幼小銜接還應是幼兒園、家庭、社區及小學密切聯系、互相補充的合力,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考慮并尊重幼兒的心理需要和身心發展規律。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認為幼小銜接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幼兒輕松從容升入小學,這需要幼兒園與家庭攜手共同努力。
一、正確認識幼小銜接,凸顯幼兒主體地位
首先應清楚認識到幼小銜接本身應從幼兒出發,基于幼兒自身的問題,確立幼兒在幼小銜接中的主體地位。
其次是幫助幼兒增強我長大了的自我認知和自豪感,讓孩子主動思考我與環境的關系,提高他們計劃、控制行動的自覺性和堅持性,最終解決幼小銜接的問題。
二、精心策劃師幼互動,滿足幼兒發展需要
幼兒對升入小學充滿了憧憬與好奇,我們可以通過參觀小學、我畢業了、訪談傾聽小學生報告團演講、主題教育活動《我心中的小學》等,尋求他們對小學生活疑問的答案,在活動中獲得發展,建構新的經驗,鍛煉各項能力,凸顯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
1.創設探索性主題活動,了解幼小不同
讓孩子帶著問題多次走進小學,多渠道直接體驗,這會十分吸引幼兒、鍛煉幼兒,能讓幼兒真正認識到自我管理、社會交往的重要,在此基礎上幼兒才能發現自己還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
根據幼兒心理發展進程,進入大班下學期,分四個階段開展幼小銜接相關主題活動,流程為: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發現—我們的計劃—我們的行動。在每個階段,教師最該控制的是自己,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等待,要重視對每個孩子想法的發現,比如在我們的問題階段,要充分地讓孩子表達,要放手讓孩子用圖符來表現,并要盡可能利用時間一一解讀,讀懂幼兒的心理,并把每個孩子的問題展示在主題墻上。
2.班級環境緊跟主題進程,呈現幼兒軌跡
班級環境包括班級空間布局、區角設置以及墻面布置。隨著主題的開始,主題墻是需要首先配合而予以調整的,應用大塊墻面設置問題專欄,原來的問題、解決與否、新問題等,都應讓孩子們用圖符的方式自己完成,但教師要帶著幼兒一起做階段性總結。
3.強化班級匯總管理,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是幼兒步入小學的重要保證。在班級管理中我們認識到了這一點,讓孩子先學會有計劃地做事情,我們從學著看全班今日計劃開始,逐步過渡和孩子一起制訂明天某個環節的活動計劃,如本周我堅持幾點到園,每天個人物品管理計劃等。如,我們根據主題結合幼兒本身為幼兒量身制定“幼兒身體力行表”記錄每天的一日生活,一周一匯總一評價,以此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知道每天我們都做了哪些有意義的事情,通過每天的身體力行表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幼兒得到自我意識,教師做到及時跟進教育。教師應該每天安排固定時間評價值日生工作,評價時先要突出責任心,為班級工作、為他人服務的自豪感,其次才是評價值日質量。
三、家園協作跟進引領,保障輕松無縫對接
1.讓家長走進幼兒園,進一步了解幼小銜接工作
我們通過家長沙龍、幼小銜接工作室培訓、邀請往屆幼兒園畢業生家長說感受、科研課題小組的成果展示等活動,讓家長知道幼小銜接的主要問題其實首先在家長自己,再介紹國內外有關幼小銜接的觀點和做法,最后通過案例形式幫助家長理清幼小銜接的核心價值、最終目標,清楚幼兒園的解決思路與策略;我們還請小學校長或合適人員來園接受家長咨詢;各年級組負責,讓家長參與到探索性主題課程的審議。通過上述做法,家長都能以平和積極的心態與幼兒園達成共識,步調一致,為無縫對接打下堅實的基礎。
2.發揮家庭優勢,因人而異做好補充工作
每一個家庭都會有一些好聽的故事,我們以“回顧美好童年家長故事會”為題開展家長演講活動,讓家長說說自己上學的趣事,在增強親子關系的同時,可以讓孩子多一份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家長還應盡快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和孩子說說游戲安全、接送安全、飲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通過實踐模擬的方式,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該做什么,應做什么。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做的是:預留孩子學習的空間,和孩子一起準備上學所需用品,有意識地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帶孩子深入了解對口小學,指導孩子結交小學生朋友,指導孩子過一個有計劃的暑假,和幼兒進行入學前的談話等等,充分發揮每個家長的優勢,為幼小銜接提供保障。
總之,幼小銜接是一項需長期堅持的工作,它需要家長和幼兒園共同協作完成。我們只要把準方向,從幼兒出發,滿足幼兒需要,理智地控制自己,從幼兒的長遠發展進行思考實踐,相信他們一定會在我們的幫助下順利輕松步入小學。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